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寰枢复合体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3 11:05
【摘要】:目的:通过在尸体标本上进行解剖,进一步明确颈部椎管上段(枕、寰、枢)周围相关韧带的形态,探讨其在枕、寰、枢关节运动中的作用。并根据寰枢关节运动特点,通过对寰枢关节旋转运动中各点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椎管截面积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影响运动轨迹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上正确地评价上颈椎疾病的患者提供依据,便于进一步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材料和方法:(1)30例成人寰椎干骨标本,其中男20例,女10例,不分种族及年龄,外观排除畸形及破损。选取寰椎内壁各点,以寰椎前弓中点为中心,测量其与寰椎侧块中点、后弓中点等的距离。根据所得数据建立影响寰枢关节旋转运动中各点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椎管截面积的运动轨迹的数学模型。(2)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9具,均为男性。采用大体解剖的方法,逐层解剖,显露椎管,用游标卡尺对于枕寰枢复合体中各韧带长度及宽度进行测量并加以分析,以确定影响枕、寰、枢关节运动的因素。 结果:(1)以寰椎前弓中点为中心,测量其与寰椎侧块中点、后弓中点等的距离(a)。推算出寰枢关节旋转时计算各点的位移公式:d=2a×sin(α/2),截面积的公式为:s=(π—απ/180—sinα)r~2。(其中α为旋转的角度,r为寰椎矢状径的1/2)。(2)寰椎横韧带的长度及宽度分别为20.41±0.48mm和9.74±0.45mm,翼状韧带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1.65±0.50mm和6.65±0.32mm,齿突尖韧带长度为22.72±0.84mm。 结论:枕寰枢三者存在结构的复杂性和运动的统一性,当寰枢关节进行旋转运动时,主要限制该运动的因素是寰椎横韧带、翼状韧带的完整及其张力,若该限制因素失恒,可导致寰枢椎旋转脱位,进一步则可导致患者死亡。为临床工作中正确认识及处理寰枢椎脱位及寰椎韧带损伤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图文】:
.1对于干骨标本:门)首先假设寰椎椎管截面为一圆形,如图1所示。其中:P为寰椎前弓内缘中点;A为侧块内缘中点;B为寰椎后弓内缘中点;M为队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与寰椎的交点;N为AB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与寰椎的交点。A’、M,、N’分别为A、M、N各点在对侧的相应位置。(2)测量:(lP)M的距离;(2)AP的距离洲3P)N的距离;(4)PB的距离;(5)PN’的距离;(6)AP’的距离以及(7)PM’的距离。如图2所示。其中:红线为PM和PM’,代表结果中的①和⑦:黄线为队和AP’,代表结果中的②和⑥;蓝线为PN和PN’,代表结果中的③和⑤;紫线为PB,代表结果中的④。
、N’分别为A、M、N各点在对侧的相应位置。(2)测量:(lP)M的距离;(2)AP的距离洲3P)N的距离;(4)PB的距离;(5)PN’的距离;(6)AP’的距离以及(7)PM’的距离。如图2所示。其中:红线为PM和PM’,代表结果中的①和⑦:黄线为队和AP’,,代表结果中的②和⑥;蓝线为PN和PN’,代表结果中的③和⑤;紫线为PB,代表结果中的④。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322
本文编号:2560277
【图文】:
.1对于干骨标本:门)首先假设寰椎椎管截面为一圆形,如图1所示。其中:P为寰椎前弓内缘中点;A为侧块内缘中点;B为寰椎后弓内缘中点;M为队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与寰椎的交点;N为AB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与寰椎的交点。A’、M,、N’分别为A、M、N各点在对侧的相应位置。(2)测量:(lP)M的距离;(2)AP的距离洲3P)N的距离;(4)PB的距离;(5)PN’的距离;(6)AP’的距离以及(7)PM’的距离。如图2所示。其中:红线为PM和PM’,代表结果中的①和⑦:黄线为队和AP’,代表结果中的②和⑥;蓝线为PN和PN’,代表结果中的③和⑤;紫线为PB,代表结果中的④。
、N’分别为A、M、N各点在对侧的相应位置。(2)测量:(lP)M的距离;(2)AP的距离洲3P)N的距离;(4)PB的距离;(5)PN’的距离;(6)AP’的距离以及(7)PM’的距离。如图2所示。其中:红线为PM和PM’,代表结果中的①和⑦:黄线为队和AP’,,代表结果中的②和⑥;蓝线为PN和PN’,代表结果中的③和⑤;紫线为PB,代表结果中的④。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32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世廷;枕寰枢韧带复合体的解剖和MRI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60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56027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