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白介素-4对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的影响
本文选题:树突细胞 + 细胞培养技术 ; 参考:《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年02期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小鼠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培养的影响,探索树突状细胞诱导培养的适宜条件。方法采用细胞裂解法分离得到Balb/c小鼠骨髓单个核样细胞,分为多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GM-CSF和IL-4,并设置空白对照组,共培养7 d,每天观察各组细胞形态,隔天拍照。第7天收集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表面树突状细胞标志分子CD11c的表达率。结果低浓度GM-CSF及IL-4可培养出高纯度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高浓度GM-CSF及IL-4可导致细胞死亡,GM-CSF和IL-4的合理细胞诱导浓度范围分别为5~100μg/L和2.5~50μg/L。结论合适浓度的GM-CSF及IL-4可诱导小鼠骨髓单个核样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获得大量树突状细胞。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mouse granulocyte /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 and interleukin-4 (IL-4) on the culture of murine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BMSCs). Methods Balb / c mice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were isolated by cell lysis method. The cell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GM-CSF and IL-4. The cells were cultured in blank control group for 7 days. The morphology of each group was observed every day and photographed the next day. On the 7th day, the expression rate of CD11c, a dendritic cell marker,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High purity murine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could be cultured with low concentration of GM-CSF and IL-4. The reasonable concentration of GM-CSF and IL-4 could induce cell death in the range of 5 ~ 100 渭 g / L and 2.5 ~ 50 渭 g / L,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suitable concentration of GM-CSF and IL-4 can induce mouse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to differentiate into dendritic cells and obtain a large number of dendritic cells.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呼吸内科;
【基金】:201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08085MH115)
【分类号】:R3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苏钰;高雪;王锦玲;陈福权;乔莉;米文娟;邱建华;;大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超微结构观察[J];生物技术通讯;2012年03期
2 汪国营;张琪;刘炜;陈文捷;李敏如;李团结;陈伟;陈规划;;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优化[J];器官移植;2011年03期
3 孙国龙;王凯忠;周莉;付鑫;田晓巍;王登莉;赵慧;;小鼠骨髓及脾脏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培养及鉴定[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年03期
4 付必莽;何晓顺;余思;胡安斌;马毅;黄洁夫;;小鼠骨髓源半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初步鉴定[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娟红;林祥梅;贾广乐;;小鼠髓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培养[J];中国畜牧兽医;2013年07期
2 Sheikh Mohammad Fazle Akbar;Mamun Al-Mahtab;Mohammad Helal Uddin;Md. Sakirul Islam Khan;;HBsAg, HBcAg, and combined HBsAg/HBcAg-based therapeutic vaccines in treating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2013年04期
3 徐燕;王孟昭;;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4年01期
4 尤长宣;钱晓涛;何圆;Yong Liu;Paul L Hermonat;;rAA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制备肺癌疫苗[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5 曹维;季t君;邢春燕;杨涛;陈钰;刘煜;;胰岛素B9-23多肽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6 董张丽;杨丽娟;赖东梅;;免疫对肿瘤的负向调控[J];现代免疫学;2011年05期
7 刘晓玲;郭红月;董猛;宋振川;;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扩增与生物学特性研究[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4年01期
8 易辉君;卢光t;;不同来源血清或血浆培养条件下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比较[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年06期
9 付必莽;胡安斌;何晓顺;张捷;黄洁夫;;免疫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53期
10 支良;胡明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在移植免疫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春富;MyD88基因沉默的不成熟树突状细胞延长大鼠小肠移植受体的存活时间[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易辉君;人类外周血免疫细胞体外培养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和个体化差异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国强;经脾脏注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大鼠小肠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曹维;胰岛素B9-23多肽体外负载免疫耐受型DC疫苗的制备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3 佘志成;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5对豚鼠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及免疫保护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代庆;小鼠树突状细胞成熟前后的形态及其微丝蛋白的适应性改变[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5 支良;免疫磁珠法体外分离恒河猴骨髓CD34+细胞并诱导DC的方法及其鉴定[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6 董丽英;大鼠不同表型树突状细胞介导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体外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7 曲平波;靶向肝癌干细胞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宗辉;黄军华;刘俊峰;赵要顺;;小鼠脾脏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J];疑难病杂志;2009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春华,罗荣城;肿瘤坏死因子-α预刺激对培养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2 郭力红;张岁;刘静;李保欣;段卫;佟立新;;HBsAg致敏自体树突细胞联合阿德福韦和单用阿德福韦对CHB者IFN-γ和IL-4的影响比较[J];临床荟萃;2011年14期
3 吴舰宇,宋春芳,许评,刘锐;来源骨髓的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特征及其合理时间[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3期
4 杨志梅;符州;陈坤华;王莉佳;陈艳;;巨噬细胞对儿童哮喘T_H1/T_H2细胞因子的影响及茶碱的干预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年08期
5 郑秋红,郑天荣,卢林,陈晖,谢云青;人外周血树突细胞的分离与提纯[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段学燕,龙金华,肖静,曾柱;肿瘤微环境对树突细胞功能状态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朱亦X;乔振华;赵嘉慧;朱镭;孙彦;李兴;赵宝珍;;不同培养方法骨髓破骨细胞样细胞分化及活性的实验观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年05期
8 郑亚江;高月求;王灵台;;树突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年04期
9 赵岐刚,张书广,焉鹏,张颖新,王伟华;树突状细胞疫苗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年09期
10 曲新栋;谢宁;曲政海;孙立荣;;树突细胞与感染性疾病[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薇;刘U,
本文编号:2016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016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