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人IL-24的重组表达、纯化及其对人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调控

发布时间:2020-04-05 11:08
【摘要】:白细胞介素24(Interleukin-24,IL-24)原先被命名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7,mda-7),是1995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iang等人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因子。他们将体外肿瘤诱导分化治疗模型—黑色素瘤细胞,经人成纤维细干扰素(IFN-β)和蛋白激酶C的激活剂mezerein(MEZ)共同处理后,诱导其生长抑制并引发了终末分化,将未处理和处理后黑色素瘤细胞的cDNA文库进行减数杂交,从而首次发现了后者有一新的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mda-7)。2001年,基于对MDA-7基因定位、分子结构和细胞因子样特性的研究发现,人类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将其命名为白细胞介素24(IL-24)。 目前的研究表明,IL-24具有较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能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生长,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以及引起黑色素瘤细胞末端分化。而有关其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尚不系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具有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的独特功能。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的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共刺激分子(CD80、CD86)以及某些粘附分子等。成熟的DC可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从而活化T细胞,启动免疫应答。基于DC的重要功能和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的关键地位,我们设想IL-24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激活了免疫应答反应有关,例如,IL-24可能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增强其抗原递呈能力,从而引发了抗肿瘤免疫应答。因此,我们观察了IL-24对DC成熟和功能的调控作用。 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重组人IL-24蛋白的表达、纯化和鉴定 取新鲜健康成人外周血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脂多糖(LPS)体外处理PBMC 24小时后,提取细胞的总mRNA,在oligo-dT15的引导下反转录合成cDNA。然后以此为模板,采用PCR扩增获得人IL-24 cDNA,将其插入pQE30表达载体,经酶切和测序筛选出正确的重组表达质粒后,,转化至大肠杆菌M15(pREP4),转化子在2YT培养基中,用IPTG诱导表达, 第二军医大学硕士论文 经SDS一PAGE观察到约1 9 .6kDN端带有6个组氨酸(His)尾的IL一24重组蛋白 的表达,其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菌胞内。为了得到没有LPS污染的工L一24 蛋白,包涵体经多次充分洗涤后,用7M盐酸肌溶解。变性蛋白通过His尾结合 到Ni‘鳌合柱进行初步纯化,然后在体外经精氨酸和甘油复性后,用HitraPQ 离子交换层析柱进一步纯化。纯化的重组IL一24蛋白经SDS一PAGE电泳银染,证 实其纯度大于95%,用堂试剂检测LPS含量小于0.03pg/ug蛋白。 二、重组IL一24蛋白对人DC成熟和功能的影响 1.不同状态的DC表达IL一24受体的分析 按常规方法培养至第五天的非成熟DC,分别加入lug/m1工L一24或lug/ml LPS 刺激40小时,收获DC,用以p一aCtin为内参进行RT一PCR分析IL一24受体mRNA 表达情况。结果发现,IL一24受体的IL一22RI单体表达水平在成熟DC有明显的 上调,IL一20R2表达水平在成熟和未成熟DC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而IL一20RI 在上述两种状态下的Dc中均未见有表达。lug/ml IL一24作用Dc可上调其 IL一22RI的表达,而其它两个受体单体的表达与未成熟DC相比,没有显著差别。 提示IL一24在DC发挥生理功效可能是通过IL一22RI八L一ZORZ受体异二聚体介导 的。 2.IL一24诱导DC分泌细胞因子 用ing/ml、10ng/ml、100ng/ml、lug/ml IL一24或lug/ml LPs分别刺激培 养至第五天的DC,24小时后用定量ELISA方法测定上清中工L一6、IL一12、1L一1 p、TNF一Q的含量,为排除所用蛋白中含有LPS的可能,我们又设置了重组IL一24 煮沸热变性对照组。结果发现,IL一24能诱导DC产生工L一6、工L一12、IL一lp、TNF- a,并且存在着剂量依赖效应。变性处理的IL一24则不再有诱导DC产生这四种 细胞因子的能力。这些结果表明,工L一24具有诱导DC分泌IL一12等Thl类细胞 因子和IL一6、儿一lp、TNF一Q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能力。 3,IL一24诱导DC分泌趋化因子 按常规方法培养至第五天的非成熟oC,分别与Ing/ml、10ng/ml、loong/ml、 lug/ml重组工L一24蛋白继续共孵育36小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定量ELISA 试剂盒检测上清中IP一10和MIP一IQ的含量,结果发现,这两种趋化因子的产生 水平与IL一24的作用呈显著的剂量依赖关系,并据此实验结果选择lug/m1工L一24 第二军医大学硕士论文 与DC分别作用0、12、24、36小时,发现IL一24刺激DC分泌IP一10和MIP一la 随着时间进程呈现一定得趋势。IP一10分泌量略微升高,而M工P一la的分泌量则 明显下降。同时在工L一24煮沸热变性对照组没有检测到DC分泌上述两种趋化因 子,而LPS刺激的阳性对照组检测到了较高水平的上述两种趋化因子的分泌。表 明该作用是工L一24的生物学功能,而不是其重组蛋白中可能会有的LPS污染。 4.工L一24促进DC功能成熟 将培养至第五天的非成熟De,经long/ml、100ng/ml、lug/ml IL一24作用 48小时后,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C表面CDSO、 CD86、HLA一DR分子均明显上调,同时在lug/ml LPS阳性对照组也观察到相一致 的结果,提示I
【图文】:

重组表达质粒,酶切鉴定,硕士论文


第二军医大学硕士论文图3Fig.3Identifieation重组表达质粒Pqe30一IL一24的酶切鉴定ofveetorPQE30一IL一24byBamHIandHindllldigestionLane1.PQE30一IL一24;Lane2.PQE30图4重组表达质粒pQE3O一IL一24的测序分析结果Fig.4SequeneingresultesofveetorPQE30一IL一24

编码序列,重组表达质粒,插入位置,插入序列


GTO36对该重组质粒进行全自动测序分析,测序结果表明(图4),BamHI和Hindln位点间的插入序列与人IL一24cDNA编码序列完全相符,插入位置与读框也全部正确。表明我们重组构建的载体pQE30一IL一24是正确的。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俊,朱一蓓;趋化因子在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迁移活化中的作用和意义[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2期

2 曹川;树突状细胞的迁移及相关趋化因子的调控[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3年03期

3 董伟;唐彦君;刘宁;;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分泌的调控[J];中国乳品工业;2011年06期

4 张宏,钟翠平,成令忠,顾云娣,叶胜龙;不同细胞因子对培养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5 宋向凤;趋化性细胞因子与淋巴细胞[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2年06期

6 于益芝,曹雪涛,刘书逊,章卫平,弭静,张明徽,赵勇,陶群,鞠佃文;一种与TNF-α同源的新型细胞因子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9年03期

7 肖景莹;蔡连顺;阎冬梅;毕胜;齐宗春;;小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及形态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6年04期

8 才子斌;王芳;李薇;赵恒军;林海;王冠军;;体外诱导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生成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08期

9 李丹;任亚娜;范华骅;;巨噬细胞的分类及其调节性功能的差异[J];生命科学;2011年03期

10 佘志成;范红结;李春玲;王贵平;贾爱卿;杨冬霞;;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5对豚鼠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瑜;;CD40信号和TNF-α在刺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和相关功能中的作用研究[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2 曹雪涛;;树突状细胞、趋化因子与肿瘤免疫治疗[A];第七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郭军;陈涛涌;张明徽;杨明金;安华章;曹雪涛;;热休克和HSP70诱导肿瘤细胞分泌多种趋化因子趋化树突状细胞而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陈涛涌;郭军;杨明金;张明徽;韩超峰;曹雪涛;;热疗诱导肿瘤细胞释放的热休克蛋白70在热疗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5 张素真;张德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免疫学机理[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袁利亚;陈国安;戎吉平;高琳淋;;多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白血病细胞生成树突状细胞[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张叔人;;肿瘤趋化抗原基因疫苗[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8 吕跃;耿其荣;;自体白血病树突状细胞疫苗输注安全性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作用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韩睿;朱可建;程浩;林爱华;;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测定及其意义[A];2009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陈涛涌;郭军;韩超峰;曹雪涛;;热应激诱导肿瘤细胞释放HSP70并通过TLR4诱导趋化因子产生介导抗肿瘤免疫反应[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2 ;慢性HBV感染使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章静波;干细胞研究新动向[N];健康报;2009年

4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吴一福;细胞因子与病理性瘢痕形成密切相关[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赵喜明;儿童癫痫病因新解[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杨慎峭 刘旭光 余曙光;艾灸治疗关节炎机制与细胞因子有关[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许沈华;肿瘤基因疫苗已见端倪[N];家庭医生报;2007年

9 新言;中医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吗?[N];科技日报;2005年

10 陈金伟;精浆中多种因子在CP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建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β(Mip3β)重组腺病毒疫苗抗肿瘤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常颖;趋化因子CCL18在过敏性疾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3 尹艳;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障患者临床疗效与整合素VLA-4、趋化因子CXCR4及粘附相关因子HGF、SCF、SDF-1α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陈宣维;急性脊髓损伤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其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方美云;体外诱导淋巴瘤、白血病细胞株向DC分化的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6 李勇;生长抑素受体介导~(90)Y-DOTA-Octreotide[~(90)Y-DOTATATE]靶向放疗加外放疗治疗肝细胞癌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李正红;内吗啡肽和Mu阿片受体在小鼠树突状细胞的表达及其相关功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唐慧;CC型趋化因子与慢性荨麻疹发病关系的探讨以及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赵毅;青藤碱对RA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10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雨岗;趋化因子MIP-1α促DC前体细胞动员及DC抗胃癌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曹川;同种异体大鼠耳廓移植后树突状细胞的迁移及相关趋化因子的表达[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3 卢琳;人IL-24的重组表达、纯化及其对人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调控[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4 沈娟;α-黑素细胞刺激素在实验性心脏移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5 陈彦;P.acnes促DC前体细胞体内动员及DC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6 翁跃颂;血管活性肠肽对树突状细胞趋化活性及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D];浙江大学;2006年

7 顾春瑜;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免疫学功能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8 周智东;射频电磁场对人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裘辉;严重创伤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应答能力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10 张江全;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对内皮(逆)穿越模型中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14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614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3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