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粘附及免疫调节机理的研究
本文选题:益生菌 + 粘附 ; 参考:《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试验以青春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为对象,对益生菌在机体肠道内的粘附定植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寻找出益生菌产生粘附作用的物质,以及在肠道细胞上的粘附素受体,以及益生菌产生免疫促进作用成分。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都属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菌体细胞壁表面主要由肽聚糖(Peptidoglycan,PG)、多糖(Polysaccharide,Ps)和表层蛋白质(S-层蛋白,Surface-Layerprotein,S-layerprotein,SLP)组成,这些物质在益生菌菌体与宿主肠道细胞的粘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 本实验对益生菌粘附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于菌体代谢产物和细胞表层成分,即肽聚糖和表层的蛋白质。实验中首先用TritonX-100结合胰蛋白酶、DNA酶、RNA酶和蛋白酶E的方法,对青春双歧杆菌菌体细胞壁所含的完整肽聚糖进行提取;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结合胰蛋白酶、三氯乙酸处理的方法提取嗜酸乳杆菌菌体细胞壁所含肽聚糖,并确定了最适的提取条件为用质量浓度为80g/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沸水浴处理10min,然后用胰蛋白酶和三氯乙酸连续处理;同时对提取物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和氨基酸分析,以确定提取过程是否真正有效的去除了受试菌株菌体内含有的蛋白质。 通过不同方法分别对受试菌株代谢产物、菌体表面成分以及肠道细胞表面物质在粘附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确定青春双歧杆菌的粘附素为菌体分泌到培养基中的一种蛋白质,肠道上皮细胞对青春双歧的粘附素受体为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嗜酸乳杆菌的粘附素是菌体细胞壁上的一种蛋白质,其在肠道上皮细胞上的粘附受体为蛋白。 实验中还对灭活青春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菌株的粘附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经热处理失活后的青春双歧杆菌依然具有粘附能力,而且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而嗜酸乳杆菌在经过热处理后,则基本丧失粘附能力。 提高机体免疫力是益生菌的主要功效之一。本实验以昆明小鼠为对象进行动物实验,检测青春双歧杆菌与嗜酸乳杆菌细胞壁肽聚糖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样本相比,接受菌液注射和肽聚糖注射都会对受试动物的免疫指标产生影响,其血清中自介素IL-6水平、血清溶菌酶活力、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巨噬细胞吞噬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说明细胞壁肽聚糖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Abstract]:In this study, Bifidobacterium pubertii and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adhesion and colonization of probiotics in the intestinal tract and the mechanism of improving immune function. Bifidobacterium and Lactobacillus belong to Gram-positive bacteria. The cell wall surface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is mainly composed of peptidoglycanine (PGN), polysaccharide (PS) and surface-Layer protein (SLP). These substance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dhesion of probiotic bacteria to intestinal cells. In this study, the adhesion mechanism of probiotics was mainly focused on the metabolites of probiotics and the surface components of the cells. That is, peptidoglycan and surface protein. In the experiment, the intact peptidoglycan contained in cell wall of bifidobacterium pubescens was extracted by Triton X-100 binding trypsin DNA enzyme and protease E. Sodium dodecyl sulfate combined with trypsin was used to extract peptidoglycan from the cell wall of Bifidobacterium pubescens. The peptidoglycan from the cell wall of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was extracted by trichloroacetic acid, and 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as follows: sodium dodecyl sulfate, 80 g / L mass concentration, The extract was treated with trypsin and trichloroacetic acid for 10 min, and the protein content and amino acid were determin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extraction process is really effective in removing the protein contained in the tested strain, the metabolites of the tested strain were obtained by different methods. The effects of bacterial surface composition and intestinal cell surface material on adhesion were studied. The adhesion factor of bifidobacterium pubertidis was identified as a protein secreted into the culture medium, and the adhesin receptor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to the bifidobacterium was identified as a glycoprotein on the cell surface. The adhesion hormone of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is a protein in the cell wall of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Its adhesion receptor o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was protein. The adhesion ability of inactivated bifidobacterium and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strains were also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Bifidobacterium pubertifolia after heat treatment still had adhesion ability and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while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was not affected after heat treatment. Improving immunity is one of the main effects of probiotics. The effects of peptidoglycan on cell wall of Bifidobacterium puberty and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were studied in Kunming m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sample, inoculation of bacterial fluid and peptidoglycan had an effect on the immune indexes of the tested animals. The serum levels of IL-6, lysozyme activity and the number of peritoneal macrophages were determined. Phagocytosis of macrophages was improved obviously, which indicated that peptidoglycan could promote immune function.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萌萌;张柏林;赵紫华;韩俊华;;几株益生乳杆菌耐药性的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1年04期
2 陈曦;;乳杆菌属的益生菌保健功能及研究进展[J];中国乳品工业;2011年07期
3 尹业师;张蕴才;王欣;;竞争排斥益生菌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1年01期
4 ;大学学报[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5 ;“潜伏”30年塑化剂被意外发现[J];科学大观园;2011年13期
6 船舷;;塑化剂,好难擒获的恶魔[J];知识就是力量;2011年07期
7 吴畏;;塑化剂——塑胶世界的梦魇[J];华东科技;2011年07期
8 游识猷;;过敏:太干净也是错?[J];科学与文化;2011年07期
9 连晓蔚;彭喜春;;肠道菌群利用去淀粉麦麸体外发酵产短链脂肪酸[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年03期
10 蔡玉梅;;商业社会该“添加”点什么[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军;李勇;;益生菌与肠道功能[A];北京市营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膳食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静;李晓颖;李春凤;谷巍;;益生菌对动物营养素吸收与代谢的影响研究[A];2012首届母猪饲料生产与应用技术高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辉;季海峰;单达聪;王四新;王晶;张董燕;王雅民;;益生菌对动物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王世杰;朱宏;何方;陆淳;;益生菌发酵乳“每日活菌”饮用对成年女性肠道健康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朱惠萍;;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6 黄承钰;石磊;;益生菌和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A];老年营养研究进展与老年营养供餐规范研讨会暨糖尿病肾病医学营养治疗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1年
7 郭兴华;;新世纪益生菌开发的愿望[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张志强;;益生菌、益生元的研究发展新动向(英文)[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黄俊文;林映才;郑春田;丁发源;朱选;余德谦;;甘露寡糖、益生菌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A];猪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猪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蔡辉益;;生物技术在动物微生态制剂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胡冰心;益生菌市场大战消费者雾里看花[N];镇江日报;2009年
2 谭西顺;益生菌与益菌生[N];大众卫生报;2009年
3 健康时报记者 魏雅宁;常喝益生菌防过敏[N];健康时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刘艳芳;益生菌改善消化系统功能非浪得虚名使用益生菌须以安全有效为首要考虑[N];中国食品报;2009年
5 夏华;益生菌在肠道内能否定殖或持久存留其实不重要[N];中国食品报;2009年
6 陶誉宏;怎样增加益生菌群[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7 杨远志 庞明利 杨海军;益生元添加 紧追 益生菌[N];中国食品报;2009年
8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教授 安德鲁·尼科尔斯(Andrew W.Nichols) 胡学智 译;益生菌对人体有着广泛的健康效应[N];中国食品报;2010年
9 徐铮奎;等待“催熟”的益生菌[N];医药经济报;2010年
10 海内方略;益生菌食品市场潜力股[N];中国食品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芳宁;益生菌对轮状病毒感染和腹泻的保护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英春;抑制宋内志贺菌益生菌株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王斌;高粘附性能乳杆菌的筛选及其对肠上皮细胞粘附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4 李继秋;对虾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孔青;丁酸梭菌培养与发酵动力学以及调节腹泻小鼠肠道菌群平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蒋爱民;转lux基因发光乳球菌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张玲;一株对虾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托娅;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文羿;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比较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10 郭敏;大鼠急性肠道感染后肠功能紊乱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程;益生菌粘附及免疫调节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2 李龙;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工艺参数优化及品质评定[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于微;产蛋氨酸益生菌的筛选及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选;鸡源抗腹泻芽孢益生菌J-4菌株的筛选、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动物饲喂试验[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李琰;益生菌雏鸡ND免疫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mRNA表达变化[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付文卓;两株益生菌对鸡胚肠细胞NO、IFN-γ产生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包海泉;益生菌制剂对家畜免疫促进作用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8 武浩;益生菌荧光光谱特性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9 周金敏;黄颡鱼肠道菌群分析和益生菌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赵和平;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96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996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