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HSFb)压应力效应及其分子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18-03-09 06:02

  本文选题:压应力 切入点:增生性瘢痕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机械应力作用于活体细胞,研究其受应力作用后的各种变化,是近十年来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的研究方法。业已证明,人体细胞生长在机体提供的微动力学环境中,机械应力不仅能引起细胞形态、结构变化,还能调控细胞的功能状态,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在某些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集中在生理、病理条件以及治疗过程中受到机械应力作用的细胞,如骨细胞(研究骨延长技术、加压固定治疗骨折技术、骨质疏松症机制等)、血管平滑肌细胞(研究高血压发病机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研究肾小球高血压)、椎间盘细胞(研究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各类干细胞等,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增生性瘢痕(Hyperplastic Scar,HS)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治疗遂缺乏有效手段。HS的组织学研究证实,大量排列紊乱的成纤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是构成HS的重要基础,因而对其成纤维细胞的研究是目前HS防治研究领域的焦点。 有关HS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均采用综合治疗,其中压迫疗法对早期HS的治疗有效已在临床上达成共识,但就其治疗所提供压应力的大小、治疗时机、持续时间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既往研究提示,压应力对HS的血供能产生影响,导致HS组织缺血(或淤血)、缺氧,从而抑制HS的生长。然而对压应力条件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本身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上尚关注甚少。为此,深入认识压应力对HSFb形态、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相关分子机制,无疑对临床上更加合理的运用压迫疗法治疗HS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拟以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uman Hyperplastic Scar Fibroblast,HHSFb)为对象,通过自行研发的简易气控加压细胞培养仪(国家发明专利受理号:20061006717178.3),予细胞施加不同大小,持续不同时间的压应力,采用多学科的技术和方法,观察HHSFb生长特性(形态、增殖、凋亡)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量效关系及相关分子机制。 方法 1)应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取HHSFb。以简易气控加压细胞培养仪予细胞施以5、10、15、25、50、100、150mmHg的持续压应力(每组n=6)4天,不施压设为对照组(n=6)。分别以四甲基偶氮唑(MTT)法测定细胞A值并计算其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生长周期及Annexin-V-PI标记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 2)将HHSFb随机分为对照组(未施压)、持续施压组(25 mmHg,6~8天)和施压(25mmHg,3~4天)后去除压应力组。分别以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生长周期、免疫组化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Annexin-V-PI标记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 3)将HHSFb随机分为对照组(未施压)、持续施压组(25 mmHg,12h),提取蛋白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HHSFb信号传导分子p38MAPK磷酸化和Caspase-3活化情况。 结果 1)5mmHg、10mmHg压应力组细胞A值(0.228±0.004,0.226±0.003)、DNA合成前期(G1期)细胞百分比(71.80±0.44%,72.32±0.40%)与对照组细胞A值(0.230±0.005)、G1期细胞百分比(71.46±0.49%)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15、25、50、100、150mmHg压应力组细胞A值(0.213±0.005、0.180±0.005、0.172±0.007、0.165±0.004、0.164±0.004),G1期细胞百分比为(74.56±1.01%,82.82±2.76%、86.77±2.06%、88.23±1.27%、89.11±1.74%)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10、15、25、50压应力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细胞增殖抑制率、G1期细胞百分比与压应力大小呈正相关;50、100、150mmHg压应力组的上述结果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抑制率、G1期细胞百分比随压应力增加增长不明显。5mmHg、10mmHg压应力组细胞早期凋亡率(4.22±0.49%,5.12±0.74%)与对照组(4.00±0.36%)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15、25、50、100、150mmHg压应力组细胞早期凋亡率(8.58±0.79%、19.28±1.40%、25.60±1.21%、35.80±2.39%、36.18±2.3%)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10、15、25、50、100压应力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细胞凋亡率与压应力大小呈正相关并随压力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强;100、150mmHg压应力组的上述结果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早期凋亡率随压应力增加增长不明显。 2)25 mmHg持续压应力对HHSFb的生长抑制率随加压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与对照组相应时相点比较,PCNA表达降低,处于增殖期(S+G_2+M)细胞比例减小;细胞凋亡率随施压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而施压后去除压应力继续培养观察显示,HHSFb的抑制率逐渐回降,PCNA表达增加和增殖期(S+G_2+M)细胞比例“反弹”增大,细胞的凋亡率也逐渐下降。 3)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持续施压12h后,p38MAPK的磷酸化和Caspase-3活化明显增强。 结论 压应力(大于15 mmHg)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直接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复合效应,其中p38MAPK和Caspase-3是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压应力效应的重要信号分子。结合临床上压迫疗法具体运用的综合考虑,25 mmHg左右的压力可能较为适宜,但不宜超出50mmHg,且需要早期、持续和长期维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329;R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辉;;~(90)Sr/~(90)Y敷贴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增生性瘢痕疙瘩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1年07期

2 柴勇;高宏艳;楚月英;杨少平;;平阳霉素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痤疮后增生性瘢痕临床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刘鹤松;王芳;吴杰;赵自然;;人参皂苷Rg3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中Caspase-3、细胞色素C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6期

4 丁志平;肖钧;陈海莹;邹冬梅;高波;;聚硅酮在不同年龄段增生性瘢痕患者中疗效差异性分析[J];安徽医学;2011年06期

5 钟俊波;王亮;罗利达;潘玲;;光动力疗法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6 邱竣;柳大烈;张阳;王晋煌;奚廷斐;张志雄;赖琛;钟春燕;盛高铭;;细菌纤维素减轻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5期

7 刘树发;刘浩;迟玉红;唐海波;;丹参酮IIA磺酸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中MMP-1mRNA表达的影响[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8 刘军;徐刚;刘爱东;;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0期

9 李波;谭军;;瘢痕的激光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06期

10 何春峰;杜华;许旭峰;赵晓丽;魏旭萍;王跃华;;强脉冲光联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贤忠;孙记燕;葛永亮;刘先艮;殷东京;丁晔;;瘢痕移除原位再生皮肤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吴军;谭江琳;袁顺宗;马兵;彭旭;贺伟峰;黄正根;程文广;王晓娟;甘成军;胡婕;彭彦孟;杨世伟;杨俊杰;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罗高兴;;P311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王珍祥;李世荣;吴军;;原癌基因(C-mer)在增生性瘢痕中作用的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祁少海;利天增;沈锐;谢举临;徐盈斌;;VEGFR-2(KDR)抗体抑制血管形成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研究[A];全国烧伤创面处理、感染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王洪涛;韩军涛;徐明达;胡大海;;复合皮移植修复小儿烧伤后会阴部及肛周增生性瘢痕[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吴军;谭江琳;袁顺宗;马兵;彭旭;贺伟峰;黄正根;程文广;王晓娟;甘成军;胡婕;彭彦孟;杨世伟;杨俊杰;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罗高兴;;P311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A];第八届西南五省一市烧伤整形学术会议暨贵州省医学会烧伤整形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华彬;宋保强;鲁开化;陈骥扬;黄晓峰;于华;马福成;孙东原;;血管抑制基因治疗对增生性瘢痕的病理学影响[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邬佳敏;万思源;;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烧伤后瘢痕60例临床疗效观察[A];第八届西南五省一市烧伤整形学术会议暨贵州省医学会烧伤整形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邢溢庆;张婉竹;;烧伤增生性瘢痕病理学分析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10 支科;石光清;邱娟;;β射线敷贴治疗增生性瘢痕治疗前后组织中TNF-α表达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马拴全 李惠娟 朱璐;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体会[N];健康报;2009年

2 记者 王淑洁;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疾病研究中心在延边医院挂牌[N];延边日报;2010年

3 陈光烁;浅析幕墙横梁的局部稳定性[N];中华建筑报;2006年

4 全国炼钢—连铸知识竞赛组委会专家组;消除凝固应力,提高铸坯质量[N];中国冶金报;2008年

5 ;丹参能显著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Survivin表达[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6 秦皇岛运通玻璃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博欣;钢化玻璃原理[N];中国建材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鲁伟;“首席专家”金哲虎[N];延边日报;2010年

8 彭在美;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9 张献怀;我国创伤修复研究和临床治疗取得新进展[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耿平;钢化玻璃自爆诊断及解决方案[N];中国建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成军;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2 谭江琳;ITGB4BP对创面修复中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3 章建林;TNFα及其受体基因在增生性瘢痕中的动态表达及其意义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4 张选奋;PKC、PKA和PTK在TGF-β_1或IFN-γ影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中的介导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5 王珍祥;增生性瘢痕的基因芯片分析及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6 董茂龙;抑癌基因P27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7 张曦;角质形成细胞源性蛋白因子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8 汪滋民;反义抑制增生性瘢痕TGFβ_1和TIMP-1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9 马兵;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相关基因P311功能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10 宋保强;重组血管生成抑制剂Ad-METH-1对增生性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瑞佳;增生性瘢痕放射治疗的基础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0年

2 孟德峰;环磷酰胺对兔耳早期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1年

3 孙波;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差异性表达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1年

4 朱江婷;β-内啡肽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感觉异常发生中的分子机制及相关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5 肖洪;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HSFb)压应力效应及其分子机制初探[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6 张俊成;褪黑素与增生性瘢痕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王媛丽;Toll样受体2,,4在皮肤瘢痕癌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苏戈;微针配合黑布膏治疗9cm~2以内小面积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刘思隽;增生性瘢痕组织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米兰;整合素连接激酶对增生性瘢痕血管生成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87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587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f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