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副溶血性弧菌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11-27 10:28

  本文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副溶血性弧菌 分离培养法 聚合酶链反应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摘要】:正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引起人类肠胃炎的革兰阴性菌,通常栖息于温暖的海洋或河口环境中,与贝类有共生关系,带有毒力基因的菌株严重污染贝类[1]。近年来,由于贸易全球化,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呈上升趋势[2]。因此,早期诊断、及时预防和治疗是控制该病的关键。副溶血性弧菌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有细菌培养、分离及生化和血清学鉴定,免疫学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本文将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技术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单位】: 广西那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类号】:R378.3
【正文快照】: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引起人类肠胃炎的革兰阴性菌,通常栖息于温暖的海洋或河口环境中,与贝类有共生关系,带有毒力基因的菌株严重污染贝类[1]。近年来,由于贸易全球化,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呈上升趋势[2]。因此,早期诊断、及时预防和治疗是控制该病的关键。副溶血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李;段永翔;许欣;;副溶血性弧菌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04期

2 胡玉山;王鸣;杜琳;江丽芳;邓志爱;刘俊华;候水平;林云万;莫自耀;;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群特异多重PCR鉴定[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05期

3 杨丽华;陈敏;陈洪友;王小光;徐彩萍;;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06期

4 杨元斌;金春光;徐景野;顾文珍;;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及耐药性检测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年07期

5 黄锐敏;陈辉;袁月明;;2004~2006年深圳南山区副溶血性弧菌菌群菌型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7期

6 王宏萍;张继伦;吴文娟;姜婷;鲍依稀;周晓明;;使用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副溶血性弧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年09期

7 赖植发;张勇;罗伟燕;刘奋;李波;刘哲民;;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的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09年08期

8 方加灼,黄秀美,刘敏;厦门市副溶血弧菌菌群与致病性关系的实验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9 王红;黄彦;唐振柱;李秀桂;孙贵娟;吕素玲;黄立嵘;程国强;;携带双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tdh、trh基因分子特征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2010年05期

10 苗艳芳;黎明;李涛;刁保卫;崔志刚;黄薇;孟建彤;阚飙;;脉冲场凝胶电泳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柯碧霞;谭海玲;李柏生;何冬梅;马聪;刘美真;陈经雕;;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菌株的病原学特征分析[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燕;副溶血性弧菌免疫检测新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2 肖潇;一种基于LVPC与VNTR的副溶血性弧菌基因分型新方法[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3 韩海红;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DNA芯片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4 闫小娟;副溶血性弧菌QS系统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对mfp和cpsQ的调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5 彭慧峰;副溶血性弧菌FlaE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D];暨南大学;2011年

6 樊爱军;急性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流行特征研究及分子分型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7 李婧;我国部分地区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的分子分型及遗传变异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8 文雪;基于IPaH 1基因液相芯片技术快速检测志贺氏菌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李蓝天;副溶血弧菌在逆境条件下的变化以及不同菌株生长速率特性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31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231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0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