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虐待对成人自杀可能性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儿童期虐待对成人自杀可能性的影响 出处:《精神医学杂志》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期虐待对于成年后自杀可能性的影响。方法分层随机抽取≥18岁的天津市区居民564例,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自制自杀态度量表作为工具进行调查。结果男性被调查者儿童期躯体虐待评分高于女性(P0.01),女性被调查者儿童期情感忽视评分高于男性(P0.05)。男性有自杀意念人数显著低于女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与被调查者的自杀意念呈负相关(P0.01);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及性虐待与被调查者自杀未遂呈负相关(P0.05,P0.01);而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与被调查者的自杀接受程度呈正相关(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情感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为被调查者自杀意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成年人的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及自杀接受态度与其儿童期虐待有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childhood abuse on the possibility of suicide in adulthood. Methods stratified random sample of more than 18 years old in Tianjin city residents in 564 cases, the use of childhood abuse questionnaire (CTQ-SF), self Dutch act attitude scale as a tool for investigation. Results the score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buse in children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women (P0.01), and the scores of children's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men (P0.05). The number of men who had suicidal ide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women (P0.05).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ldhood physical abuse, emotional abuse, sexual abuse, emotional neglect and respondents thought Dutch Act (P0.01); childhood physical abuse, emotional abuse and sexual abuse and respondents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Dutch act attempted (P0.05, P0.01); and childhood physical abuse, emotional abuse, sexual abuse and emotional neglect and respondents Dutch act acceptan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P0.05, P0.01).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motional abuse, sexual abuse and emotional neglect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 (P0.05) of suicidal ideation of the respondents. Conclusion the suicidal ideation, attempted suicide and suicidal attitude of adults are related to their childhood abuse.
【作者单位】: 天津市安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分类号】:B846
【正文快照】: 尽管世界各地存在文化差异,但是儿童期虐待普遍存在而且历史悠久。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指出,儿童期虐待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1]。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受到影响,可能引起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周云飞,李鹤展,杨世昌;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0期
2 厉洁;肖水源;周亮;;儿童期受虐史与成人期自杀行为(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1期
3 李献云;费立鹏;杨少杰;王志青;张艳萍;李诚;;城乡居民对自杀的接受程度及其与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10期
4 刘爱书;于锐;;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雁慧;美国公立学校暴力及其对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2 谭红春;彭兆荣;;对体育“暴力”的人类学解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3 杨燕玲;;青少年暴力浅析[J];成才之路;2008年04期
4 朱婷婷;刘丽;赵冰洁;;中学生暴力行为调查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张敏;王礼桂;邢艳菲;;中学生儿童期虐待相关因素及心理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年01期
6 乔侠;李先宾;乔静;李云;张开红;;290名青少年童年期受虐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年01期
7 林蓉;刘伟佳;张维蔚;刘伟;林琳;吴家刚;杜琳;;广州市儿童家庭虐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01期
8 刘珊珊;曹枫林;李玉丽;;农村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忽视与心理弹性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10期
9 聂少萍;许燕君;马文军;徐浩锋;宋秀玲;蔡秋茂;许晓君;;广东省大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年05期
10 牛威;赵汉清;;儿童期受虐与自杀[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庞明慧;;《中国妇女报》家庭暴力报道内容分析[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玲;王小丹;田冶;;海南医学生自杀意念现况及影响因素[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徐煜;;自杀行为何以被媒介建构?一项针对国内新闻网站自杀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A];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4 丁军;周志坚;刘铁榜;金冬;杨洪;邹晓苇;赵敏;卞茜;;深圳某大型企业外来劳务工抑郁焦虑情绪及自杀风险调查[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丁军;周志坚;刘铁榜;金冬;杨洪;邹晓苇;赵敏;卞茜;;深圳F企业外来劳务工抑郁焦虑情绪及自杀风险调查[A];2012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谢伦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性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华大学;2005年
4 杨世昌;儿童受虐量表、儿童被忽视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罗家有;农村中学生暴力遭遇的流行病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申自力;自尊情感模型假设的检验[D];中南大学;2009年
7 傅一笑;基于双生子的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过五种感觉通道的交流现象初探[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8 谭远宏;犯罪学视野下的越轨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杨丹丹;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文革叙事”[D];吉林大学;2010年
10 余秀才;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大江;许昌市城乡居民自杀态度及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马菊花;“打黑除恶”的文化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吕蕊;中小学校园内教师对学生的精神暴力:表现、归因及对策[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熊晓玲;湖南省实习护生虐待及其与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D];中南大学;2011年
5 陈佳佳;记者遇暴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小玲;儿童期心理创伤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子璇;有无自杀意念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冲动性人格及认知功能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8 宫晓宇;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秦万山;烟台市高职院校校园暴力调查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简敏;校园危机管理策略与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途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俞国良,曾盼盼,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特点[J];心理学报;2002年05期
2 李献云,费立鹏;1998年我国生育年龄段人群中自杀的死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1年07期
3 李献云,杨荣山,张迟,卞清涛,及惠郁,王玉萍,郑玉新,何凤生,费立鹏;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年04期
4 李献云,费立鹏,王安文,梁红,王翠玲,李诚;中国北方部分地区人群对自杀的态度与知识的定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年04期
5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435名儿童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6 李献云;费立鹏;张艳萍;;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行为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年03期
7 肖水源,杨洪,董群惠,杨德森;自杀态度问卷的编制及信度与效度研究 (自杀系列研究之一)[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04期
8 李献云;费立鹏;;运用深入访谈探究自杀未遂者及其亲友对自杀未遂发生原因的看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1期
9 于海英;张修竹;刘爱书;张妍;;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思特;儿童期受虐待及其后果[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8年01期
2 徐秀,郭志平,王卫平,Karlberg J;儿童期开始年龄及其对儿童时期生长影响的纵向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4年12期
3 高明;;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与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4 林秀瑾;幼童期保健护理[J];学会;1999年11期
5 梁绍爱,尧文资;儿童期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阿狄森氏病)一例报告[J];重庆医药;1981年02期
6 ;儿童期铅污染及损害防治常规[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年06期
7 张司琪;万宇辉;许韶君;;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儿童肥胖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年08期
8 ;文摘[J];父母必读;1990年01期
9 ;儿童期中枢神经系统肿瘤542例统计分析[J];江苏医药;1979年05期
10 涂自良,蔡桂香,陈宝芳,桂世澄,邵玲;儿童期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的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长兰;龚欣;;梨树杂种实生苗童期与生长势的关系[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2 李智敏;张金智;胡春根;;果树成花转变研究进展(综述)[A];第二届全国果树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 邓玉霞;护齿重在孩童期[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辛建;因儿童心理施教[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3 岩子;打开束缚,从孩子做起[N];新疆日报(汉);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陆邵佳;伴儿童期创伤健康成人的HPA轴功能以及脑影像学特征[D];中南大学;2014年
2 张金智;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研究早实枳成花转变的分子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曼;童期长度不同的早实海棠性状差异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2 孙永华;杏杂种实生树叶片童性的研究及阶段转变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文涛;中日两国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忽视经历与其心理行为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4 苏颖;安徽省医学生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其吸烟行为的相关性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5 李红莲;早实枳TFL1/CEN同源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功能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熔;特定基因甲基化研究方法建立及LEAFY基因甲基化与早实枳阶段发育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40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340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