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基因间重复序列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本文选题:大肠埃希菌 + ERIC-PCR ; 参考:《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年09期
【摘要】:目的对大肠埃希菌ERIC-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方法提取大肠埃希菌基因组DNA作为ERIC-PCR反应的模板,通过设计一个L9(34)正交试验对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和Taq DNA聚合酶4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的大肠埃希菌ERIC-PCR最佳反应体系(25μl)为:2.5μl 10×Loading buffer,Mg2+浓度2.0mmol/L,dNTPs浓度200μmol/L,引物浓度0.2μmol/L,Taq DNA聚合酶1.0U,模板DNA 40ng。应用该体系进行ERIC-PCR得到的DNA指纹图谱条带丰富、清晰、重复性好。结论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的ERIC-PCR反应体系结果稳定可靠,对于大肠埃希菌在分子水平上的分型鉴定以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optimize the ERIC-PCR reaction system of Escherichia coli. Methods the genomic DNA of Escherichia coli was extracted as a template for ERIC-PCR reaction, and four factors, including Mg2 concentration, primer concentration and Taq DNA polymerase, were optimized by designing an orthogonal test. Results the optimal reaction system of Escherichia coli ERIC-PCR was optimized by L9 / 34) orthogonal test. The optimal reaction system of Escherichia coli was: 1: 2.5 渭 l 10 脳 Loading buffer Mg2 2.0 mmol / L 200 渭 mol / L, primer 0.2 渭 mol 路L ~ (-1) Taq DNA polymerase 1.0 U, template DNA 40 ng 路min ~ (-1), primer concentration 0.2 渭 mol / L ~ (-1) Taq DNA polymerase 1.0 渭 mol / L, template DNA 40 ng. The DNA fingerprints obtained by ERIC-PCR were rich, clear and reproducible.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ERIC-PCR reaction system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test are stable and reliabl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at molecular level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实验室;青岛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ZR2012HQ005) 青岛大学引进人才资助项目(No.063-06300510)
【分类号】:R378.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郭润芳;柯晓静;韩军;于宏伟;周硕;贾英民;;单核增生李斯特菌ERIC-PCR分子分型方法的建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 王君;吴清平;吴克刚;陈谋通;张菊梅;郭伟鹏;;蜡样芽孢杆菌ERIC-PCR分子分型方法的建立[J];现代食品科技;2013年07期
3 张淑红;许文涛;石慧;程国灵;罗云波;黄昆仑;;水体中基因组提取方法的比较及水体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技术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大平;郭鹰;张卫军;顾江;王海光;朱凤才;毛旭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tccP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2 程海卫;杨霞;赵军;陈陆;王新卫;常洪涛;张龙现;刘红英;姚慧霞;王川庆;;动物源E.coli O157:H7 stx基因的检测与系统进化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2年10期
3 王芳;伦永志;;ERIC-PCR技术临床应用现状[J];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4 王君;吴清平;吴克刚;陈谋通;张菊梅;郭伟鹏;;蜡样芽孢杆菌ERIC-PCR分子分型方法的建立[J];现代食品科技;2013年07期
5 郑扬云;吴清平;吴克刚;吴葵;张菊梅;;空肠弯曲菌分离株ERIC-PCR分型和生化分型的比较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3年08期
6 苗立中;李书光;胡琳琳;李敏;沈志强;;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概况及诊断方法[J];动物医学进展;2014年06期
7 吴清平;胡惠娟;张菊梅;;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生物学特性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年04期
8 胡惠娟;吴清平;张菊梅;潘力;郭伟鹏;王惠贤;;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污染调查和ERIC-PCR分型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4年06期
9 赖则冰;张淑红;朱雪梅;吴清平;徐明芳;张菊梅;;肉类及蔬菜食品中EHEC O157污染分布及分型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4年09期
10 王德;苏琪;杨虹;王丽;;2007-2008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性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来时明;陆献耀;;0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综述[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2 谢世琦;孟宪荣;栗绍文;王倩;潘秀华;张超;张丽媛;;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谌志强;基于纳米技术的多级放大压电免疫传感器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2 牛冬燕;应用噬菌体控制牛及其饲养环境中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顾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重要致病因子的晶体结构、功能和应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4 赵宏;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溯源技术[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5 冯焱;免疫应激对肉鸡消化系统、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罗启慧;肺炎链球菌感染猕猴肠道菌群分子解析及消化、呼吸、免疫系统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7 张桃香;中国东部地带性土壤中大肠杆菌O157:H7存活和吸附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鞭毛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扬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犹平;倪学勤;;ERIC-PCR技术特点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2 吴家兵;李群;陆美娟;胡万富;张进;;安徽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宿主动物监测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3 郭玲,李治悦,李国兰,杨玉芝,刘学钦,王振海;安徽省首次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4 韩军,于宏伟,孙纪录,贾英民;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分布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陈茂杰 ,王惠新 ,吴岭;江苏省徐州市1999年大肠杆菌O_(157)∶H_7感染性腹泻并急性肾衰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2004年08期
6 刘秀英;全球食源性疾病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年04期
7 李秀桂,蒋震羚,吕素玲,王红,车光,陆武韬;广西部分地区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2003年04期
8 丁德忠,庞小燕,华修国,崔立,赵立平;SPF仔猪肠道菌群结构的分子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孙永艳,申泉,李艳琴;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及ERIC-PCR[J];生命的化学;2004年04期
10 马群飞,陈伟伟,杨毓环,邹红,刘绛梅;瓶装饮用纯净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调查[J];食品科学;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金芳;3株大肠埃希菌的实验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01年03期
2 张中奎,解晓珍,石云;377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学;2003年12期
3 李朝阳,丁业荣,时全,范玉珍,杨杰,赵本海;水源水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10期
4 刘平;297株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性分析[J];中国药业;2004年10期
5 储洁,周强,王中新;1999~2002年某医院大肠埃希菌耐药谱的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郝维敏;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监测及其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年华;褚云卓;王倩;;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变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年04期
8 赵明波;吴茜;黄永坤;倪林仙;鲁萍;徐静;;大肠埃希菌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1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10期
9 杨滴;王耀兵;李冬梅;宫强;苏洁;;粪便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J];微生物学杂志;2007年03期
10 李智山;周乐翔;赵建忠;杨燕;邓三季;邹玖明;;大肠埃希菌新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庐东;陈山;孟黎辉;;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朱任媛;王辉;孙宏莉;徐英春;谢秀丽;陈民钧;;大肠埃希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研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三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黄永茂;梁海军;钟利;林雁;史小玲;;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王琪;吕媛;马池;杨金辉;郑波;;盐酸安妥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抗菌药后效应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储从家;孔繁林;王树坤;吴惠玲;;149株血培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A];玉溪市第十届检验医学学术年会暨科技成果推广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孔繁林;储从家;管新龙;李杰芬;杨宇溪;孙丽;;大肠埃希菌对几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变迁[A];玉溪市第十届检验医学学术年会暨科技成果推广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方洁;何乐;何娟;倪语星;;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8年的相关性分析[A];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石玉祥;张志勇;支龙彬;李存;赵淑会;钟翠红;;唐山地区致鸡肝炎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及药物筛选试验[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钱红兰;胡旭东;陈怡;;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调查分析[A];2006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2006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毛理纳;罗予;荆鹏伟;陈妍;;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诱导大肠埃希菌交叉耐药性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李水根 通讯员 施水泉;婴幼儿顽固性腹泻病因找到[N];健康报;2001年
2 裴保香;王睿;抗生素用量与细菌耐药相关[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汗思;耐药当前,方显老药本色[N];医药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志坚;河南地区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丁娟娟;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田素飞;社区两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4 李渊;痰热清注射液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吴,
本文编号:1823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823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