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与生活事件交互作用对抑郁自杀未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0 07:37

  本文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与生活事件交互作用对抑郁自杀未遂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抑郁障碍 自杀未遂 交互作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生活事件


【摘要】: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与生活事件交互作用对于抑郁障碍自杀未遂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伴自杀未遂行为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和无自杀未遂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各80例,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BDNF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应用MDR软件包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果①与重性抑郁障碍无自杀未遂组相比,重性抑郁障碍自杀未遂组rs6265 AA基因型频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80,P=0.025);自杀未遂组A等位基因频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81,P=0.043)。②MDR结果显示,BDNF rs6265基因多态性与负性生活事件存在交互作用模型,该模型的检验样本误差较小(0.4686),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0/10,符号检验P0.001。结论 BDNF rs6265基因多态性与负性生活事件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该交互作用与重性抑郁障碍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相关。
【作者单位】: 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精神卫生科;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
【关键词】抑郁障碍 自杀未遂 交互作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生活事件
【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110313012-1) 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2010021036-3) 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20100110) 山西医科大学青年基金(编号:057405)
【分类号】:R749;B846
【正文快照】: 自杀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据WHO 2012年统计,全球每年有将近100万人死于自杀[1]。自杀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到2020年自杀导致的疾病负担将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2.4%。一般认为,自杀行为的发生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无论家系调查、双生子和寄养子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芳,麻爱华;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的对照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1年11期

2 王皓翔;李芳健;王家骥;麦锦城;王心旺;李亮昌;方耀华;;广州市青少年自杀未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6年09期

3 谈文宪,于宝儒;自杀是否致死的对比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年02期

4 刘俊德;青少年自杀未遂者的个性特征及遗传倾向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3年03期

5 许美振;杨翌;;吸毒者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4期

6 陈韵;杨翌;;性取向与自杀未遂、自杀意念研究综述[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王法鑫,孙月吉,刘启贵,姜潮,路英智,司东梅,商斌;自杀未遂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3期

8 刘连忠 ,肖水源;自杀未遂者的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4期

9 刘斌志;;自杀未遂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J];青年探索;2009年06期

10 马智超;;自杀未遂与血清胆固醇浓度及相关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进展[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文军;严青华;聂少萍;徐浩锋;许燕君;宋秀玲;许晓君;蔡秋茂;;青少年体重认知偏移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研究[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2 朱宇清;魏育林;王辰;韩标;刘伟;;综合医院急诊自杀未遂患者人格特征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旭;;大学生自杀问题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张云忠;王义典;;类风湿关节炎二例自杀对心理治疗的反思[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选编[C];2001年

5 刘华山;;高校学生自杀状况及干预对策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陈爱华;章秋萍;陈利珍;佘玉宇;金翠梅;;危机干预热线1495人次自杀意念求助者资料分析[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皮勇;;论网络自杀协议犯罪场与控制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高鸿云;朱大倩;黄玉梅;吴增强;杨佐廷;邓伟;;中小学生自杀行为预防性干预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董振宇;;大学生自杀行为探析[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潘莉莉;;青少年的抑郁水平及自杀意念对其情绪Stroop效应和手书特征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程和平;不要让忧郁摧毁我们的精神家园[N];乐山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丁国元邋实习生 姚远 张聪颖;心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心理疾病[N];工人日报;2008年

3 张艳萍邋杨甫德 施承孙 本报实习记者 叶龙杰;帮助心灵走出灰暗[N];健康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丁咏静 通讯员 赵向辉;抓住自杀前的“求救”信号[N];保定日报;2007年

5 谢会昌;加强心理健康干预及治疗[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留美学者 姜晨;干预对策:既需检讨社会更要关注个体[N];东莞日报;2010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刘冠南 李强 实习生 昌道励;拿什么拯救脑瘫儿父母[N];南方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梅;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胡霞;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与农村自杀未遂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丁海龙;沈阳市居民自杀态度、自杀意念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4 任有霞;HIV感染者/AIDS病人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流行病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09年

5 吴红燕;某医科大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6 李正平;自杀未遂者的人格特征、防御机制、应对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魏胜男;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3个月干预的随访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8 金连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自杀行为的应激敏感模型初探[D];山东大学;2013年

9 朱彤;大学生自杀预防及危机干预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梁小庆;军人自杀意念量表的编制及其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5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005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c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