戏剧的理想抱负与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看戏剧多元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本文关键词:戏剧的理想抱负与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看戏剧多元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更多相关文章: 莎士比亚 传奇剧 《暴风雨》 艺术美感 现实意义
【摘要】:在对英国传统文学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莎士比亚积极创新,使作品《暴风雨》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美感,无论是在语言表达、写作手法、创作结构等方面,还是在戏剧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方面都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同时,《暴风雨》中所反映的社会历史问题、政治经济问题等使戏剧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在用英国、欧洲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后世文学艺术创作者学习、参考的榜样。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传奇剧 《暴风雨》 艺术美感 现实意义
【分类号】:I561.073
【正文快照】: 在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中,莎士比亚善于运用其特有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思维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了各类人物角色,尤其是表现和阐述各种主题思想,其戏剧作品更是受到各阶层公众的关注和好评。因莎士比亚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活动、写作风格及作品所呈现出的艺术特点的不同,人们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梁文春;;从空间视域的角度解读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郭雪峰;;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几点解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4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胜兰;;《虹》中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红霞;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汉英公示语翻译[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朝阳;;《暴风雨》中的时间和空间[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张学燕;;《暴风雨》之艺术特点分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0年01期
3 王虹;焦敏;;《暴风雨》的后殖民解读与挪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高璐;;莎剧《暴风雨》中魔法的解码[J];电影文学;2010年22期
5 罗琦;;舞台表现力与真实的误区——对迪克兰·唐纳伦版《暴风雨》的思考[J];艺海;2012年06期
6 陶志丹;于凤保;;论《暴风雨》中“三位一体”原型[J];名作欣赏;2012年36期
7 李昌鹏;;忠实于情感和审美判断——评张惠雯的《暴风雨》[J];文学教育(上);2013年01期
8 何伟;;生态思想视角下的《暴风雨》重评与思考[J];前沿;2013年02期
9 赵艳华;;神性·人性·魔性——《暴风雨》佛莱式解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10 洪忠煌;《暴风雨》的假定性与哲理性[J];剧艺百家;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解玺璋;《暴风雨》:多重时空 逼真动作[N];北京日报;2012年
2 张剑;英国的文学与岛国意识[N];光明日报;2013年
3 特派记者 师琰;不必害怕,这岛上众声喧哗[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先利;放逐与救赎:《暴风雨》中的精神之旅[D];西南大学;2012年
2 韩媛媛;重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允丽;生态批评视阈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祝芳芳;回写《暴风雨》:约翰·福尔斯《魔法师》的互文性阐释[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彦;莎士比亚与赛撒尔的《暴风雨》中人物身份的后殖民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丽敏;生态批评视角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钟杰;莎士比亚《暴风雨》的节制主题[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易亦;《暴风雨》译本的比较分析:操控视角[D];宁波大学;2013年
9 钟慰;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后殖民主义解读[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10 许克琪;英国荒岛文学两部代表作品的后殖民解读[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53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53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