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大鼠生后ER和NOS在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共存表达

发布时间:2019-11-15 10:42
【摘要】: 目的:(1)探讨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神经元及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thase,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表达的变化,揭示ER和NOS之间的内在联系。(2)明确下丘脑ER阳性神经元及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共存的生后变化,进一步探讨NO与雌激素的作用机制。 方法:取生后10d、20d、30d、60d、90d五组S D大鼠,每组各8只,做下丘脑冠状切片,采用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观察大鼠下丘脑视上核(SON)和室旁核(PVN)内NOS阳性神经元、ER阳性神经元以及NOS/ER双染神经元在各个年龄组的表达。 结果:1.下丘脑SON生后10d可见较为密集的ER免疫阳性细胞,随着年龄的增加ER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直至生后90d达到成年水平。生后早期(第10d以前)PVN内ER表达量较高,生后20d以后则有所降低,在生后30d表达量最少,生后30d到90d表达量逐渐上升达到成年水平,下丘脑ER表达量总的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2.生后10d下丘脑SON内NOS及ER双染阳性神经元胞浆呈蓝色,胞核较大,呈棕黄色,突起较短,双染神经元占少数。随着生后发育SON双染阳性细胞数量增加明显,突起延长交织;生后10d组PVN内NOS与ER双染阳性神经元在大细胞部腹侧部分布较密集,在小细胞部后外侧区呈散在分布,腹侧部双染神经元的截面呈椭圆形,突起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双染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多,突起延长。到生后90d组双染神经元在腹侧部分布较密集,在腹侧部双染神经元突起多和邻近的细胞突起交织在一起,不易分辩,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腹侧部双染神经元占80~90%以上。 结论:1.生后各阶段大鼠下丘脑SON和PVN内ER和NOS有共存。2.大鼠生长发育过程中雌激素水平与下丘脑内SON和PVN内NOS阳性神经元表达有正向调节作用。
【图文】:

直方图,视上核,直方图


大鼠下丘脑视上核ER和NOS变化直方图

直方图,室旁核,直方图,NOS阳性神经元


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娥Nos﨑U匕户U门QJ艺 20d30d图2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印和NOS变化直方图2.大鼠生后下丘脑SON和PVN内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生后早期NOS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分布广泛,SON内NOS阳性神经元呈紫蓝色或蓝黑色,胞体和树突染色均清晰,细胞核不着色,胞体上发出突起较短。从生后10d到godSON内的NOS阳性神经元形态和分布发生变化,,随着生后天数增加神经元胞体增大,突触延长,分枝增多,向周围延伸,生后30d以后细胞外形和成年变化不明显。生后%dNOS阳性神经元密集,有些浓染,有些淡染,细胞呈梭形、卵圆形等,胞体较大,胞浆着色较深,突起较少相互交织。SON内NOS阳性神经元生后灰度各组间比较见表1。在PVN内,NOS阳性神经元大多中小型双极神经元胞体呈圆形和椭圆形而且大多数NOS阳性神经元集中分布在腹侧部,其他部位有散在分布的NOS阳性神经元。随着生后发育下丘脑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突起延长,生后god组NOS阳性神经元表达较强。腹侧部的NOS阳性神经元多集中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3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晨;沈鑫华;;广泛性焦虑患者血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1年07期

2 陈永亮;吕国枫;刘丽红;张美;佟梦萦;孙娇;方静;;补充丙酮酸钙对急性力竭运动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机制[J];中国康复;2011年03期

3 李燕;;雌激素受体与其介导的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研究新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年04期

4 李艾帆;许予明;郑红;张晓曼;逄涛;;河南汉族人群eNOS基因VNTR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5期

5 张玲玉;叶鹏;;全身性而不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氧化氮合酶受抑制加剧黑素皮质素3/4受体慢性激活所致的高血压效应[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年07期

6 沈丽明;范业宏;;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与脑缺血性损伤[J];黑龙江医学;2011年07期

7 陈宗玮;罗丹;周颖;彭维杰;;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女性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1年06期

8 金丽琴;陈秀芳;吕建新;刘明达;陈柏坤;钱松;;花色素苷诱导小鼠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生成及其机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年04期

9 陈富强;汪爱萍;杨玉琴;范丽安;;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医学;2011年09期

10 彭雪冰;;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特点及意义[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孝斌;饶婷;程帆;;雌激素对雌鼠阴道一氧化氮合酶及雌激素受体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唐晓露;倪鑫;;雌激素受体介导的对ERE报告基因转录的配体非依赖性调节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3 黄海玲;韦叶生;解继胜;赵琼芝;;广西壮族与汉族人群ER-β基因遗传多态性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青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海峰;谷传凯;杨X;隋爱华;;雌激素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关系初步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辛晓岚;濮德敏;;子宫腺肌病组织的Bcl-2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相关分析[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荣杰生;陶树清;吴莹;李晓蕊;吴丽萍;;PDGF对成年雌性大鼠成骨细胞雌激素受体α蛋白质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摘要)[A];第五次全国创伤康复暨第七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荣杰生;陶树清;吴莹;吴丽萍;;PDGF对成年雌性大鼠成骨细胞雌激素受体α蛋白质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8 黄曼婷;林守清;沙桂华;;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作用下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雌激素受体及雌激素相关受体基因的表达[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李平;李正莉;朱长庚;刘庆莹;魏瑛;;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10 赵丽君;孙蓬明;魏丽惠;高敏;王建六;张峻霄;;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α过度表达使子宫内膜癌HEC-1A耐受Tamoxifen诱导的凋亡[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雌激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密切[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江西医学院一附院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熊建萍;怎样合理地治疗乳腺癌[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江苏 主任药师 郭随章;药物疗法可防乳癌复发[N];家庭医生报;2009年

4 记者 李天舒 通讯员 高健;“非三阴”患者比“三阴”患者预后要好[N];健康报;2009年

5 庄愉;雌激素保护心血管机理探秘[N];医药经济报;2001年

6 ;大豆异黄酮呵护女性健康[N];广州日报;2004年

7 主任医师 是明启;乳腺癌术后如何应用三苯氧胺[N];医药经济报;2009年

8 湖南省肿瘤医院内科 欧阳取长;乳腺癌为何要测ER和PR[N];大众卫生报;2001年

9 于长环;女人老了莫失“性”[N];大众卫生报;2003年

10 刘道安 李运红;更早拉响 肿瘤警报[N];健康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Tariq AL Ali;雌激素和葛根素预防和治疗大鼠高Hcy血症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2 苏军凯;NR2B参与雌激素介导心理应激内脏高敏感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3 赵珩;倍美力对去卵巢痴呆模型大鼠脑保护作用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潘峰;人牙周膜干细胞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及雌激素对细胞骨分化能力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5 姚婕;白血病中雌激素受体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6 田兴贵;性激素受体在绵羊性腺和肾上腺中的表达[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刘佳利;雌激素、雄激素对鸡胚背根神经节和垂体发育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郝从均;模拟失重肺动脉反应性变化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9 周宜;从大鼠性周期的分子变化探讨柴胡止血液的作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王育林;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体受体γ(PPARγ)激动剂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子宫主韧带和阴道前壁中雌激素受体、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许冬梅;橙皮素和柚皮素对血管内皮细胞NO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孟祥艳;硫化氢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与一氧化氮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4 盛雨辰;羟基红花黄色素A抗脑缺血药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5年

5 万斌;NO对微囊化兔神经组织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D];江西医学院;2005年

6 梁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7 麻德平;外源NO和精胺提高高羊茅草耐盐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8 肖辉云;sEng、NO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及意义[D];中南大学;2008年

9 王承;蒺藜皂苷对急性不完全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徐坤;胆管结石患者Oddi括约肌CCK受体和一氧化氮合酶与血清CCK、NO水平测定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1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561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3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