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经岩乙状窦前入路的应用显微解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07 21:23
【摘要】: 目的:通过测量成人头颅标本岩骨内外各重要骨性结构之间的距离,并结合岩骨CT薄层扫描,为经岩乙状窦前入路提供相关的解剖依据,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对8例成人颅底干性标本用磨钻轮廓化骨迷路及面神经管,但要保留前庭小管、总脚、后半规管后的部分岩骨后面以及岩骨上缘作为测量的标志,并利用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相关的骨性标志及功能结构之间的距离,包括岩乙状窦交叉点PS(即岩骨上缘与覆盖乙状窦的骨壁最前部的交点)、面神经管垂直段、后半规管最后部PNA、前庭水管外口、内耳道后壁中点、总脚、岩骨后壁、乳突外表面、乙状窦沟前壁、迷路下气房等之间的距离。 对10例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先用彩色乳胶灌注动静脉血管,再行高分辨率CT岩骨薄层扫描(层厚0.65mm),测量经岩乙状窦前入路涉及的骨性标志及功能结构,确定术中岩骨磨除的范围及深度,了解乳突的气化程度及乙状窦是否前置等。 模拟经岩乙状窦前入路,采用双骨瓣开颅,用铣刀首先形成平行于中颅窝底的颞枕骨瓣,然后形成包括乳突表面的骨片,暴露横窦、乙状窦及乳突导血管,用磨钻平行于岩骨后面向内磨,直到术前确定的岩骨磨除的范围及深度,硬脑膜切口大致呈“T”形,平行于横窦及中颅窝底切开幕上硬脑膜,平行于乙状窦前缘切开后颅窝硬脑膜至颈静脉球上方,在岩上窦汇入乙状窦前0.5cm处结扎、切断岩上窦,以使幕上、下硬脑膜切口相连接,由岩上窦切断处向内沿着岩骨嵴的方向剪开小脑幕,至滑车神经入硬脑膜处稍后方的幕切迹,用脑压板轻轻抬起颞叶,用牵开器将横窦、乙状窦及切开的小脑幕牵向后,暴露岩斜区。观察手术的暴露情况,对相关结构进行测量、拍照。 术后再次行高分辨率CT岩骨薄层扫描,对岩骨后壁的磨除范围及毗邻结构进行观察、测量,以实际的磨除范围与术前计划比较,了解术前计划的可靠性及可行性。 结果:1.显微解剖研究 1.1 PS点到后半规管最后部的距离是10.48±0.42mm,到前庭水管外口的距离是17.26±0.86mm,到内耳道后壁中点的距离是27.64±1.20mm,到总脚的距离是20.56±1.54mm,到迷路下气房的距离是23.58±3.72mm。 1.2面神经管的观测:面神经管段的面神经按其行程可分为:①迷路段(前庭段);②鼓室段(水平段);③乳突段(垂直段)。迷路段骨管长3.22±0.92mm ,是整个面神经管最狭窄之处。水平段骨管长11.68±1.52mm。垂直段骨管长13.88mm±1.82mm。与该入路关系密切的是面神经管垂直段,其外壁到岩乙状窦交点的距离是11.34±1.92mm,距离海伦嵴15.02±1.28mm,其后壁到岩骨后壁的距离是7.52±1.36mm,到乙状窦沟前缘的距离是7.01±1.52mm。 1.3骨迷路结构的观测:骨迷路由前庭、骨半规管、耳蜗三部分组成。前庭水管外口与后半规管最后部的距离是1.78±0.92mm,与内耳门后缘的距离是10.46±1.48mm,与乙状窦沟前缘的距离是8.26±2.42mm,与岩骨嵴的距离是8.56±1.54mm。后半规管跨度(半规管两脚与前庭连接处的最大跨度)是9.56±1.28mm,高度(半规管顶点与前庭的垂直距离)是7.40±1.16mm,其最后部与岩骨后表面的距离是3.12±1.08mm,与岩骨嵴的距离是2.88±1.12mm,与内耳门后缘的距离是10.12±1.06mm,其最外侧与乳突外表面的最近距离是13.86±1.98mm,与乙状窦沟前缘的距离是9.82±1.91mm。 1.4岩骨后外侧的切除范围:后半规管最外侧与乳突外表面的最近距离是13.86±1.98mm,在此范围内可安全切除岩骨外侧部,因为此区无重要的功能结构。后半规管最外侧到乙状窦沟前的骨质范围变化较大,可根据影像检查确定其距离,磨除过程中可暴露迷路下气房,因其上壁即为后半规管的下端,这有助于后半规管的轮廓化。如果需要进一步磨除后半规管最后点和内听道后缘之间的骨质,此时磨除岩骨后面须相当谨慎,否则会损伤内耳,引起并发症。 1.5手术的暴露范围:向后牵小脑和乙状窦,通过乙状窦前间隙,可显露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小脑前下动脉、后组脑神经、桥脑腹外侧面;向上牵开颞叶,显露小脑幕上区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切除部分小脑幕,进一步牵开颞叶,可清楚暴露嗅神经、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等结构。 2.岩骨CT薄层扫描影像学研究:乙状窦沟宽是11.44±1.79mm,深是5.27±1.93mm,乙状窦沟底到乳突外表面的距离是10.38±3.90mm,乙状窦沟前壁到外耳道后壁的距离是13.66±2.18mm。后半规管最外侧至乳突外表面的最近距离是13.44±1.86mm,后半规管最后部至乙状窦沟前缘的距离是9.65±1.76mm,后半规管最后部至岩骨后壁的距离是2.92±0.98mm。10例标本20侧,乳突气化型15侧(75%),非气化型5侧(25%)。颈静脉球窝位于眶耳线(OML)平面以上的占35%(7/20)。 结论:1.后半规管最外侧到乳突外表面的距离可指导较安全地磨除岩骨的外侧壁。 2.后半规管最后部到乙状窦沟前壁及岩骨后壁的距离可指导较安全地磨除岩骨的后下壁,其中迷路下气房是保证后半规管表面骨质安全磨除的重要标志。3.CT岩骨薄层扫描结合岩骨表面的骨性标志可指 导安全有效地磨除岩骨而避免损伤其内的重要功能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322;R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本路;韩跃峰;詹晓东;孙本路;;颞骨内乙状窦的显微解剖学观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吴仁秀;儿童肩胛下动脉系解剖学观察[J];解剖学研究;1981年01期

3 ;手术显微解剖后改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生存率[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7年02期

4 刘翔,鲁艾林,耿晓增,傅震,张岩松,刘宏毅;模拟手术进程的小脑桥脑角显微解剖研究与应用[J];江苏医药;2004年05期

5 邵君飞,惠国桢,张岩松;鞍区手术间隙显微解剖的研究[J];江苏医药;2004年05期

6 杨有雄;廖建春;陆勤康;党瑞山;纪荣明;刘环海;;筛动脉眶内段的显微解剖观察[J];解剖学杂志;2007年02期

7 韩跃峰;张明洁;孙本路;李慧;李磊;;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解剖与临床;2008年04期

8 王栋;朱风仪;赵春生;周明卫;曹胜武;骆慧;刘宁;;经前额-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年01期

9 牛子劲;;大脑中动脉M1段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20期

10 张培义;杨允东;李永强;鲁世永;陈宝;;岛叶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东;黄建军;白永文;马喜;武日富;王勇;;经侧裂脑岛叶入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显微解剖[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赵宗尧;;翼点入路的显微解剖[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舜尧;程宏伟;冯春国;徐培坤;李长元;王先祥;王斌;仰鹏志;王毅;;联合上颈段经颈静脉孔区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吕著海;;巨大垂体瘤显微手术中视神经显微解剖及功能保护技术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王昊;俞文华;张祖勇;张荣;;锁孔经后颞下联合经脉络裂入路至环池周区:显微解剖与定量测定[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王国军;苏静;;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岩斜区肿瘤[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刘小丘;赵建农;;前床突和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综述)[A];海南省第二届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伊志强;鲍圣德;莫大鹏;;侧颅底及相应中颅窝区显微解剖和虚拟现实三维影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尹浩;朱磊;游潮;刘窗溪;韩国强;高方友;宋伟正;王超;王曲;马骏;;人脑基底动脉的显微解剖研究[A];2010年贵州省显微外科年会暨贵阳显微外科中心揭牌仪式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杨军;于春江;石祥恩;许兴;闫长祥;张宏伟;;蝶骨嵴内1/3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相关显微解剖[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Rhoton AL Jr.邋石祥恩 编译;显微镜下神经外科快速发展[N];健康报;2007年

2 范涛;开辟微创治疗脊柱疾病新途径[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杨志松;手术:从“血腥”走向“文明”[N];健康报;2004年

4 Rhoton AL Jr.邋石祥恩 译;显微神经外科解剖——神外发展的基石[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北京农学院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辐射诱发百合雄性不育[N];中国花卉报;2006年

6 林夕夕;改良经蝶窦入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朱丽丽;捕捉脑肿瘤早期信号[N];健康报;2008年

8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 郭义邋王广军;经络形态学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9 中央民族大学 “985”工程中国民族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王建民;求知殊域不道远[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记者 匡远深;伴发脑膜瘤早老症患者手术成功[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海蜂;岩斜区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比较及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哈文波;虚拟现实技术在远外侧入路显微解剖和颅底肿瘤个性化手术入路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玉海;纵裂人路的外科策略[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帅克刚;松果体区显微解剖及相关手术入路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金保哲;第三脑室手术入路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吴国庆;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术前影像学检查与术中显微解剖的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窦以河;海绵窦显微解剖与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杨允东;岛叶显微解剖及岛叶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治疗[D];山东大学;2011年

9 张云鹤;后循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10 朱晓波;岩斜坡脑膜瘤外科治疗中显微解剖、瘤周水肿和血管新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震东;经岩乙状窦前入路的应用显微解剖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2 杨铁牛;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2年

3 李贞伟;岩斜区显微解剖及相关手术入路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栋;经前额-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5 陈兵;翼点入路基底静脉前段的显微解剖和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10年

6 陈丹;人脑颅后窝桥静脉的显微解剖学、影像学观察及其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7 田耀辉;基底动脉的显微解剖及相关手术入路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8 孙守元;颈静脉孔区不同手术入路显露结构的对比分析及显微解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孙永强;咽旁颞下区显微解剖学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10 卢全忠;指尖血管解剖与再植的临床应用[D];青岛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77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577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1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