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恐惧消除的相关脑机制

发布时间:2018-09-05 07:07
【摘要】:恐惧体验是一种防御性的情绪过程,对动物和人类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但是,缺乏对恐惧情绪的有效抑制机制会导致恐惧情绪过分表达和相应心理障碍的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和持续与PTSD患者对创伤记忆的恐惧情绪持续有很大的关系,现阶段PTSD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患者的创伤性记忆一旦形成,就很难消除,或者已经消退的恐惧反应很快再现。参与恐惧消除的脑结构主要包括杏仁核、前额叶皮层(mPFC)和海马;同时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对恐惧消除起作用,mPFC对杏仁核恐惧反应的抑制性控制,海马协助mPFC调节杏仁核的功能。本文对国内外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Abstract]:Fear experience is a defensive emotional process, which has important adaptive significance to animals and human beings. However, the lack of effective inhibition mechanism of fear emotion will lead to the over-expression of fear emoti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rresponding psychological obstacles. The occurrence and persist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ed fear of traumatic memory in patients with PTSD. At present,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of PTSD treatment is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eliminate the traumatic memory once the patient's traumatic memory is formed. Or a fear response that has receded quickly. The main brain structures involved in fear elimination include amygdala, prefrontal cortex (mPFC) and hippocampus. The hippocampus assists mPFC in regulating the function of the amygdala. In this paper,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in recent 10 years are reviewed.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系;
【基金】: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NO:2010ZXJ0900X-002)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编号:13PJC003) 上海市卫生局课题(NO:2012172) 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编号:14ZS084) 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创新基金(编号:201313) 上海市杨浦区课题(编号:2013Z001)
【分类号】:R395.2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殷一红;养阴舒肝法治疗女性“怒”伤内分泌失调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董青;LIMK1/cofilin信号通路调控BDNF诱导的轴突生长和厌恶性记忆消退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张晓抒;针刺促AD模型小鼠SAMP8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效应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英;聂发传;何梅;;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危机干预[J];护理学报;2006年04期

2 杨智辉;王玉龙;王慧琳;王建平;;癌症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9期

3 杜建政;夏冰丽;;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4 亓高超;展西友;亓夫梅;姚凤亮;;盐酸帕罗西汀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10期

5 李航;周娟;施琪嘉;;震区医务工作者的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年04期

6 何树德;陈晓清;;地震情景再现对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7期

7 张亚林;陈绥贞;;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危机干预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3年02期

8 ;神经官能症[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8年11期

9 马欣荣;;文拉法辛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状疗效观察[J];山东精神医学;2006年04期

10 杨智辉;王建平;;205名癌症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锋;高文斌;;接纳和实现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述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王志庆;;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体系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世魁;;地震灾区新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咨询个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梁亭亭;吕慧英;扶长青;陈玉娟;;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述评[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6 王倩;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心智化能力缺损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金圭星;王学义;王岚;安翠霞;任庆云;宋明;刘小玉;谭莉;王金成;赵晓川;;应对策略及社会支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林锐;杨洁;刘颖;张虹;;针灸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评价量表介绍[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池迎春;廖成静;;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陈树林;李凌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祥刚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民用航空医学中心;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因与治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华东交大心理咨询中心 舒蔓;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疾病[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9·11”十年后美国人仍“受伤”[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日本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部萎缩部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5 ;如何识别创伤后应激障碍[N];健康报;2000年

6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教授 陈树林 博士 李凌江;了解创伤 摆脱阴影[N];家庭医生报;2003年

7 罗恩·卡普斯 阿富汗战争退伍军人 本报特约编译 何适;战争造就美国新“迷失一代”[N];世界报;2010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雨檬 编译;战争催生美国新迷惘一代[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泽林;让灾区群众的心房敞亮起来[N];健康报;2010年

10 记者 李天舒;对地震幸存者心理救援需持之以恒[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谢兵;交通伤后应激障碍的多模态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3 李戬;生命教育对创伤后应激障碍之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石文磊;第一部分:糖皮质素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视上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兴奋性突触调节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汶川大地震后二年北川中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5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化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预防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杜U,

本文编号:2223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223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2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