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对树突状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0 08:00
【摘要】:第一部分 外源性双歧杆菌对小鼠 肠道树突状细胞数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通过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if.)对小鼠肠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数量的影响研究,探讨 Bif.在体内对 DC 分化、发育的作用,为探索二者的黏膜免疫功能奠定基础。 方法: 随机将 4-5 周龄 36 只 Balb/c 小鼠分成四组,分别为活菌组死菌组耗尽培养上清(Spent culture supernatant,SCS)组阴性对照组,每组 9 只。各组分别采用活双歧杆菌菌液(1×109CFU/ml )、灭活双歧杆菌菌液(1×109CFU/ml )、双歧杆菌 SCS、无菌生理盐水灌胃,均为 0.5ml/只.天,连续 7 天。于实验第 9 天处死小鼠,取小肠空、回肠段,做冰冻切片, SP 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检测肠道 DC 数量。 结果: 小肠标本肉眼观察无充血、肿胀等病理现象。切片在高倍镜下见组织完整。SP免疫组化方法染色后见DC胞浆及胞膜呈棕黄色,分布于整个空、回肠的黏膜固有层。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胞核外形亦不规则,多数呈偏心位,且 DC 有不规则突起,与周围细胞有紧密的接触。计数发现,双歧杆菌灌胃后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 DC数量增加(p0.05),以活菌组作用最明显,死菌组次之,培养上清组作用最弱,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外源性双歧杆菌能增加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中 DC 的数量,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 活菌作用最明显。提示双歧杆菌通过胃肠道途径可能影响 DC 的分化、 发育;对 DC 的作用可能就是双歧杆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环节; 且保持活菌状态对机体免疫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双歧杆菌,树突状细胞,小鼠,肠道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 第二部分 双歧杆菌对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成熟及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对正常成年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 DC 刺 激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双歧杆菌在 体外对 DC 分化、成熟及功能的作用。 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 液)分离正常成年人外周 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ular cell,PBMC),贴壁培 养获得单核细胞,(1)单独加入热灭活双歧杆菌,倒置光学显微镜观 察单核细胞形态是否发生改变,能否诱导成为 DC;(2)以 GM-CSF、 IL-4 联合诱导单核细胞生成未成熟 DC,实验组在培养的第 7 天分别 加入不同剂量(100ug/ml 、10ug/ml)热灭活的双歧杆菌,阴性对照 组不加,阳性对照组加入 1ug/ml 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于培养第 9 天检测 DC 刺激同种异体 T 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ELISA 法检测 DC 培 养上清中 IL-12、DC 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上清中 IFN-γ的分泌,以 确定双歧杆菌在体外对 DC 成熟程度及功能的影响。 结果:(1)单用热灭活的双歧杆菌诱导,单核细胞形态没有发生 改变;(2) GM-CSF、IL-4 加双歧杆菌诱导单核细胞,形态学鉴定可 获得具有典型树突状突起形态的 DC,诱导后的 DC 刺激同种异体 T 淋 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p0.01),高剂量组刺激能力最强。培 养上清液中检测到各组 DC 分泌的 IL-12 均与阴性对照组有统计学上 的差异(p0.05),高剂量双歧杆菌诱导的 DC 分泌 IL-12 的水平最高, 两两比较,低剂量双歧杆菌组与 LPS 组分泌 IL-12 的水平相当 (p0.05)。双歧杆菌和 LPS 诱导的 DC 刺激淋巴细胞分泌 IFN-γ的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392
本文编号:2370250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3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童华生;细胞因子对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J];江西医学检验;2002年02期
2 朱学军,刘志红,黄海东,刘栋,黎磊石;人脾脏树突状细胞大量培养的新方法[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1年02期
3 朱学军,曹雪涛,于益芝,陈国友,万涛,马施华,唐华,章卫平;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及鉴定[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7年04期
4 楼国良,王全兴,陈国友,丁国善,厉永建,刘玉杉,张明,孙文佶,曹雪涛;可溶性TNF受体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原特异性肿瘤免疫耐受的机理[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2370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37025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