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特街的男人和女人的沉默与话语
本文关键词:布鲁斯特街的男人和女人的沉默与话语
【摘要】:格洛丽亚·内勒是一名杰出的美国非裔女作家,《布鲁斯特街的女人》和《布鲁斯特街的男人》分别是她第一部以及最近一部小说作品。两部小说都刻画了七个主要人物,虽然他们性格迥异、经历有别,但他们都最终颠沛流落到布鲁斯特街,都或多或少与之有联系。这主要是由于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将他们隔绝于主流话语之外。话语产生于权力,而反作用于权力。因而处于白人主导男权社会中的非裔美国人,被剥夺了权力也就意味着失语。所以,夺回权力的过程不可避免就是对自身声音和话语权的探索,将自身从传统规范中解脱出来,冲破沉默,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力话语。本文试图追溯两部小说中人物的这种自我救赎的斗争。本文主要由绪论、结论和四章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于研究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中的权力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福柯揭示了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权力的压制性和生产性都是通过话语为媒介,来达到控制弱势一方的目的。第二章剖析了布鲁斯特街弱势群体被噤声的话语。男权话语作用下,女性必须是顺从的,而男性则需要展现自己的男子气概,但由于种族主义的束缚,黑人男性根本无法达到这种男子气概的要求。黑人,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都被迫沉默地去忍受所有不公和痛苦。第三章是对声音的探索。男性诉诸暴力,女性苦苦哀求,都是无谓的尝试,但尖叫和笑声却是通往救赎的突破。因为在尖叫和笑声中,痛苦被感知,亟需获得表达和排解。第四章中,非裔美国人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建构了专属于自己的权力话语。当每个个体都试图挣脱传统话语束缚时,新的话语必然会破茧而出。
【关键词】:权力话语 种族主义 性别主义 沉默 斗争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bstract5-7
- 摘要7-12
- Introduction12-17
-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Discourse of Power17-25
-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Discourse of Power17-19
- 1.2 The Discourse of Power in Racism19-21
- 1.3 The Discourse of Power in Sexism21-25
- Chapter Two Silence on Brewster Place25-42
- 2.1 Voiceless Women in the Black Patriarchal World25-35
- 2.1.1 Mattie: Oppressed by the Patriarchal Trinity26-28
- 2.1.2 Ciel: Ruined by the Fictitious Love28-30
- 2.1.3 Lorraine: Victimized by Societal Norm30-33
- 2.1.4 Etta: Bound by Traditional Proposition33-35
- 2.2 Muted Black Men in the White-dominated World35-42
- 2.2.1 Ben: Silence Means Survival35-37
- 2.2.2 Eugene: Homosexuality Repulses Manhood37-39
- 2.2.3 Religion: Christianity Reinforces Oppression39-42
- Chapter Three Exploration on Brewster Place42-58
- 3.1 Violence—Futile Trial to Gain Power42-46
- 3.2 Plea—Faint Voice to Be Ignored46-48
- 3.3 Scream—Great Pain to Be Shared48-52
- 3.4 Laughter—Resurrecting Power to Achieve Salvation52-58
- Chapter Four Production of the New Discourse of Power58-75
- 4.1 Revolt—the Foundation of the New Discourse58-66
- 4.1.1 Mattie Breaks from the Patriarchal Discourse59-61
- 4.1.2 Kiswana Strives for the New Discourse61-64
- 4.1.3 Abshu Demonstrates the Power of Discourse64-66
- 4.2 Blues—a Unique Form of Discourse for African Americans66-69
- 4.2.1 Blues Tells the Common Pain66-68
- 4.2.2 Blues Heals the Broken Souls68-69
- 4.3 Narrative—a Method of Reconstructing History69-75
- 4.3.1 Naylor Writing for Herself70-72
- 4.3.2 Naylor Celebrating Her People72-75
- Conclusion75-77
- References77-81
- Acknowledgements81-82
- 主要科研成果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AT;;来自密西西比的声音——布鲁斯[J];家庭影院技术;2002年05期
2 武建亮;布鲁斯、爵士——在中国怎么搞?[J];人民音乐;2003年04期
3 丘人;;蝙蝠侠:开战时刻[J];视听技术;2006年05期
4 于静;;布鲁斯——独特的黑人文学叙事风格[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王欣;张震;;伤感的音调—忧郁的布鲁斯[J];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王世平;王世光;;布鲁斯结构的基本特式及其在爵士乐中的应用[J];音乐创作;2007年02期
7 杨新宇;;永远的布鲁斯——评兰斯顿·休斯的《萎靡的布鲁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5期
8 陈迟;;亨德森布拉德布鲁斯泰德艺术[J];世界美术;2007年03期
9 杨新宇;;前景化与《萎靡的布鲁斯》的主题表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10期
10 樊力菡;;探索布鲁斯音乐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J];四川戏剧;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红 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布鲁斯:东欧来风[N];经济观察报;2009年
2 朱晓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布鲁斯:美国常青藤大学唯一的佛教“牧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蒋旭峰;渴望再当木工的布鲁斯[N];经济参考报;2011年
4 李新杰;芝加哥第23届布鲁斯音乐节举办[N];音乐周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朱晓露;双重国籍男孩的监护权之争[N];南京日报;2011年
6 知名乐评人 李皖;蓝调的革命[N];中国经营报;2012年
7 记者 潘治;初秋感伤有根据[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毛继增;忧郁的欢乐沉寂的躁动[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钟图;布鲁斯伯利200万英镑收购Berg[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浙江财经学院证券期货研究中心主任 金融学教授 益智;布鲁斯总裁看好明年沪深股市[N];上海证券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节奏布鲁斯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金姬;华语节奏布鲁斯歌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3 李庚敏;心灵的布鲁斯[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炀;来自美国黑人灵魂深处的布鲁斯绝唱[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欧洋;中国流行歌曲中的布鲁斯音乐元素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吕国秋;《所罗门之歌》—曲布鲁斯[D];中南大学;2006年
7 吴躁;论钢琴协奏《蓝色狂想曲》中的布鲁斯风格[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欧阳乐;布鲁斯化的民族意识表达[D];宁夏大学;2014年
9 乔晶晶;布鲁斯特街的男人和女人的沉默与话语[D];厦门大学;2015年
10 耿玉芳;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的布鲁斯[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77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7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