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本文关键词:芦山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了解雅安市芦山震后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干预效果。方法应用症状自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灾区600名初中生进行心理干预前后心理测评。结果灾区干预前初中生中重度心理问题比例较高的前3位因子依次为抑郁(19.83%),焦虑(19.31%),强迫症状(18.80%);干预前,女生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SDS总分和SAS总分分别为(181.42±32.89)、(1.61±0.43)、(2.20±0.49)、(2.14±0.50)、(2.08±0.54)、(46.97±4.95)、(43.94±5.75)分,均高于男生的(173.61±33.98)、(1.54±0.40)、(2.12±0.53)、(2.03±0.48)、(1.95±0.53)、(45.81±5.43)、(42.11±6.8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女生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分别为(151.18±30.41)、(1.56±0.39)、(1.72±0.35)、(1.76±0.41)、(1.58±0.48)分,均高于男生的(147.67±24.17)、(1.49±0.38)、(1.65±0.44)、(1.67±0.40)、(1.44±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男生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其他、SDS总分和SAS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女生各量表及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芦山地震灾区初中生经过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且不同性别差异明显。
【作者单位】: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初中生 不同性别 心理干预
【基金】: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芦山“4·20”地震后学生的卫生干预研究(2014ZR0134)
【分类号】:R395.6
【正文快照】: 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不仅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也对居民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有研究指出,大、中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0%~30%[1]。灾害对受灾人员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和持久的影响[2]。地震导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茹;突发社会灾难的危机干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刘欣;陈青萍;;来自地震灾区大学生心理应激特征与干预策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3期
3 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4 李权超;王应立;;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年02期
5 张理义;陈春霞;徐志熊;;地震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J];人民军医;2008年07期
6 刘斌志;;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应激障碍表现及疏导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10期
7 杨艳杰;乔正学;邱晓惠;杨秀贤;张嫒嫒;张翠;王凯;刘建平;陶雨春;;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12期
8 尹明华;洪森荣;;青少年灾后心理应激障碍及干预模式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7期
9 张国勋;用社会大卫生观看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中国健康教育;1995年05期
10 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大学生人格障碍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丹;邓拥军;;震后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过程中的需求评估——以都江堰市晋都园安置点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李雪峰;;职校生心理危机及危机源调查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郑敏;谢建;;复原力视阈下的灾后心理干预刍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王素锋;李志伟;丁晓蕾;吴乐强;彭德海;;由安全生产事故影响的人员心理创伤干预[J];安全;2009年12期
5 孙建功,刘秀芬,付云,全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李文峰;唐学锋;舒逍;丁杰;韦伟香;;四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有效性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钟丽平;;大学生心理危机与自杀的干预[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8 陈萌;原天香;;突发灾难事件个体的心理危机干预[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邢哲;;突发性灾害事件对学龄儿童的心理伤害与心理救助的实施[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10 陈倩;;灾害性心理应激事件的防范与应对机制——临床心理学的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岳平;曾峥;;青少年吸毒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郭咏;赵成荣;;突发灾害事件对孤寡老人心理状况的影响[A];2008年度全国第六次护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华道云;李义丹;王祖尧;;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模式[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于笑凡;;我国近年心身医学的研究概况(综述)[A];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媛;急性脑梗死患者随访研究与汶川地震灾区社区居民心理应激状况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4 韩喜双;城市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模型与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张妍;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吴倩;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的集群决策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周雪婷;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贾兆宝;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和生命质量随访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9 何章银;中国救灾外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虹;驻疆部队军人维稳期间抑郁焦虑情况分析及干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2 廖婷婷;地震应激对女性身心影响的调查分析[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朱宏博;汶川震后两年异地复学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及心理状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方敬永;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危机探索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向玉敏;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5.12”地震灾民心理危机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徐卓;来华留学生实施趋同教学管理模式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鲁铁汉;大学生感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桂云;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与道德敏感性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汪玺;南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10 邓接红;当代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日昌;灾难的心理应对与心理援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蔡哲,赵冬梅;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调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张玉茹;突发社会灾难的危机干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安芹,贾晓明,李波,李林英;危机事件后心理干预模式的探索——非典后大学生小组心理干预研究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5 吴范武,金子环;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研究中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5期
6 李磊琼;;地震后儿童心理干预与转变过程探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6期
7 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花菊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工作介入时序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1期
9 扶长青;;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干预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廖小明,邹绍清;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突发事件的有效介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念红,张晋碚,唐济湘,王相兰,钟智勇,冯凯瑜,梁婕茜,李微绽,周路遥;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不同性别来访者的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02期
2 石建,孔祥成;不同性别医科人员文献输出行为差异的分析[J];医学情报工作;1996年06期
3 曹日芳,田虹;不同性别的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分析[J];现代康复;2000年06期
4 单春杰;郭蓄芳;苏静;李奕;;抑郁症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5 叶薇;张清;鲍晓荣;;不同性别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年02期
6 赵兰;房亮;李雷雷;牟君;谢鹏;;患者性别对抑郁症发生的影响——重庆部分抑郁症患者病例回顾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7 刘赫;单忠艳;滕晓春;赖亚新;陈彦彦;;不同性别不同空腹血糖截断点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年11期
8 刘新华;姬晓艳;周小佳;;不同性别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分析[J];兵团医学;2010年04期
9 李国华;澳大利亚儿童的意外死亡[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87年03期
10 赵三民,张建华;初生儿体重、身长与双亲身高的关系[J];医学临床研究;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俊;吴华香;;不同性别成人斯蒂尔病特征及肝功能损害相关指标分析[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涛;朱娱;唐婧;范小青;廖自福;程凤;刘良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大鼠血管反应性差异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3 谢蓉星;陈文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正常人IGF CT浓度的比较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李文竹;宋玉梅;;兰州地区不同性别解脲脲原体检测与药敏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赵淑琴;陈晓兰;牛军力;;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A];河南省精神科护理管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6 范小璇;赵晓平;王云冈;张宝丽;浩育盈;;气候变化对不同性别脑出血发病率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李乃[,
本文编号:1044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04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