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生内源性IFN-γ的日本血吸虫抗原表位PDDV的构建与筛选
本文选题:日本血吸虫 切入点:表位 出处:《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血吸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分布的主要公共卫生疾病,全世界约2亿多人受感染。在所有能够引起肝纤维化的疾病中,血吸虫病是其中的主要病因。而肝纤维化及门脉高压是日本血吸虫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动物实验及人群调查研究发现,严重肝纤维化的形成与较强的Th2类免疫反应及较弱的Th1反应明显相关。研究证明CD4~+Th2细胞是影响血吸虫病肝脏免疫病理的主要因素,其中IL-13和IL-4是导致肝脏纤维化的主要细胞因子,IL-10、IL-12、IFN-γ在阻止慢性血吸虫病形成严重肝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其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已经获得临床研究的证实。为了探讨日本血吸虫抗原所诱导的Th1类免疫应答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肝纤维化的下调作用,为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开辟一条新路,也对其它疾病所致的肝纤维化的免疫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本研究将以往研究获得的4个日本血吸虫抗原T细胞表位构建成PDDV(peptide-DNA dual vaccine)疫苗,并且从中筛选能诱导优势Th_1类免疫应答的一种或几种PDDV,以期进一步用于血吸虫感染急性期及慢性期小鼠模型,观察其对肝纤维化的下调作用。研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及结果: 研究内容一:本研究室以往研究获得4个日本血吸虫T细胞表位P4、P6、P18和P22。首先我们设计并合成4个表位肽的编码DNA,利用低熔点胶存在条件下的基因重组方法,将4种表位编码基因分别与CpG ODN(1826)或IL-12基因(作为核酸疫苗佐剂)重组进入pCI-neo质粒载体,通过酶切、PCR初步鉴定获得阳性克隆,经过测序及序列比对证明重组克隆与设计的序列完全一致。 将合成的带有18个赖氨酸(K18)的阳离子表位肽与带有阴离子电荷的重组质粒载体的HBS溶液按照一定的电荷比值进行配比,制备成一定盐浓度的多肽-DNA复合物溶液—PDDV(peptide-DNA dual vaccine)溶液。为了获得高质量的PDDV,即阳离子肽能有效包裹DNA免于被核酸酶所降解,,并且使PDDV大小为20nm左右,形态均一的颗粒,我们进行了沉淀试验、阻滞试验、DNaseⅠ消化试验及电镜观察,发现在盐浓度为150mM,阳离子与阴离子电荷比值(r)为4时制备的PDDV为符合以上条件的高质量的PDDV。 研究内容二:将4种表位肽与含有表位肽编码基因及IL-12基因的重组质粒按照研究一中获得的条件制备4种PDDV:[K]_(18)P_4-pCI-P_4-IL-12、[K]_(18)P_6-pCI-P_6-IL-12、[K]_(18)P_(18)-pCI-P_(18)-IL-12、[K]_(18)P_(22)-pCI-P_(22)-IL-12及4种PDDV的等量混合物。将四种表位肽与含有相应的表位肽基因及CpGODN1826的重组质粒制备另外4种PDDV:[K]_(18)P_4-pCI-P_4-CpG1826、[K]_(18)P_6-pCI-P_6-CpG1826、[K]_(18)P_(18)-pCI-P_(18)-CpG1826、[K]_(18)P_(22)-pCI-P_(22)-CpG1826及4种PDDV的等量混合物。另外,使用不含表位肽基因而只含有CpG ODN或者IL-12的质粒与K18制备的PDDV([K]_(18)-pCI-neo(?)CpG1826、[K]_(18)-pCI-neo-IL-12_(12))作为阴性对照。使用溶剂HBS作为以上所有组的空白对照免疫小鼠C57BL/6(共分13组,见后)。3次免疫后剖杀小鼠,分离、培养脾脏及淋巴结细胞,通过增殖试验观察再次使用抗原肽刺激后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水平;取细胞培养上清检测IFN-γ及IL-4水平。结果发现:动物免疫分组情况1、[K]18P4-PCI-P4-IL-12 2、[K]18P6-PCI-P6-IL-12 3、[K]18P18-PCI-P18-IL-12 4、[K]18P22-PCI-P22-IL-12 5、以上4种PDDV的等量混合物6、[K]18-PCI-neo-IL-12 7、[K]18P4-PCI-P4-CpG1826 8、[K]18P6-PCI-P6-CpG1826 9、[K]18P18-PCI-P18-CpG1826 10、[K]18P22-PCI-P22-CpG1826 11、以上4种PDDV的等量混合物12、[K]18-PCI-neo-CpG1826 13、HBS 1、第8组([K]_(18)P_6-pCI-P_6-CpG1826 PDDV免疫组)使用SWAP及表位肽[K]_(18)P_6刺激后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都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并且IFN-γ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K]_(18)P_6刺激IL-4水平较阴性对照组低,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K]_(18)P_6-pCI-P_6-CpG1826 PDDV能够较强诱导Th1类免疫应答,P6很可能是优势诱导Th1类免疫应答的表位。 2、使用4种表位分别与IL-12基因重组质粒制备的PDDV混合物免疫小鼠后(第5组),淋巴细胞增殖高于4种PDDV分别免疫组(第1、2、3、4组)的表位肽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水平。用4种表位及含有CpG ODN重组质粒制备的PDDV混合物免疫组(第11组)的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也明显高于四种PDDV分别免疫组。此外,第5组IFN-γ水平及IL-4升高也很明显,以IL-4升高更为显著,因此我们认为几个表位的混合PDDV的作用要较单个表位的PDDV的作用相对较强。而用4种表位分别与含有CpG ODN的重组质粒制备的PDDV混合物免疫小鼠后(第11组),淋巴细胞明显增殖的同时,IFN-γ的产生明显下降,而IL-4水平则有所升高,提示4种表位PDDV混合后可能既能诱导Th1类免疫应答,又能诱导Th2类免疫应答。 因此在这4种表位中有可能既有Th1类表位,又有Th2类表位,但此结论为一次实验所得结果,尚需再次实验验证。 综上,本研究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分别含有P4、P6、P18、P22 4种表位基因及CpG ODN的4种重组质粒,及此4种表位与IL-12基因的重组质粒。通过沉淀试验、阻滞试验、DnaseⅠ消化试验及电镜观察,确定在NaCl浓度为150mM、阳离子与阴离子电荷比值为4时,可制备出形态均一、大小约为20nm、且能够有效抵抗核酸酶的消化作用的PDDV颗粒。通过动物免疫,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及培养细胞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及IL-4水平检测,鉴定出表位P6为Th1表位,P6与pCI-P_6-CpG1826制备的PDDV诱导的Th1类应答最为明显。
[Abstract]:schistosomiasis is one of the major public health diseases distributed worldwide , and some 20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are infected . In all diseases that can cause liver fibrosis , schistosomiasis is the main cause of schistosomiasis , and liver fibr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death of schistosomiasis patients in Japan .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1 type immune response induced by Schistosoma japonicum on liver fibrosis induced by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fection ,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IL - 13 and IL - 4 a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liver fibrosis .
In this study , four epitopes of T cell epitopes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 Four epitope peptid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 Four epitope - encoding genes were recombined with CpG ODN ( 1826 ) or IL - 12 ( as a nucleic acid vaccine adjuvant ) into pCI - neo plasmid vector .
A new solution - PDDV ( peptide - DNA dual vaccine ) was prepared by mixing cationic epitope peptide with 18 lysine ( K18 ) and recombinant plasmid vector with anionic charge according to a certain charge ratio . In order to obtain high - quality PDDV , it was found that PDDV was a high - quality PDDV which accords with the above conditions when salt concentration was 150 mM , and the ratio of cation to anionic charge ( r ) was 4 .
Four kinds of PDDV were prepared by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containing the epitope peptide gene and the IL - 12 gene . Four kinds of PDDV were prepared from the recombinant plasmids containing the corresponding epitope peptide gene and CpGODN1826 .
The levels of IFN - 纬 and IL - 4 were detected in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mune grouping of the animals was 1 , that K - 18P4 - PCI - P4 - IL - 12 , K - 18P18 - PCI - P18 - IL - 12 , K - 18P18 - PCI - P18 - CpG1826 - 9 , K - 18P6 - PCI - P18 - CpG1826 - 10 , K - 18P18 - PCI - P18 - CpG1826 10 , K - 18P6 - PCI - P18 - CpG1826 10 , K - 18P18 - PCI - P18 - CpG1826 10 , K - 18P18 - PCI - P18 - CpG1826 10 ,
( 18 ) P _ 6 - pCI - P _ 6 - CpG1826 PDDV was able to induce Th1 immune response .
In addition , the levels of IFN - 纬 and IL - 4 in the PDDV mixture prepared by recombinant plasmids containing CpG OD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four PDDV groups ( Group 11 ) .
Therefore , it is possible to have both Th1 type epitopes and Th2 type epitopes in these four epitopes , but this conclusion is the result of one experiment .
In this study , four kinds of recombinant plasmids containing P4 , P6 , P18 , p22 , four epitope genes and CpG ODN were obtained by gene recombination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NaCl was 150 mM , the ratio of cation to anionic charge was 4 ,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level of PDDV induced by PDDV was the most obvious when NaCl concentration was 150 mM , the ratio of cation to anionic charge was 4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PDDV induced by PDDV was most obvious by animal immunity ,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assay and cytokine IFN - 纬 and IL - 4 levels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强;何爱丽;张王刚;张磊;古流芳;张文娟;;白血病相关抗原MLAA-34 HLA-A2~+限制性CTL表位的预测及鉴定[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2 李永;;避孕疫苗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1年03期
3 郑丹;梁跃进;毛雯倩;李冉;王勇;;盐酸法舒地尔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年03期
4 王维;郑胜生;祁瑶;闻惠琴;刘丽丽;沈继龙;;日本血吸虫感染鼠巨噬细胞IL-13Rα2的表达[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年07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矫矫;洪炀;彭金彪;蒋韦斌;傅志强;石耀军;刘金明;冯新港;韩红晓;Geoffrey N.Gobert;李祥瑞;;日本血吸虫感染不同易感性宿主的比较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蕾;杨艳芬;杨雪;苏川;张兆松;;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新型T细胞表位疫苗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机会性感染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仁利;吴少庭;高世同;周爱琴;龙彩虹;林敏;黄达娜;;CpG协同Calpain DNA疫苗诱导BALB/c鼠Th1免疫应答和抗日本血吸虫感染[A];全国新出现传染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4年
4 夏超明;田芳;骆伟;龚唯;周卫芳;;协同刺激分子B7-1/2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全国第九次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李荣;傅卫军;姜华;袁振刚;张春阳;奚昊;周莉莉;张文皓;侯健;;热休克蛋白表位肽诱导特异性CTL抗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6 张仁利;高世同;黄达娜;耿艺介;吴少庭;张顺祥;程锦泉;;CpG佐剂协同Calpain DNA疫苗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永亮;李江;蒲恒;靳津;张晓峰;韩成贵;于嘉林;李大伟;;FMDV VP1表位肽在烟草坏死病毒A中的表达效率与稳定性[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易新元;王庆林;曾宪芳;周金春;罗新松;何永康;彭兴华;;东方田鼠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抗性机理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八次全国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9 和云濵;池丰丽;陈小平;;慢性日本血吸虫感染抑制胶原蛋白诱导的小鼠自身免疫性关节炎及其机制[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夏超明;骆伟;龚唯;周卫芳;李允鹤;;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剂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Th1/Th2免疫偏移的调控[A];中国动物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蒋明 戴劲松;我国揭示血吸虫虫卵致肝损伤的机理[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蒋明 张洁;血吸虫性肝损伤的“帮凶”被擒[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会民;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宿主辅助性T细胞反应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宋晓蓉;日本血吸虫感染诱导的Th免疫偏移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陈柏林;骨桥蛋白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中的表达及其中和抗体对肝脏病理改变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4 张美娟;TLR2与TLR4对日本血吸虫感染转归影响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5 张玉侠;Th17/IL-17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肉芽肿病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高雅楠;基于TLR2的通路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免疫负调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7 陈琳;日本血吸虫感染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蕾;抗日本血吸虫感染表位PDDV疫苗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9 孙军;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病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10 丁茜;靶向免疫细胞的脂质载体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储凯;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虫卵分布与免疫动力学模型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李珊凤;登革-2型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表位肽诱导B和T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3 谭潇;日本血吸虫感染及相关抗原对实验性小鼠Ⅰ型糖尿病拮抗作用的初步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温小云;日本血吸虫感染对Th17细胞应答影响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5 杨艳芬;诱生内源性IFN-γ的日本血吸虫抗原表位PDDV的构建与筛选[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6 吴婧娇;LRG-47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抗性调节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7 刘云;估计人群日本血吸虫感染状态的数学模型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8 徐志鹏;日本血吸虫感染ICR小鼠后Tc1和Tc2细胞的动态观察及其功能分析[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9 谷玉清;Th17细胞因子及炎症趋化因子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中动态表达[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贾中伟;Th1/Th2型细胞因子与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进程的关系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18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71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