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颈部切口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电针对颈部切口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颈部甲状腺区切口痛模型大鼠术后疼痛反应及颈段C3-C5脊髓背角ATP受体P2X7,FKN/CX3CR1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术后疼痛的脊髓机制,为临床针麻行甲状腺手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在大鼠颈部甲状腺区域做纵行切口,造成切口痛模型,治疗组分别电针双侧扶突穴、双侧合谷-内关穴、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100Hz,30min,1mA),观察并记录:1各组大鼠热痛阈值;2高效液相技术法检测ATP的表达;3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ATP受体RNA的表达;4 Western-Blot法检测P2X7R/FKN/CX3CR1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蛋白的表达;5 ELISA检测CatS蛋白的含量。结果:1造模前,各组大鼠热辐射痛阈值没有显著差异。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部热辐射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扶突组与合谷-内关组大鼠颈部的热辐射痛阈值显著升高(P0.05),扶突组与合谷-内关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热辐射痛阈值与模型组相比则没有显著性差异。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AT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扶突组与合谷-内关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ATP含量显著降低(P0.05),扶突组与合谷-内关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ATP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则没有显著性差异。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ATP受体中只有P2X3R,P2X4R,P2X7R,P2Y12R受体亚型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P2X7R、sFKN、CX3CR1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mFKN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CatS含量仅有上升趋势。与模型组相比,扶突组与合谷-内关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P2X7R、sFKN、CX3CR1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mFKN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CatS含量仅有下降趋势;扶突组与合谷-内关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P2X7R、CatS、sFKN、mFKN、CX3CR1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则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电针扶突穴组及电针合谷-内关穴组对大鼠甲状腺术后切口痛模型具有调节作用,两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电针阳陵泉的作用不明显。2电针扶突穴组及电针合谷-内关穴组对大鼠甲状腺术后切口痛模型的调节机制可能与抑制颈段脊髓神经元-胶质细胞间CX3CL1-CX3CR1交流对话,抑制ATP/P2X7R/CatS/sFKN信号通路的活动有关。
【关键词】:针刺镇痛 甲状腺区切口痛 脊髓背角 FKN/CX3CR1信号通路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5;R-33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中英文缩略词表11-12
- 引言12-14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14-26
- 1 实验材料14-16
- 1.1 实验动物14
- 1.2 主要器械及试剂14-16
- 2 实验方法16-18
- 2.1 动物分组16
- 2.2 造模方法16-17
- 2.3 电针方法17-18
- 2.4 实验步骤18
- 2.5 取材18
- 2.6 指标检测18-24
- 2.7 技术路线24-25
- 2.8 统计方法25-26
- 第二部分 结果26-30
- 1 术后48小时各组大鼠热痛阈值变化26
- 2 术后48小时各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ATP含量变化26-27
- 3 正常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ATP受体mRNA含量变化27-28
- 4 术后48小时各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P_(2X7R)、CatS、sFKN、mFKN、CX3CR1含量变化28-30
- 第三部分 讨论30-43
- 1. 中医对切口痛的认识30-31
- 1.1 中医对切口痛病因病机的认识30
- 1.2 针刺(或电针)对术后切口痛的优势30-31
- 1.3 扶突、合谷内关是针刺治疗颈部切口痛的主穴31
- 2 西医对切口痛的认识31-39
- 2.1 术后切口痛的产生与传递31-32
- 2.2 小胶质细胞的功能特点32
- 2.3 感觉神经递质ATP的分类与功能特点32-34
- 2.4 ATP嘌呤受体P_(2X7R)的结构与功能特点34-35
- 2.5 脊髓背角内神经元FKN结构与功能特点35-36
- 2.6 脊髓背角内CatS的结构与功能特点36
- 2.7 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上CX3CR1的结构与功能特点36
- 2.8 脊髓背角内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36-39
- 3 结果讨论39-43
- 3.1 电针对切口痛模型大鼠热痛阈值的影响39-40
- 3.2 电针对颈段(C3-C5)脊髓背角组织ATP的改变40
- 3.3 电针对颈段(C3-C5)脊髓背角组织ATP受体mRNA的改变40
- 3.4 电针对颈段(C3-C5)脊髓背角组织P_(2X7R)的改变40-41
- 3.5 电针对颈髓(C3-C5)脊髓背角组织CatS的改变41
- 3.6 电针对颈髓(C3-C5)脊髓背角组织FKN的改变41
- 3.7 电针对颈髓(C3-C5)脊髓背角组织CX3CR1的改变41-43
- 第四部分 结论43-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53
- 综述53-69
- 参考文献64-69
- 附录69-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同度,张昌颖;素食大鼠的贫血现象[J];营养学报;1957年04期
2 陈伟强;赵善广;;自制注射用大鼠固定装置[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2年04期
3 肖柳英,林培英,冯昭明,张丹;不同周龄的SD大鼠生理、生化及体重的正常值测定[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6年03期
4 李淑云;简易大鼠灌胃器的制作[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杨明智,陈积圣;一种大鼠抓取与固定的新工具介绍[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年03期
6 戴英,陆群;复方H_(505)对Wistar大鼠外周血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年01期
7 韦应波,孙喜庆,曹新生,姚永杰,冯岱雅,杨长斌;+Gz暴露时间对大鼠记忆功能和行为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1期
8 吕学军,郭俊生,李敏,周利梅,张永娟;晕船大鼠体内铁含量的变化[J];中国职业医学;2003年04期
9 汤仁仙,王迎伟,王慧,周峰;201A中药合剂对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病变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孙同柱,付小兵,翁立新,梁雪梅,陈伟;介绍一种简易的大鼠保定方法[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音;孙振宇;胡敏;李冬霞;;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对大鼠颞颌关节损伤的作用[A];第八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祝~=骧;iJ梊霞;洃克琴;崔素英;文允摪;
本文编号:259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59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