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乙型肝炎病毒所致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可能机制

发布时间:2018-04-10 13:16

  本文选题:慢性HBV感染 + 非可控性炎症 ; 参考:《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4年01期


【摘要】:肝细胞癌(HCC)占我国大陆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所致.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遗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HBV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非可控性炎症是HBV进化和HCC发生的必要因素.持续的、非充分的抗病毒免疫对HBV变异有选择作用.在炎症促癌过程中病毒和肝细胞基因组均经历了"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HBV变异不但能预测HCC的发生,而且具有促癌功能.HBV在肝细胞基因组中整合,尤其是羧基端截短型X基因的整合不但促进HCC的发生和转移,而且抵抗抗病毒治疗.明确HBV致癌机制可为降低和推迟HCC的发生和转移奠定基础.
[Abstract]: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from malignant tumors in mainland China, mainly caused by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human leukocyte class II antigen is related to the chronic infection of HBV. The uncontrollable inflammation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BV-and immune system is an essential factor in the evolution of HBV and the occurrence of HCC.Persistent, inadequate antiviral immunity has a selective effect on HBV mutation.Both the viral and hepatocyte genomes undergo a "mutation-selection-adaptation" evolutionary proces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flammatory carcinogenesis. HBV mutation not only can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HCC, but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promoting carcinogenesis. HBV ca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HBV in the hepatocyte genome.In particular, the integration of carboxyl truncated X gene not only promotes the oc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HCC, but also resists antiviral therapy.Clarifying the carcinogenic mechanism of HBV may lay a foundation for reducing and delaying the oc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HCC.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1129301)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1025015)资助项目~~
【分类号】:R37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春利;郝友华;杨东亮;;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结局的病毒学因素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年03期

2 张敏峰;钱培新;蒲蕊;韩雪;张宏伟;杨甲梅;殷建华;;乙肝相关疾病中乙肝病毒核心启动子区变异频率及发病风险评估[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09期

3 曹广文;;以社区为基础的群体医学在恶性肿瘤预防和控制中的重要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4 李珉珉;洪丹妮;朱勤爱;朱穗兰;;PreS1抗原与HBeAg联合检测用于预测HBV-DNA的水平[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年06期

5 邹淑慧;周艳;余克花;刘金辉;;儿童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7期

6 陈韧刚;周建国;魏三舟;;慢性乙肝患者PreS1Ag、HBeAg与HBV-DNA的相关性及两者联合检测的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4年01期

7 陈杰;李杰;庄辉;;乙型肝炎病毒Pre-S基因变异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2年01期

8 郑瑞丹;高建平;卢燕辉;谢佳新;曹广文;朱青川;苏亚勇;;漳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1年02期

9 Mehmet Celikbilek;Serkan Dogan;Sebnem Gursoy;Gokmen Zararsιz;Alper Yurci;Omer Ozbakιr;Kadri Guven;Mehmet Yucesoy;;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liver damage in chronic hepatitis B[J];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2013年08期

10 唐自珍;吴继周;吴健林;韦颖华;张鹭;宁秋悦;胡蝶飞;万裴琦;;细胞因子IL-5、IL-6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年3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谢佳新;乙肝病毒变异及STAT3基因多态性在肝细胞癌发生中交互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2 孙心岩;HLA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易患性关系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3 王俊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李曙光;miRNAs在雷公藤甲素抗肝癌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5 韩一芳;结直肠癌和胃癌术后预后预测和化疗耐药相关关键分子的发现和验证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6 殷建华;乙肝病毒变异和抗病毒治疗在肝细胞癌发生及预后中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鹿文英;乙肝病毒标准序列的建立及突变位点与乙肝相关肝病的关联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倪慕兰;微粒体前列腺素E合酶1调控EP2受体促进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3 王嘉译;单发肝癌手术切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其评分体系的建立[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4 陈立平;乙肝相关肝病全基因组病毒变异位点筛选及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5 张玉伟;PTEN多态性与乙肝病毒变异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交互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进;刘妍;张玲霞;;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功能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6年04期

2 柏世玉;黄清玲;李晖;王林;郑瑾;林建银;林旭;;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MMPs及TIMPs的影响[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年04期

3 陈威巍;施明;福军亮;张冰;汤紫荣;辛绍杰;王福生;;CpG-ODN2216致敏的单核细胞培养上清对HBV相关性肝癌病人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讯;2007年03期

4 王兰天;;HBV-DNA整合的直接效应及与HCC发生的关系[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0年02期

5 成军;;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复杂性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年08期

6 成军;刘妍;陆荫英;李克;王琳;;乙型肝炎病毒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年04期

7 邵清;成军;白雪帆;;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启动子结构及调节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年08期

8 王琳;李克;成军;张健;邵清;;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年12期

9 任锋;靳海英;郭向华;林尊慧;丁美;武志明;周育森;;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血清抗HBx抗体的检测[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6年03期

10 张亚兰;袁维峰;史利军;;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评价用实验动物模型现状[J];生物技术通讯;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明华;祝峙;刘晓红;林静;曲建慧;陈颖;曹晓哲;王力;倪灿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发生关系的分子病理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董辉;;肝细胞癌4q杂合性缺失特点[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友亮;崔芳;罗朝霞;吕娅歆;邓初夏;胡庚熙;黄翠芬;杨晓;;乙型肝炎病毒HBsAg基因定位整合转基因小鼠发生高分化肝细胞癌[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朱伟;李文学;张颖;刘华章;;VTN低表达抑制肝细胞癌的离体和整体实验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暨2011年全国前列腺药理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甄茂川;汪谦;;肝细胞癌肿瘤标记物研究进展[A];肝脏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及新进展学习班专刊[C];2005年

6 朱桂婷;施军平;荀运浩;黄谦;向晶;;饮酒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的作用[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侯代伦;孙小丽;柳澄;;MSCT肝细胞癌与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吕江;王芳军;刘连生;欧阳群忠;;CT值测量及其变化对肝细胞癌辨证分型的意义探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9 曾小云;余红平;仇小强;纪龙;李龙Z,

本文编号:1731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731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8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