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体外培养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9-05-19 20:28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缺氧模型。方法植块法培养CMECs,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微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将原代培养的CMECs在1%O2-94%N2-5%CO2低氧气体环境中培养24h制备低氧损伤模型(L组),以无血清常氧培养作为对照组(N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缺氧前后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和PI双标记法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植块法培养的大鼠CMECs具备典型微血管内皮细胞特征;Ⅷ因子、CD31相关抗原免疫染色鉴定均阳性。缺氧前后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与N组比较,L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其中早期凋亡降低最明显(P0.01)。结论本方法可以成功建立简便、易行的CMECs细胞缺氧模型。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rat model of (CMECs) hypoxia in myocardi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Methods the specific markers of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were identified by CMECs, immunocytochemistry. The hypoxia injury model (group L) was established by culture of primary cultured CMECs in 1%O2-94%N2-5%CO2 anoxic gas environment for 24 h, and serum-free normoxic culture was used as control group (N group).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cells before and after hypoxia were observed by inverted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the cell vitality was measured by MTT assay, and the apoptosis rate was measured by Annexin V-FITC and PI double labeling. Results the rat CMECs cultured by block method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d all of them were positive by immunostaining of factor VIII and CD31 related antige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cell morphology before and after hypoxia. Compared with group N, the activity of cells in group L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0.05), and the apoptosis rat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0.05),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apoptosis (P 0.01). Conclusion this method can successfully establish a simple and feasible hypoxia model of CMECs cells.
【作者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173441)
【分类号】:R-3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龚敏;李树清;;体外培养细胞缺氧模型及特点[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01期

2 冯兵,何作云,王德文,罗惠兰,黄敏;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J];微循环学杂志;2000年03期

3 唐标;曹苏;康焕菊;朱翔;陈秋萍;盛俞;;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J];江苏医药;2010年08期

4 刘健,王培勇,罗德成,陈兆珍,许蜀闽,孙秉庸;缺氧时体外培养的肺动脉内皮细胞增殖和活力的改变[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存洲,朱贵祥,崔峰;大剂量清开灵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急性期100例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1期

2 沈国伟,徐辉,崔勇;美托洛尔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比较[J];安徽医学;1996年02期

3 罗厚江;马兰;;新生儿吸入性肺炎53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陈依年,,杨颖;口服心律平控制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32例报道[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5 万继芳,代秀兰;美托洛尔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疗效对比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6 陈桂华,史倩;心电监护下潘生丁试验的观察及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5年06期

7 祝晓光,韦颍梅,吴华璞,陈桂英,万志强,杨应融,朱丽红;冠心康抗心肌缺血的实验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8 王新友;;依那普利、硝苯地平缓释片单用及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1年05期

9 刘海燕;;前列腺E1脂微球制剂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北京医学;2006年10期

10 林海霞,尹春,李拥兰;前列腺素E_1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玉琳;林秋晓;;红丝线草两种提取物的药效学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2 危小军;谢东明;谢东阳;廖伟;刘心强;;不同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32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A];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危小军;谢东明;廖伟;钟国连;陶立刚;钟一鸣;谢东阳;;静脉注射西地兰、普罗帕酮、胺碘酮控制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即刻心室率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A];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侯应龙;Sunny Po;;自主神经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A];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5 王金聪;;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A];玉溪市第十一届内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牟燕;王清;李宏建;苏乐群;;对1例冠心病心房纤颤患者的药学监护[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白玉国;张爱琴;张沫;刘翎;王海燕;郑清敏;;我院地高辛治疗药物监测分析[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荣标;林健;范福荣;郑丽红;林蔚;;灵芝孢子蜂胶胶囊对大鼠血脂水平影响的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朱明军;;心肌细胞电生理学及其在中药研究方面的进展[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韩笑;刘建勋;马晓斌;王杨慧;;双参通冠方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NF-κB信号途径和细胞间通讯的影响[A];中国当代新医药论丛[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汉yN;椒苯酮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安红梅;脑力康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主要药效学和毒理学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3 覃军;心脉神口服液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4 郭利平;丹酚酸B预适应的心脏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2年

5 迟东升;急性高血糖和高血压对冠脉微血管血流调节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6 沈怡君;糖脉平对2型糖尿病及血管病变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7 曹霞;人参皂苷Re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孟艳;UT-B基因突变家族的基因型分析、家系调查及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李文宏;复脉汤有效部位的提取及抗应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与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唐琳;西红花(Crocus sativus)7,8-二加氧酶基因(CsZCD)的克隆表达、西红花甙的药理作用及药材的鉴别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明;下丘脑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洪伟;酪蛋白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肽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李峰;小剂量美托洛尔注射液对低温猪心肌耗氧量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0年

4 谭华;黄芪总苷和三七总皂苷配伍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损伤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刘林;心宁片对麻醉犬心肌缺血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葛丽;韭菜四种活性初步研究和体外抗凝血物质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相锐;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后血流动力学变化[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常雯;佛手降血压活性部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郑小芳;mitoK_(ATP)通道在瑞舒伐他汀联合IPO减轻在体糖尿病大鼠心肌IRI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10 樊延明;预防性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薄涛,姜玉武,曹海燕,王静敏,吴希如;无糖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前体细胞损伤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6期

2 许蜀闽,王培勇,马红英;连二亚硫酸钠在建立培养细胞的无氧环境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孙胜;高文祥;蒋春华;高钰琪;;氯化钴预处理在培养分化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缺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4 邬力祥,刘发益,曹莉,赵彦,马志成;低(无)糖、缺氧和缺氧/复氧对培养鼠脑胶质细胞活力及致损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张涛;滕可导;田启超;田丽芳;穆祥;;乳鼠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J];解剖学报;2008年01期

6 朱浩;丁文龙;王文进;李锋;;体外培养Schwann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J];解剖学杂志;2008年02期

7 张壮,闫彦芳,韦颖,孙塑伦,王硕仁,朱陵群,牛福苓;参麦注射液及人参皂苷Rb_1、Rg_1抗神经、血管内皮、星形胶质细胞缺氧/缺糖损伤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徐剑文,张更,王玮,康仲涵,赵小贞;围生期缺氧缺血后脑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05期

9 娄晋宁;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微循环学杂志;2004年03期

10 田映红;李树基;李晓文;高天明;;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体外缺糖缺氧模型制备方法的改进[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1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浩;丁文龙;王文进;李锋;;体外培养Schwann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J];解剖学杂志;2008年02期

2 邹贺;黎晓新;于文贞;闫征;何培英;张晓光;;整合素连接激酶与缺氧状态下VEGF表达的实验研究[J];眼科研究;2007年08期

3 张汝学;贾正平;李富盛;李茂星;邱建国;;淫羊藿总黄酮对缺氧模型小鼠的抗缺氧作用[J];中药材;2009年11期

4 李冬利;于洪儒;杨菁;张挺;;牛血活性肽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薛慧艳;魏欣冰;丁华;;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02期

6 仇容;司马军;沈香娣;周韧;;缺氧诱导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凋亡及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9年01期

7 罗健英;乔福元;;缺氧对细胞滋养细胞MMP9/TIMP1基因表达及细胞侵袭力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2期

8 刘真;魏运湘;于慧卿;马秀娟;王强;李武卫;李永新;;四妙勇安汤对缺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年05期

9 黄矛;小鼠尾静脉注射空气的简易心脑缺氧模型[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8年02期

10 刘薇;王亚利;张式暖;王晓云;李可亮;;葛根素对慢性缺氧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东医药;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关付;于波;齐国先;;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化学性缺氧模型的建立[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2 吴昊;王军;孙昊;肖杭;张劲松;;川芎嗪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氯化钴诱导缺氧后纤溶功能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彭毅志;赵晓辉;王元元;;HSP90在PI3K/ATK通路中作用的分子机制[A];第五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后脏器损害的临床救治论文汇编[C];2007年

4 宋华培;颜洪;党永明;褚志刚;张琼;黄跃生;;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LY294002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的作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后脏器损害的临床救治论文汇编[C];2007年

5 唐洪泰;夏照帆;王光毅;葛绳德;;严重烧伤早期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超微细胞及细胞化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宋华培;颜洪;党永明;褚志刚;张琼;黄跃生;;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LY294002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的作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荆洋;高永峰;;促红细胞生成素在CoCl_2诱导的大鼠视网膜缺氧模型中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彭毅志;赵晓辉;王元元;;HSP90在PI3K/ATK通路中作用的分子机制[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李灵芝;李建宇;张永亮;李仪;龚海英;;蕨麻醇提物对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谢学军;马殿伟;李晓微;马荣;万李;;补肾活血法对TGF-β_2干预缺氧状态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力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房宁 仇逸;科学家发现:细胞活力永存人类长寿可求[N];中国水利报;2002年

2 ;细胞活力永存人类可望永存[N];中国税务报;2002年

3 苏 玮;几种 瓜果 的美容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木子;疲劳是一种病[N];云南日报;2001年

5 广文;治疗肝胆疾病“一箭双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吴砾星;“科益”微肥示范成功[N];农民日报;2000年

7 阳明宇;五法获得温州蜜柑大果[N];湖南科技报;2006年

8 王蔚;我国培育繁殖成功第六代“太空烟草”[N];大众科技报;2008年

9 章伟;大考当前考生如何增加营养[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1年

10 ;国嘉茴三硫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付;化学性缺氧对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转位的影响及信号调控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2 郝然;参麦注射液对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干预作用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陈春美;NOS反义RNA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AsnNOS、rAAV-AsiNOS)抑制缺血缺氧神经细胞凋亡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4 付振虹;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5 王冰;芪丹通脉片干预VEGF的内皮双向作用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6 李萍;心脏特异性新激酶TNNI3K在心肌细胞缺氧/缺血损伤时的作用及机制[D];南昌大学;2007年

7 陈磊磊;eNOS基因转染对心肌梗死后心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8 戴涛;低氧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浙江大学;2008年

9 张勤丽;铝致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死亡方式及其干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10 刘珊;香烟烟雾致氧化应激作用的实验研究及抗氧化物质的干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健;金雀异黄素对缺氧下RPE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探讨[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2 马殿伟;补肾活血法对TGF-β_2干预缺氧状态下Müller细胞谷氨酸摄取功能影响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邵东风;柯萨奇B_3病毒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紧密连接和通透性的影响及p38MAPK的调控作用[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钰;NSCs缺氧模型的建立以及锂对缺氧NSCs的修复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5 郝媛媛;17β-雌二醇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6 马文帅;白藜芦醇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兑宏志;盐酸戊乙奎醚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后凋亡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8 赵蓓;辛伐他汀对糖基化终产物诱导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MCP-1和ICAM-1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9 关爱丽;血管紧张素Ⅱ引起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薛慧艳;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81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481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c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