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人股骨头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发布时间:2018-12-05 20:01
【摘要】:目的:探讨培养人股骨头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15例行髋关节置换患者切除的内部无病变的股骨头,男2例,女13例;年龄38~92岁,平均71.2岁。无菌条件下将股骨头内松质骨咬成碎骨粒,放入培养基。采用酶消化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差速贴壁法,选择性培养基法纯化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特点,并采用vWF、CD31免疫荧光进行细胞鉴定。结果:原代培养24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数量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细胞越少。培养4~5 d细胞呈短梭形、多角形或"鹅卵石"状。培养7~10 d细胞生长密集,细胞融合呈漩涡状,接触抑制明显。vWF、CD31免疫荧光检测阳性率100%,表明细胞为骨微血管内皮细胞。结论:人股骨头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简单、稳定、有效、可重复性好,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股骨头骨微血管内皮细胞。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of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human femoral hea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3 to January 2014, 15 patients (2 males and 13 females) were treated with hip arthroplasty. The average age was 71.2 years (38 / 92). The cancellous bone in the femoral head was bitten into broken bone under aseptic condition and put into culture medium. The cells were isolated by enzyme digestion and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and purified by differential adhesion method and selective medium metho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lls were observed by inverted microscope and identified by vWF,CD31 immunofluorescence. Results: after 24 hours of primary culture, the number of cells observed under inverted microscop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atient's age, and the older the cells were, the less the cells were. The cells were short fusiform, polygonal or cobblestone. After 7 days of culture, the cells grew dense, the cell fusion was whirlpool and the contact inhibition was obvious. The positive rate of vWF,CD31 immunofluorescence was 100,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ells were bone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human femoral hea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s simple, stable, effective and reproducible.
【作者单位】: 中日友好医院骨关节外科;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273972)~~
【分类号】:R32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童培建;肖鲁伟;季卫锋;田琨;;脂质代谢及破骨细胞活性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塌陷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骨伤;2009年02期

2 童培建;胡柏松;金红婷;李陶冶;方相;;右归饮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体外诱导培养成骨细胞作用的研究[J];中国骨伤;2010年01期

3 王佰亮;李子荣;娄晋宁;叶丽亚;张文建;;淫羊藿苷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微循环;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王华;王峰;;中药内治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5期

2 马凌风;;威灵壮骨胶囊质量标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09期

3 陈镇秋;何伟;魏秋实;;股骨头坏死中医证型与血液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07期

4 黄杰浩;吴科锋;曾惠敏;;中药防治激素性骨质疏松致股骨头坏死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5 朱振康;李陶冶;杜文喜;蔡运火;童培建;;右归饮对类固醇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成骨-破骨体外共育体系中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3年04期

6 邱进俊;刘园园;王玉;刘承美;;可注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J];高分子通报;2014年02期

7 韦标方;;病灶清除自体骨联合自骨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治疗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8 徐涛涛;金红婷;廖菲;童培建;吴承亮;;右归饮含药血清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抗氧化损伤的作用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9 盖自宽;苏敬阳;侯勇;程忠侠;牛素桢;;仙灵骨葆预防股骨颈骨折愈后再发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2年12期

10 杨杰;王义生;;仙灵骨葆胶囊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43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文刚;CYP3A酶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健骨方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吴淮;补肾活血祛痰法预防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魏秋实;股骨头坏死证候学及中医药治疗适应症的规范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李慧英;淫羊藿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5 张连成;TEM8与uPA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6 袁超凡;多孔钛合金支撑棒对早期距骨骨坏死骨修复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7 郑志永;酒精性股骨头骨坏死的证候学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刘立萍;基于JNK、p38/Smads信号级联研究左归丸含药血清对MC3T3-E1细胞的调控机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子龙;骨髓干细胞和伞状支撑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动物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马云辉;股骨头坏死骨代谢异常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顾文飞;SARS后骨坏死非手术治疗患者7年随访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4 毛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基因表达变化及右归饮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李卫华;六味地黄丸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分子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陈强;四种中药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后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张占勇;葛根提取物对激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郑伟强;复方巴戟天合剂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赵英伟;继发性膝关节骨坏死外科与保守治疗效果对比[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卞敬琦;芪丹活骨胶囊药学及药效学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雄,袁浩,何伟,方斌,贝美莲;大剂量激素冲击应用与长期应用对股骨头坏死影响的动物实验[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年04期

2 俞索静,肖鲁伟,吴承亮;右归饮对体外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4年12期

3 娄晋宁;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微循环学杂志;2004年03期

4 殷力,李月白,许建中,夏磊,翟福英,廖文胜,王义生,崔全军;地塞米松调节骨髓基质细胞成脂及成骨分化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0年06期

5 梁光波,金惠铭;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J];中国微循环;2002年01期

6 祝建中;赵基栋;苗宗宁;钱寒光;;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5年06期

7 李仪奎;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若干问题[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年02期

8 吉瑞瑞,李付英,张雪静,段重高,周亚伟;淫羊藿苷对缺氧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丽芳;郭永胜;李彦军;;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概述[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01期

2 田丽芳;郭永胜;李彦军;胡格;;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概述[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年05期

3 陈志;朱刚;刘智;唐卫华;王宪荣;冯华;;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及鉴定[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10期

4 袁江姿;方炜;倪兆慧;戴慧莉;钱家麒;;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10期

5 张作明,郭鹞,杜红俊,苟琳;不同脑部和脑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6 梅志军,陈思锋;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方法[J];生理科学进展;1998年03期

7 陈伟斌;李会;郭佩;樊玉梅;常彦忠;段相林;;小肠微血管内皮细胞铁转运相关蛋白的发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吴文斌,胡常林,汤为学;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陈莉芬;余震;陶陶;胡长林;;大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其缺氧性损害模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胡金麟,常小飞,宋晓燕,李玉珍,宋欣;剪切力诱导微血管内皮细胞K~+通道的开放[J];生物物理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莲;尤国兴;廖福龙;陈龙;劳芳;韩东;周虹;;剪切粘度对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舒缩因子表达、细胞粘弹性和能量耗散的影响[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段重高;迟喧;李宏伟;修瑞娟;;大血管和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个性特征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蒋雪峰;卞修武;肖华亮;王清良;;人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的改进与鉴定[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鑫;马晓春;;血必净注射液对肾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A];中国重症医学的创新与发展——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暨第九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危重病医学全国会议会刊[C];2010年

5 孙正达;汪伟;沈蕾;边伟;祝禾辰;;血必净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增殖的作用[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李鑫;马晓春;;血必净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肾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关嵩;蔡文琴;钱桂生;;脂多糖对微血管内皮细胞TKR活性影响的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8 金惠铭;;TNFα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细胞分子机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卢佳友;蒋雪峰;冯华;卞修武;高伯元;朱刚;林江凯;崔高宇;王宪荣;;人脑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体外生物学特性观察[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赵炜;王雨生;朱洁;张鹏;惠延年;马吉献;;缺氧条件下基因缄默视网膜上皮细胞缺氧诱导因子后对牛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增生、管腔形成的影响[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重视微循环研究 为临床应用服务[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张玉勤;放疗可引起胃肠综合征[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作明;脑不同部位微血管内皮细胞异质性的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1996年

2 张明;人眼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内皮抑素抑制其增殖的体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杨雨润;糖皮质激素对股骨头内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刘式威;血性屏障与血神经屏障微血管内皮细胞特性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5 卢玲;脑和冠状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差异及decorin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张振;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晚期蛋白氧化产物诱导的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7 青雪梅;从“络”论治缺血性脑损伤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调控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卢岩;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微血管内皮细胞转运功能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赵莲;流体粘度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微区力学特性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10 龚蕾;高糖致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及年龄相关胰岛β细胞再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华;血管生成素-1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陈海波;血—脑屏障与血—神经屏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比较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3 李相元;高血糖对大鼠脑缺血后微血管内皮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1表达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4 杨明涛;Slit2蛋白在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及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影响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2年

5 夏明星;王不留行抑制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及其药效评价[D];江南大学;2008年

6 王哲;糖基化终末产物对大鼠肾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丙丁酚的保护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7 徐燕;Endoglin基因沉默对卵巢癌微血管内皮细胞干扰效应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8 代丽美;DM/PM肌肉微血管病变研究及机理探讨[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李鑫;血必净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肾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湛奕;放线菌素D/TNF-α诱导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65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365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b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