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mdr-1基因的表达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T-PCR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mdr-1 gene) in tumor cells at mRNA level, and to detect mdr-1 mRNA in tumor cells quickly and accurately. To provide the auxiliary mean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judgment of tumor. [materials and methods] 1. Cell culture: using RPML1640 medium containing 10% calf serum, the MCF-7/ADR cell line of breast cancer resistant to doxorubicin was cultured continuously in the incubator. 0.25% trypsin and 0.25% EDTA were subcultured by direct blowing. 2. Total RNA extraction from cells and tissues: total RNA. was extracted from MCF-7/ADR cells and human breast cancer tumor tissues by Biozol reagent, respectively. Synthesis of 3.cDNA: cDNA. was obtain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action of MCF-7/ADR, a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resistant to doxorubicin, and RNA extracted from human breast cancer tissue, respectively. 4.PCR rea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recombinant plasmid: using MCF-7/ADR reverse transcription cDNA of breast cancer adriamycin resistant cell line as template, general PCR amplification was carried out. The amplified PCR products were purified by agarose gel recovery method.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constructed by ligating the purified PCR product with PGEM-T Easy plasmid vector.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transformed into E. coli JM109 competent cells, and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screened by blue and white spot. 5.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 curve of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optimize the system and condition of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and establish standard curve of mdr-1 mRNA with recombinant plasmid as standard. 6. The content of mdr-1 mRNA in 58 cases of breast cancer was determin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method, and the expression of P-gP in 58 cases of breast cancer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y X2 test. [results] Recombinant plasmid of mdr-1 gene was constructed and transformed into E. coli JM109 receptive cells successfully.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extracted by blue and white spot screening, and the plasmid was diluted by gradient dilution. The system and conditions of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were optimized by using diluted plasmid as template, and the optimal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system was established.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3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爱华 ,何蕴韶 ,李虎,王穗海;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乳腺癌5种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强度[J];陕西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2 徐光辉,叶胜龙,郑义同,张为民,吉亚君;人乳腺癌中3种耐药基因产物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3 程燕红;齐静;熊冬生;刘杰文;齐淑玲;潘兵;杨纯正;朱惠芳;;钙调素拮抗剂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对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MCF-7/ADR的耐药逆转作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任新敏;;乳腺癌健康宣教[J];中外妇儿健康;2011年06期
5 鲁子成;;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治疗分析[J];北方药学;2011年10期
6 ;橄榄油做菜可预防乳腺癌[J];保健医苑;2011年11期
7 张银芳;;60例乳腺癌病人的治疗方案及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11年31期
8 ;为何乳腺疾病总是钟情“剩女”[J];幸福(婚姻);2011年10期
9 王健;于来祥;;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状态与Her-2/neu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年05期
10 张克勤;;举办全国液晶热图诊断乳腺癌讲习班[J];中国肿瘤临床;198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晓薇;;乳腺癌的基因诊断[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姬香魁;刘世刚;董守义;张杏茹;;364例乳腺癌X线诊断分析[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王晓亚;刘会英;;乳腺癌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A];全国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许红强;;不典型乳腺纤维腺瘤的彩超诊断及其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魏慧娟;罗贤懋;杨湘平;;钼和钨对SD大鼠乳腺癌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首届微量元素专题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5年
6 朱雄增;曾郁;杨文涛;朱雄增;;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乳腺癌中HOXA5 mRNA表达[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钱明山;;乳腺癌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交流大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05年
8 陈萍;;小议乳腺癌显示的最佳摄影位置及质量控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柳莉莎;冷晓玲;马富成;;高频超声和X线钼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A];第二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杨卫军;吴正阳;李春来;黄志刚;尹家俊;张锦瑜;;76例Ⅰ、Ⅱ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研究[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铮;日发现抑制乳腺癌发展的新途径[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军事医学科学院307医院乳癌科 王涛 江泽飞;2009NCCN乳腺癌治疗指南解读[N];健康报;2009年
3 欧旭江;乳腺癌,女性疾病第一防[N];浙江日报;2004年
4 程守勤;40~60岁妇女易患乳腺癌[N];健康报;2006年
5 副主任医师 吴春;乳腺癌会遗传吗[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张忠霞;唾液分析法可及早诊断乳腺癌[N];医药经济报;2007年
7 范杉珊;我区乳腺癌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N];华兴时报;2008年
8 刘涓;乳腺癌:女性健康“第一杀手”[N];大众卫生报;2008年
9 受访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乳腺科副主任医师 廖宁博士 采写:本报记者 郭静 通讯员 张玲玲;更年期女性要定期筛查乳腺癌[N];广东科技报;2009年
10 海涛;癌症与女性生育[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山;乳腺癌新术式及前哨淋巴结检测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施俊义;部分耐药基因和蛋白在乳腺癌病例中的表达[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3 张子豹;人工流产与乳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孙涛;多西紫杉醇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力及钾离子通道特性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郭会芹;乳腺肿瘤细胞中心体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6 鲍慧铮;血清p53抗体检测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家君;EGFR介导的c-erbB2反义显像诊断乳腺癌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8 赵美蓉;抑癌基因产物Rb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9 徐迎春;乳腺癌疾病特征分布和内分泌治疗药物基因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韩定芬;乳腺癌流行病学及雌激素代谢酶相关基因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晓妹;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P-gp、C-erbB-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02年
2 徐中林;乳腺癌HIFU治疗后局部APC及活化分子的表达[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3 何本夫;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在乳腺癌、肺癌和胃肠道肿瘤中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4 柯红;乳腺癌局部皮温变化和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5 郑雅娟;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远红外热图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评价[D];浙江大学;2005年
6 吴雪花;PTEN,Cathepsin D与乳腺癌长期预后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曹伟红;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细胞周期及超微结构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5年
8 张玉松;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朱伟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苏清秀;短双歧杆菌作为靶向载体在乳腺癌的基因治疗中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17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31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