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构建、影响因素及耐药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10 12:55
【摘要】: [背景]生物膜可明显降低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目前有关隐球菌生物膜的构建及其耐药性的研究国内报道尚无。[目的]证实隐球菌生物膜的存在,探讨隐球菌生物膜在隐球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构建隐球菌生物膜体外、动物模型并观察其超微结构和生长动力学;观察分析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隐球菌生物膜体外、动物模型显示成熟的隐球菌生物膜呈一个有机的三维结构,典型的微菌落/水通道构象;隐球菌生物膜生长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强,达到一定成熟度后逐渐稳定;血清A型新生隐球菌比B型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强;脑脊液、血清预处理的隐球菌形成的生物膜厚度和活力均增强;生物膜状态下的新生隐球菌对各种抗真菌药耐药性增强。[结论]证实了隐球菌生物膜的存在;成熟的隐球菌生物膜呈一个有机的三维结构;隐球菌生物膜生长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强,达到一定成熟度后逐渐稳定;不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可能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不同;脑脊液和血清对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均有促进作用;生物膜状态下的新生隐球菌对各种抗真菌药敏感性明显降低,耐药性增强。
[Abstract]:[background] Biofilm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sensitivity of antifungal drugs, but there is no domestic repor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ryptococcus biofilm and its drug resistance. [objective] to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Cryptococcus biofilm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Cryptococcus biofilm in the mechanism of drug resistance of Cryptococcus. [methods] Cryptococcus biofilm was constructed in vitro and its ultrastructure and growth kinetics were observ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ryptococcus biofilm formation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and the antifungal drug sensitivity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biofilm in vitro was studied. [results] in vitro, the animal model showed that the mature Cryptococcus biofilm showed an organic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a typical microcolony / water channel configuration. The growth activity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biofilm in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culture time and stabilized gradually after reaching a certain maturity, and the ability of serum Cryptococcus type A to form biofilm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ype B. The biofilm thickness and activity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pretreated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serum were increased, and the resistance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to various antifungal drugs was increased. [conclusion] the existence of Cryptococcus biofilm was confirmed, the mature Cryptococcus biofilm showed an organic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the growth activity of Cryptococcus biofilm increased obviously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culture time, and gradually stabilized after reaching a certain maturity. Different serotypes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may have different ability to form biofilm,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serum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The sensitivity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to various antifungal drug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the drug resistance was enhanc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biofilm.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519;R3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继梅;王艳玲;周秀珍;郑伟;张智洁;刘勇;;新生隐球菌感染12例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测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年03期

2 周杰;;10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1年08期

3 李明明;郭健;;1例PET/CT诊断为肺转移瘤的肺隐球菌病[J];哈尔滨医药;2011年03期

4 银春莲;黄欣欣;;两性霉素B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1年36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敏;曹虹;黄胜和;;艾滋病机会感染——新生隐球菌脑炎发病机制研究[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秀军;廖万清;任大明;王荫榆;兰和魁;霍克克;;新生隐球菌整合型质粒pTUG418的构建[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桑红;邓德权;孔庆涛;王雪连;王高峰;吕桂霞;刘维达;;新生隐球菌致头皮和颅骨损害国内首例报道1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潘炜华;;国内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分子流行病学及药敏研究[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潘炜华;;非新生隐球菌引起的酵母感染性脑膜炎[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基因组DNA不同油提方法的比较[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滕敏昌;;兔脑—沙保培养基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陈江汉;;多巴产黑培养基在快速鉴定新生隐球菌中的作用[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杨金水;;新生隐球菌的AFLP分析[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线粒体DNA的快速抽提和电镜观察[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龙;新生隐球菌自我保护机制揭开[N];科技日报;2009年

2 艳红;养鸽谨防脑膜炎[N];中国妇女报;2003年

3 艳红;养鸽谨防脑膜炎[N];保健时报;2003年

4 ;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抗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实验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何佳颐;养鸽子当心患上脑膜炎[N];健康时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何佳颐;养鸽子注意啥?[N];健康时报;2003年

7 廖万清;廖万清:真菌“密码”破解者[N];解放军报;2009年

8 郭树红;二医大找到真菌病诊治新途径[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通讯员 严志明;隐球菌脑膜炎治愈率100%[N];文汇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孟庆普 通讯员 严志明;让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远离死神[N];健康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丽;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构建、影响因素及耐药性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2 陈裕充;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3 潘炜华;新生隐球菌分子重组操作系统的建立及其荚膜相关基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4 邹先彪;新生隐球菌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5 郭秀军;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6 侯幼红;药物和化学试剂对致病酵母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粘附性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7 汪晓军;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新生隐球菌侵袭血管内皮细胞相关蛋白质及其表达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左渝陵;天然药物防龋的物质基础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胡绍伟;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与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的耦合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赵志宇;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CAP10调控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庆涛;氧含量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及毒力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贾红玲;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外分泌蛋白初步分析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3 曹瑞华;新生隐球菌胞外磷脂酶检测及其抑制剂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4 黄晨;通过RT-PCR检测rRNA判定新生隐球菌活力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5 陈裕充;热休克反应在新生隐球菌致病中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6 桑红;新生隐球菌产黑素野生株与白化突变株酚氧化酶结构基因(CNLAC1)的比较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7 马海丽;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8 赵卓;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9 曹艳云;不同新生隐球菌菌株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10 杜永秀;粪肠球菌生物膜动态观察及对药物敏感性研究[D];佳木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96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496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d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