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热休克蛋白47在病理性瘢痕生成中的作用机制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8-09-05 10:26
【摘要】:研究背景 对于病理性瘢痕的研究一直是整形外科乃至整个外科界的焦点,由于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为止仍无明确的病因学诊断,也没有一种普遍有效的治疗方法。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胶原蛋白的异常合成与沉积是许多纤维化反应疾病的病理基础,同时也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 热休克蛋白47(heat shock protein,HSP47)是一种分子量为47KD的热休克蛋白,属于小分子量HSP家族。HSP47存在于胶原蛋白分泌细胞的内质网(ER)内,与前胶原特异性结合,参与前胶原的折叠、装配、修饰、转运等过程,被认为是胶原特异性分子伴侣,在胶原合成及纤维化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有多项研究证实,抑制HSP47的表达,可抑制胶原合成,减弱纤维化程度。如在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以及大鼠切口愈合实验中,局部注入HSP47反义寡核苷酸,可有效减轻了肾
[Abstract]:Background the study of pathological scar has been the focus of plastic surgery and even the whole surgical field, because of its pathogenesis is very complex, So far, there is no clear etiological diagnosis and no universal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abnormal synthesis and deposition of collagen are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many fibrosis reaction diseases, and are also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pathological scar formation. Heat shock protein 47 (heat shock protein,HSP47) is a heat shock protein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47KD. It belongs to the small molecular weight HSP family. HSP47 exists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of collagen secretory cells. It binds specifically with procollagen and participates in the folding, assembly and modification of procollagen. Transport is considered to be a collagen-specific molecular chaperon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agen synthesis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fibrosis. Many studies abroad have confirmed that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HSP47 can inhibit collagen synthesis and reduce the degree of fibrosis. For example, in the rat model of glomerulonephritis and in the wound healing experiment, HSP47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 were injected locally, and the kidney was effectively alleviated.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3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锡华,吴军,谷才之,周立新,张宁,肖光夏;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病人细胞免疫的测定[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2 顾建英,亓发芝;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2年04期

3 王锡华 ,吴军,谷才之 ,张宁,陈希炜,肖光夏;局部T淋巴细胞瘢痕增生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年10期

4 李荟元;;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J];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10期

5 潘博,郄淑燕,蔡景龙,王春美,庄洪兴;病理性瘢痕微量元素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09期

6 潘华;郭树忠;;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鉴别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8年02期

7 翟晓梅,秦泽莲,李健宁,张维萍;北京高校汉族新生中瘢痕发生情况调查[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年04期

8 丛林;常冬青;苏有明;杨蓉娅;;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局部治疗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09期

9 王惠东;杨松林;;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8年07期

10 徐少骏,鲍卫汉;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研究[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民;;瘢痕内切除治疗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黄江河;唐真武;林慧敏;;~(90)Sr敷贴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术后的时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贺肖洁;韩春茂;彭佳萍;;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表皮异常的实验研究[A];全国烧伤创面处理、感染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金培生;;病理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的建立[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翁丽丽;;瘢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A];2011年全国中医美容学术年会暨贵州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激光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秉真;钱洪军;李娜;陈铮;;非手术方法治疗瘢痕临床评价[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金培生;岑瑛;刘晓雪;陈俊杰;许学文;刘勇;李晶晶;王耀军;;病理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的建立[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8 李航;;瘢痕的皮肤外科治疗[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于学伟;郭澍;肖汀;王晨超;张欣;;趋化因子MIG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A];美丽人生 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赵贤忠;孙记燕;;病理性瘢痕研究进展——瘢痕疙瘩(K)增生性瘢痕(HS)[A];第九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淑洁;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疾病研究中心在延边医院挂牌[N];延边日报;2010年

2 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 王乡宁 杨正兵 熊浩;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和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体会[N];健康报;2011年

3 赵晴晴;瘢痕疙瘩咋治疗?[N];健康时报;2004年

4 皮肤科 黎胜强;瘢痕疙瘩的防治[N];家庭医生报;2003年

5 胡献国(副主任医师);巧除瘢痕疙瘩[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6 衣晓峰;治疗瘢痕疙瘩 避免步入误区[N];健康报;2004年

7 特约记者 衣晓峰;治疗瘢痕疙瘩 避免步入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4年

8 徐铮奎;RNA干扰剂即将浮出市面[N];医药经济报;2004年

9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马拴全 李惠娟 朱璐;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体会[N];健康报;2009年

10 南国;丹参注射液可除瘢痕疙瘩[N];健康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俊杰;热休克蛋白47在病理性瘢痕生成中的作用机制的探讨[D];四川大学;2005年

2 赵平;RNA干扰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3 梁大宁;小干扰RNA抑制CyclinD1表达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4 周智;相对静息期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瘢痕凋亡相关抗原的表达及相关因素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5 李恭会;shRNA阻抑前列腺癌细胞雄激素受体和hTERT基因表达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魏军民;RNA干扰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王晓龙;小鼠骨骼肌细胞SelW基因的RNA干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王静;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沉默对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s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9 张守峰;狂犬病病毒的RNA干扰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鹏雁;口蹄疫病毒干扰RNA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构建[D];石河子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春苗;正常皮肤、瘢痕疙瘩和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巨噬细胞分布的比较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2 伍晓靖;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AT1、AT2在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曾凡杞;热休克蛋白47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与胶原含量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李永峰;雷帕霉素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5 黄维娟;复方芪参提取物体外抗瘢痕疙瘩作用及其作用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郭雷洋;瘢痕疙瘩微淋巴管密度与侵袭性生长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7 吕玉琳;重组人内抑素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8 刘明铭;肝细胞生长因子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D];四川大学;2005年

9 杜航航;秋水仙碱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黄伟素;水稻穗颈伸长基因EU12的功能验证[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23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223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6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