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酪氨酸激酶Mer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本文选题:Mer 切入点:受体酪氨酸激酶 出处:《苏州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摘要】: 人类的Mer(c-Mer Nyk Eyk)基因是1994年由Graham首先从人类B淋巴母细胞λgt-11的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随后小鼠的Mer基因于1995年同样由Graham成功克隆,并发现和人类的Mer蛋白序列具有88%的同源性。Mer基因的命名主要是基于开始发现其在人类单核细胞(Monocytes)、上皮组织(Epithelial)和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tissue)表达较高。Mer属于Axl受体酪氨酸家族,此家族还包括Axl和Tyro3另外两个受体酪氨酸激酶,它们有着共同的配体-Gas6。Mer的基因结构和其家族其他两个成员类似,胞外区包括两个免疫球蛋白(Ig)样区,两个三型纤维连接蛋白(FNⅢ)样区,其中Ig样区为Mer和其配体Gas6结合区域,而纤维连接蛋白样区则在Mer和Gas6结合过程中起调节作用。胞内区为酪氨酸激酶样区,具有激酶的活性,并且具有该家族特有的KWIAIES序列。 目前关于Axl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相关研究显示该家族成员和其配体Gas6相互作用后可以影响一系列包括细胞生存凋亡、增殖、移行和吞噬作等多种重要的生理过程。除此之外还可能参与炎症、自身免疫、血栓于止血、血管和肾脏疾病甚至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等病理过程。目前Axl家族成员的功能研究更多的是集中于Gas6/Axl途径展开,而自Mer自1994年被克隆被首次克隆以来,对于Gas6/Mer相关研究尚少,直到近年才有文章逐步涉及Mer的功能研究,其中包括Mer在细胞炎症、细胞凋亡、细胞吞噬作用、血栓与止血以及部分恶性疾病中的异常表达。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Mer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功能研究 1.受体酪氨酸激酶Mer免疫球蛋白样片段的原核表达 目前发现受体酪氨酸激酶Mer的胞外Ig样区是与其配体Gas6结合的重要结构域,只有Gas6特异性结合Mer的Ig样区后才能激活其胞内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因此制备针对Ig样区的单克隆抗体对于研究Gas6/Mer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利用Primer5软件设计Mer克隆引物,以K562细胞的cDNA为模板体外扩增,和PQE30表达载体连接后,成功构建Mer Ig-PQE30的表达载体,转化M15大肠杆菌后,利用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12%的SDS电泳分析重组蛋白分子量约26kD,表达量约占总菌体总蛋白的15%,并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显示该重组蛋白可以被anti-His抗体特异性识别。 2.受体酪氨酸激酶Mer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和初步功能研究 利用本科室已经建立的杂交瘤技术,将重组Mer IgG样区蛋白经次氮基三乙酸镍琼脂糖(Ni-NTA agarose)柱纯化浓缩后免疫Balb/c小鼠,尾静脉加强后取脾细胞融合,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制备腹水。运用Western blot对抗体进行鉴定观察抗体与原核重组蛋白、真核重组胞外区全长蛋白以及细胞裂解液中天然Mer反应情况,并进行免疫亚型鉴定和组织特异性鉴定。同时将所制各的抗体与PRP孵育以检测其对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可以看出:小鼠脾细胞与杂交瘤细胞融合后筛选获得一株持续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命名为SZ-128。该株杂交瘤细胞单克隆后接种小鼠腹腔产生腹水,间接ELISA法测定腹水效价为1×10~(-4)。琼脂糖双扩散法显示该株抗体为IgG1亚类。腹水经蛋白G-Sephrose4B亲和层析柱纯化后浓度分别为0.8mg/ml。SZ-128单抗能够特异性的识别相对分子量为26kD的重组Mer IgC样区蛋白、Mer真核重组胞外区全长蛋白以及Jurkat和K562细胞裂解液中天然Mer蛋白。免疫组化提示:Mer在前列腺、肺脏和肾脏组织高表达,而在脾脏、小肠、大肠、肝脏和扁桃体表达较低,在食道的平滑肌几乎没有表达。血小板聚集实验中,当SZ-128和血小板PRP孵育以后可以抑制ADP(2μmol/L)和瑞斯托霉素(1.25mg/m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30.2%±8.5%和25.6%±7.4%(SZ-128终浓度均为50μg/ml),并且在20μg/ml、50μg/ml和100μg/ml不同剂量组之间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应没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这种现象可能因为Gas6/Mer信号途径本身并不直接参与血小板聚集而只是血小板聚集的中后期起到信号放大作用有关。 二、受体酪氨酸激酶Mer对于内皮细胞的功能调节 1.Mer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凋亡是正常机体内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是体内细胞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经发现包括Mer家族成员Axl在内的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参与正常细胞的凋亡过程,其中大多数是生长因子受体。 为了探讨Mer对于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首先利用经典的生长因子撤离的方法诱导HMEC-1(人类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发生凋亡,并利用定量PCR和细胞ELISA的方法分别检测凋亡过程中Mer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趋势,ELISA结果显示从凋亡开始后4h后Mer表达开始即到达较高水平,而后逐步下降,48小时基本恢复正常水平,mRNA水平的变化趋势与蛋白水平基本相符。 同时我们利用脂质体法将人类Mer真核全长表达质粒和pcDNA3.1(阴性对照)分别转染到HMEC-1细胞中,并经过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鉴定确认其可以稳定的高表达Mer蛋白。同样利用生长因子撤离的方法诱导转染细胞凋亡,发现在生长因子撤离48h后,转染pcDNA3.1的HMEC-1细胞发生凋亡的均值为20.8%±6.8%,而转染Mer的HMEC-1细胞发生凋亡的均值为5.8%±3.1%,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荧光定量PCR检测检测了转染细胞的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转染Mer的HMEC-1中bcl-2的表达为转染pcDNA3.1的HMEC-1细胞的178%。 以上结果表明Mer在HMEC-1细胞发生凋亡后表达上调,并且高表达Mer的HMEC-1细胞对于生长因子撤离导致凋亡的抵抗能力增强,该效应是通过bcl-2抗凋亡基因发挥作用。 2.Mer过表达对HMEC-1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Gas6/Axl在体外可以抑制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能力,但是关于Mer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和具体机理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报道。 我们利用已经构建的高表达Mer的HMEC-1细胞株,并以pcDNA3.1-HMEC-1作为阴性对照。体外的细胞迁移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高表达Mer的HMEC-1在体外的迁移能力有所降低,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迁移到下槽的细胞数分别为21±6/视野和36±11/视野,P<0.05,具有统计学差别。而体外基于Matrigel的血管形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两者形成封闭管腔的数目分别为6±4/视野和26±8/视野,平均抑制率达到76.92%。高表达Mer的HMEC-1细胞血管形成能力显著下降,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1)。定量PCR检测了两种细胞中主要血管新生相关因子VEGF-A、VEGF-B、VEGF-C、VEGF-D、VEGFR-1和VEGFR-2的表达变化,可以看出Mer-HMEC-1中VEGF-C和VEGFR-2 mRNA水平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44.7%(P<0.01)和25.6%(P<0.01),而VEGF-A、VEGF-B、VEGF-D和VEGFR-1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05)。 三、受体酪氨酸激酶Mer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 1.受体酪氨酸激酶Mer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异常表达 受体酪氨酸激酶Mer在正常骨髓和外周血中的粒细胞,T、B细胞均没有表达,但是在部分恶性白血病细胞株中存在异常的高表达,由此想到是否Mer在某些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存在异常表达?Mer的异常高表达是否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呢? 我们搜集了5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包括3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和2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正常人骨髓和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Mer的表达情况,在其中所有32例AML患者中有23例患者存在Mer的阳性异常表达,其中3例患者高水平表达Mer、8例中等水平表达、12例低水平表达,其余9例极低水平表达或者不表达;在25例ALL患者中共有16例患者Mer阳性异常表达,其中高水平表达患者有1例,中等水平表达患者有6例,低水平表达有9例,其余9例患者未见表达或者极低水平表达,在所有阳性患者中T-ALL有5人,B-ALL有11人。并且结果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是基本符合的。同时我们在AML患者中发现高中水平表达Mer的AML患者多为M1或者M2患者,而M3型患者多为低水平或不表达,T-ALL阳性患者也具有幼稚免疫表型的高表达。提示Mer可能和细胞的幼稚程度以及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2.受体酪氨酸激酶Mer异常表达的机制研究 既然发现受体酪氨酸激酶Mer在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异位表达就有必要探讨其作用的具体原理和分子机制。我们检测了常见的白血病细胞株细胞膜上Mer的表达情况,选取表达较高的Jurkat作为模型。我们将经过验证、确实有效的anti-Mer siRNA转染到Jurkat细胞中,并以转染非相关序列的siRNA为阴性对照,特异性的阻断Jurkat细胞中Mer的表达。MTT增殖实验绘制敲除Mer前后Jurkat细胞生长增殖曲线,虽然敲除Mer的Jurkat细胞生长较阴性对照组缓慢,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外阻断Mer基因在Jurkat细胞中的表达后可以看出Jurkat抵抗凋亡能力明显下降,血清撤离48h诱导的凋亡率明显上升,达到(15.3±2.3)%,而转染非相关序列的对照组仅为(1.5±0.5)%,并且实时定量PCR检测主要凋亡相关因子bcl-2和Caspase-3,验证结果表明利用anti-Mer siRNA体外阻断Mer表达后,Jurkat细胞中Bcl-2分子的表达也明显下调,仅为对照组的(42.7±8.6)%,而Caspase3变化则不明显。提示Mer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异常表达可以增加肿瘤细胞抵抗凋亡的能力,并且这个效应可能通过上调bcl-2抗凋亡蛋白起作用。 Mer作为一种新型的酪氨酸激酶在1994年被首次克隆后其功能被日益完善,本研究表明其参与内皮细胞的凋亡和血管新生的过程;并且Mer在部分急性白血病细胞株和患者中的异常表达也提示其可能在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针对Gas6/Mer信号转导途径的特异性靶向治疗,可能成为研制相关疾病新一代的药物的靶点。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3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於子卫;董频;Paul Weinberger;Clarence Sasaki;Diane Kowalski;Amanda Psyrri;;EGFR,c-Met和HER2/neu基因蛋白质在脊索瘤和其他肿瘤表达的特点[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6年06期
2 张玉华;吴文溪;魏尉;王国柱;;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促进人大肠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胡国明;何建军;;Axl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9年12期
4 欧阳伟;王少兵;孙荣君;;axl-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脑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及研究进展[J];临床急诊杂志;2010年02期
5 陈慧;姚阳;;Gas6与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关系[J];中国癌症杂志;2010年11期
6 毛建平,孙志贤;Ret: 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及其基因突变与疾病[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8年06期
7 林绪涛;黄应雄;向秋玲;;Sprouty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8 徐建业;李伟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区基因突变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9 熊蕾;权颜龙;郑玉萍;张利敏;张璐琰;熊全臣;;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在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英文)[J];国际眼科杂志;2008年01期
10 欧阳竞锋;周小琳;林美娇;;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与中药新药筛选概述[J];国医论坛;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孝峰;刘宗潮;谢冰芬;李志铭;蔡丽玲;杨大俊;曾益新;;SUCI02选择性抑制HER-2受体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体外抗瘤作用及其分子机理[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李时望;汤绍涛;王勇;毛永忠;童强松;曹国庆;李帅;;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及巢蛋白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3 邓华聪;葛倩;刘金波;万青;;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A];全国首届代谢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张潇炜;谢华;林莉萍;丁健;;受体酪氨酸激酶Eph家族的激酶区表达[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会珍;马静;陈咏梅;王海坤;蒋毅;马全红;葛晔华;薛社普;韩代书;;Tyro-3受体酪氨酸激酶亚家族调节精子发生的功能研究[A];第十届全国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丁健;;蛋白酪氨酸激酶——前景光明的抗肿瘤靶点[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4年
7 贾占峰;张海林;;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交感神经元钠离子通道的双重作用[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陈玉成;;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王路;艾菁;王英;陈奕;丁健;耿美玉;;受体酪氨酸激酶c-Met抑制剂SOMG抗肿瘤作用研究[A];2011医学科学前沿论坛第十二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葛伊莉;彭红;黄开勋;;蛋白质中酪氨酸硝基化对磷酸化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2005年中西部十五省(区)、市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 操秀英;受体分子观察有望催生治癌新药[N];科技日报;2007年
2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贝伐单抗:下一个重磅炸弹[N];医药经济报;2005年
3 卢素仙;中韩肺癌患者相聚北京[N];科技日报;2007年
4 吴亦平;治肾癌新药Ⅲ期临床显良效[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刘文;首个肺癌靶向药物在欧盟上市[N];健康时报;2009年
6 姚震宇;Sutent:“饿死”肿瘤的靶向抗癌药[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白毅;上海药物所合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N];中国医药报;2009年
8 解放军307医院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朱运峰邋鲍云华;用分子生物学指导靶向治疗[N];健康报;2008年
9 解放军307医院肿瘤研究室 朱运峰邋鲍云华;寻找靶向药物疗效的预测方法[N];健康报;2007年
10 王迪;激酶刺激靶向药物快速发展[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强;Dishevelled和MuSK以及PAK的相互作用调节乙酰胆碱受体的聚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2 张凌岩;骨髓增殖性疾病及肥大细胞病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突变检测与分析[D];山东大学;2004年
3 武瑞琴;受体酪氨酸激酶家庭分子EphA3在前列腺癌进展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4 杜卫东;受体酷氨酸激酶RON在大肠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及信号传导[D];浙江大学;2006年
5 张朝然;VEGF和PDGFB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小鼠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范磊;受体酪氨酸激酶Mer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许家仁;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子致病机制中酪氨酸激酶基因突变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8 程飚;创面愈合过程涉及的细胞信号转导及bFGF对信号通路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9 董道权;EphrinB2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系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王永刚;Mint2与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结合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仇海燕;Dok5促进GDNF诱导PC12-GFRa1-RET细胞分化[D];青岛大学;2004年
2 成志勇;白血病患者中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表达及其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3 许若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抑制剂作为潜在抗癌药物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李娟;染料木黄酮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5 王军友;ephrinB2/EphB4在人脑胶质瘤的共表达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6 吴佩涛;AXL在人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7 马婷;苯并咪唑-2-甲酰胺和1,4-二氢异喹啉-3-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筛选[D];浙江大学;2010年
8 张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克隆表达和酶抑制剂筛选模型的构建[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9 怀静;71例肾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受体酪氨酸激酶RON表达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林穗玲;西妥昔单抗对人鼻咽癌细胞的作用[D];汕头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0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71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