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化旧生新”与干细胞衰老

发布时间:2018-10-30 13:11
【摘要】:机体衰老主要与细胞衰老,尤其与成体干细胞衰老相关,通过干细胞研究寻找化旧生新法激活干细胞和调控其靶向分化的机制,对预防老年疾病有不可估量的临床价值。同时,要充分结合中医药抗衰老理论,深入研究干细胞衰老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种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对延缓干细胞衰老的影响。加强抗衰老天然药物或其有效成分对延缓干细胞衰老的研究。借助于干细胞理论,挖掘中医学抗衰老理论精髓,推动中医理论发展。
[Abstract]:Senescence is mainly related to cell senescence, especially adult stem cell senescence. It is of inestimable clinical valu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ctivating stem cells and regulating their targeted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stem cell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thoroughly study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stem cell senescence by fully combining the anti-agi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n this basis, to discuss various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factors. Effects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delaying stem cell senescence.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anti-aging natural medicine or its active ingredients on anti-aging stem cells. With the help of stem cell theory, the essence of anti-aging theory of TCM is excavat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
【作者单位】: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072798/H2708) 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0A08176)
【分类号】:R339.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金生;;活血化瘀治法理论“祛瘀血”和“生新”层面的内涵探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2 张金生;;中医“祛瘀生新”理论内涵新解[J];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05期

3 黄黎亚;陈书艳;;端粒、线粒体和干细胞衰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5期

4 张金生;;关于骨髓干细胞标记物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与地位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年12期

5 张金生;;关于“干细胞循环”理论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应用前景的思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02期

6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7 张金生;;活血化瘀治法理论研究探要[J];中医杂志;2009年10期

8 张金生;;活血化瘀与干细胞循环[J];中医杂志;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京萍;徐谦;陈新林;贺振泉;林雪芳;莫传伟;;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刘长灵;过建春;荀运浩;;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叶平;黄丹云;丁键红;李慧;;中医体质学说在不孕症防治中的应用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楼丹飞;李越华;王骁;;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老年中风病[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5 王晓艳;;人种间体质差异与艾灸效应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2008年07期

6 邢玉瑞,苗彦霞;中医体质概念的争鸣及其原因探析[J];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09期

7 夏tb;陈继忠;邵国民;蔡宛如;;中医痰湿体质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变机制探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08期

8 王晓艳;;人种间体质差异对拔罐疗法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5期

9 陈清光;许家佗;张志枫;全婵兰;金相荣;;气虚体质大学生客观化评价方法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1期

10 孟伶泉;;赤峰学院蒙古族学生体质状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海滨;张秀静;;祛瘀生新——心肌梗死中医药干预的新思考[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仲卫红;王诗忠;;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中医体质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卢依平;王汝琨;;辨体质——执简驭繁的临床辨证方法[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2006年

4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折笠秀树;钱会南;张惠敏;吴承玉;蔡晶;庞国明;邓棋卫;沈世林;宋晓鸿;崔正植;夏仲元;;中医痰湿体质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A];中医体质判定标准研究——2006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全国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曾珊;李应昆;;中医体质理论的临床应用[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全国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胡亚男;尚晓玲;杨靖;;近五年中医体质学说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概况[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庆祥;郑秀丽;;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体质研讨会暨中医健康状态认知与体质辨识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王鑫;张庆祥;;体质分类的源流及研究方法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体质研讨会暨中医健康状态认知与体质辨识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马月香;;从体质治未病[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体质研讨会暨中医健康状态认知与体质辨识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志枫;许家佗;金相荣;陈清光;陈园;屠立平;费兆馥;;气虚体质客观化评价方法研究[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振镛;出生时期的四时气候节律与体质形成的关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宋佳;经方50味药物在明代13位医家中的用量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崔赵丽;气虚、阳虚体质与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证候及TGF-β相关性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芳芳;消渴病古代文献研究及近30年用柴胡类方治疗资料的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刘西强;温胆汤方证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张艳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心理思想的影响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宫晴;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的编制及2型糖尿病三阴三阳体质相关性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王丹芬;中医气质学说及中医气质量表(TCM-QZS)的初步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10 张红敏;参芪复方对GK大鼠低度炎症和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菲菲;原发性痛经易感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许勇;260例尿毒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陈妮妮;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中医证候与体质相关性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张妍;原发性血脂异常症患者体质类型与血脂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林煜;黄煌“药人”体质分类要素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谢丰如;穴位埋线治疗痰湿质肥胖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林淑铃;台湾计算机族世代之体质调查与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曹佳佳;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冼益民;运用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探讨气虚质人群的经络体质特性[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杨俊雯;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相关性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天寒;周光楷;;老年人的体质和病的治疗特点初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2 潘卫星;关于建立中医体质治疗学的意见[J];中国医药学报;1987年03期

3 麻仲学,郝耀东,茹永新,田海河,王海桐,耿树军,陈荣升,马秀玲,李艳辉,邢兆宏,李庆荣,董建华;老年人体质及其与胃病关系的中医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7年05期

4 朱秉匡,周国雄,赵长樱,李魁岸,杨和庭,陈群芳,高岫云,孙康泰,严跃丰,李佛,郑希达,黄葆初,熊伟珍,祁可彩;1075例老年人体型与体质关系的分析[J];中国医药学报;1988年05期

5 张金生;何庆勇;;三七总皂苷对不同时点心梗大鼠心肌VEGF、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11期

6 杨靖,邢彤,李春禄,裴传晋;中医体质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陈家旭;体质因素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8 陈慧珍;曾昭明;;妇女体质分型及临床意义[J];广西中医药;1988年01期

9 王米渠;《内经》阴阳人格体质学说与艾森克人格维度的比较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10 黄建良,喻干龙;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8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方彤;[N];健康报;2001年

2 记者 赵雯;[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海贵;宋小平;;端粒与细胞衰老[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张娟 ,赵沉浮 ,吴子忠 ,熊建新 ,武守山;遗传不稳定性在细胞衰老中的作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3 ;细胞衰老机制中特殊酶作用关键[J];生命世界;2009年02期

4 彭国强;;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研究进展[J];华章;2011年22期

5 高学军,蔡霞,张鹏,唐胜建,杨彪炳,牟少春,鞠晓燕;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β-半乳糖苷酶的变化[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孙莹;邹亚学;郑梅竹;潘风光;张玉静;;端粒、端粒酶与细胞衰老及肿瘤的研究进展(综述)[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胡冬玲;;细胞的衰老与死亡[J];辽宁体育科技;2008年05期

8 孙明德;郑集;;衰老的起因和机制[J];生理科学进展;1981年02期

9 黄丹;细胞衰老的研究进展(综述)[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1年06期

10 高云飞,陈曦,苏小琴,翟中和;C6神经酰胺能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迅速出现衰老样变化(简报)[J];实验生物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铮;;正常人体细胞的有限分裂能力可能由96条端粒中的两条控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2 凌晴舟;孟程博;吴胜男;邢达;;利用FRET技术实时监测弱激光刺激下ERK和FoxM1的相互作用[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薛丽香;童坦君;;抑癌基因p33~(ING1b)对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衰老进程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曹恩华;郭晓飞;张艳;李辉;;端粒DNA氧化损伤与端粒功能失调[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魏传梅;;衰老与免疫[A];2008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朱汉民;;衰老的生物指标[A];中国营养学会第三届老年营养暨第二届营养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7 钟彦;刘科;;酵母胁迫应答相关基因TOS3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表达蛋白的纯化[A];第九届西南三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文娟;;氧化应激对端粒、端粒酶的影响[A];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冯云鹏;王秀莉;徐亮;陆军;黄百渠;;ZBP-89通过下调p16~(INK4a)的表达影响细胞的衰老[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青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徐艳菊;王玉凤;;dHira基因过量表达对果蝇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A];中国遗传学会“发育、遗传和疾病”研讨会论文汇编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思海;解开人类衰老之谜[N];经济参考报;2004年

2 罗刚 王继荣 黄余红;衰老机制与干预基础研究启动[N];健康报;2007年

3 李京华;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N];中药报;2002年

4 杨简;基因影响人类寿命[N];北京科技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操秀英;刘迎芳:揭开病毒“心脏”之谜[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珉;血管生成素对肾小球内皮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P16基因高表达对细胞衰老的调控作用[D];郑州大学;2013年

2 韩腾龙;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癌基因建立细胞衰老的模型[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3 彭艳华;双歧杆菌脂磷壁酸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4 邢玉芝;D-半乳糖诱导生物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模型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颜瑞清;鸡p15~(ink4b)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师迎旭;端粒相关因子表达与细胞复制性衰老关系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7 孙兆亮;TNF-α诱导人类成纤维细胞DNA损伤及衰老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张庆慧;PAM14的细胞转染表达和定位[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9 时广红;eIF-5A与DHS功能研究及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冬云;XRCC4类似因子(XLF)的功能鉴定[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00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300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e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