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大鼠长期吸入尼古丁雾化剂(“如烟”烟液)的安全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8-01-29 14:49

  本文关键词: 安全性评价 尼古丁 柯廷宁 出处:《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药物安全性评价是新药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手段是动物毒性实验,主要研究动物给药后的表现、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指标,作为器官损伤的指示剂,进行药物毒性的评价,并将此毒理学研究结果外推至人—中毒原型,以便最终能够保证人类健康。但是动物与人之间的种属差异,给临床试验和新药上市后毒性反应得监测造成很大压力。近年来,毒代动力学以及毒理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为解决传统动物毒性评价实验中所面临的和多问题,逐步完善药物安全评价体系,提供了新手段。 “如烟”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力推的“尼古丁”替代法,顺应烟民多年养成的吸烟习惯,模拟吸烟的全过程,与吸烟动作完全相同。“如烟”产生的烟雾不含有害物质,自己吸无毒,也消除了“二手烟”的危害,同时避免了因突然戒烟而引起的不适症状。由于吸烟人数众多,为了给公众一个交待,以药物的标准对其及进行安全性评价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们对“如烟”进行了长期毒性研究。 我们还探讨大鼠暴露于香烟烟气或尼古丁雾化环境中,体内尼古丁实际摄入量的测定方法。考察了氰化钾—巴比妥酸法作为测定尿中尼古丁代谢产物柯廷宁的可靠性。
[Abstract]:Drug safety evalu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the process of new drug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basic method of drug safety evaluation is animal toxicity experiment, mainly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animals after administration, hematology.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histopathology, as indicators of organ injury,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toxicity of drugs, and the toxicological results were extrapolated to the prototype of human-poisoning. But species differences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s have put a lot of pressure on clinical trials and the monitoring of post-marketing toxicity of new drug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xicokinetics and toxicology genomics provides a new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animal toxicity assessment experiments and to gradually improve the drug safety evaluation system. "such as smoke" is to adopt the "nicotine" substitution method promo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mply with the smoking habit developed by smokers for many years, and simulate the whole process of smoking. And smoking action is exactly the same. "such as smoke" produced smoke does not contain harmful substances, their own non-toxic, but also eliminate the "second-hand smoke" harm. Because of the large number of smokers,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drug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drugs in order to give an account to the public. We have conducted a long-term toxicity study on "smoke".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exposure of rats to cigarette smoke or nicotine nebulization. The reliability of potassium cyanide-barbituric acid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icotine metabolite cotinine in urine was investigated.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36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海鹰,张晓元,梁宋平;虎纹镇痛肽-1的致突变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3期

2 孙美芳,王取南,魏凌珍,徐德祥,佘素贞;地洛他定对ICR小鼠的致畸作用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3期

3 陈华,孙昌盛,胡志坚,汪家梨,王章敬;饮水微囊藻毒素在大鼠肝癌发生期间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4期

4 张天宝;新药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4期

5 范远景,张劲松,高学云;茶水提取物和茶多酚抑制诱变的类型及其机制[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3期

6 梅树江,刘娅,王宝贵,章培标,张桂英,赵林伊;杂多化合物九钨三钛硅酸盐的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3期

7 廖雪,王捷,宋宏宇,鲍清,乔良,张沈平;盐酸吡格列酮对大鼠致畸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4期

8 戴中华,石年,刘恭平,韦艳宏,李煌元,陈丹,王斌;溴氰菊酯对PC12细胞Fas、FasL、TNFR1蛋白及凋亡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2期

9 于燕,林飞,张瑞娟,张振军,李安静;重组人胰高血糖素类多肽的致畸毒性[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3期

10 潘经媛;邱银生;严汉池;凌飒;;司丙红毒素对大鼠致畸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睿;裴斐;方翼;柴栋;梁蓓蓓;李芹;李聪然;董涛;;中国健康志愿者连续多次静脉滴注D-聚甘酯注射液药代动力学试验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方翼;柴栋;郑专杰;王锡萍;王睿;;重组人胰高血糖素类多肽-1(7-36)Ⅰ期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晖;聚甲基丙烯酸—泊洛沙姆水凝胶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2 马晴雯;上海人群中外源化学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职业膀胱癌易感性相关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2年

3 刘俊康;肠易激综合征CGC致病和AWA治疗的二步效应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4 李小安;TRAIL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5 冯霞;高聚物支载型水溶性紫杉醇前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裴剑浩;吡格列酮对NOD鼠糖尿病的预防作用与机理探讨[D];中南大学;2003年

7 丁晓雯;柑桔皮提取液抗氧化及其它保健功能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8 甘乐凌;新型β_2受体激动剂SPFF的抗哮喘作用及机理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9 王慧;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靶向性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的研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10 郑大勇;完全人源化基因工程抗体anti-HBsAg Fab原核体系表达纯化工艺路线放大可行性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随忠;喹胺醇致突变性致畸性研究及其潜在致癌性预测[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2 蔡炳祥;1,,6-二磷酸果糖镁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及急性毒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项贵明;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肝靶向阿昔洛韦的制备及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4 孙延鸣;碘化酪蛋白的合成与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5 王绍宁;盐酸环丙沙星脂质体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6 杨云裳;(14)~C标记喹烯酮的合成及药代实验设计[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7 刘杰;木质板材释放甲醛的遗传毒性和氧化损伤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怡;天然冰片组方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及量效关系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2年

9 张志祥;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剂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 郑永玲;急性脑缺血的溶栓治疗与脑保护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73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473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8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