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大鼠慢性肉芽肿性炎模型的建立及其抗肿瘤性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02:38
【摘要】:目的:为证明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抗肿瘤性,旨在摸索建立出在机体内持久保持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的动物模型,并对其抗肿瘤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 方法:进行动物实验制造模型,实验分两部分进行。 1.大鼠慢性肉芽肿性炎模型的建立 研究中采用256只正常成年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麻醉后,无菌操作在肝右叶膈面分别注射0.1ml药物。其中正常对照组大鼠36只,注射药物分别为C1、C4组:0.1mMPBS;C2、C5组:10㳠明胶(PBS配制);C3、C6组:25㳠P407(PBS配制)。模型组220只,注射药物分别为M1、M6组:BCG原液;M2、M7组:BCG原液与10㳠明胶1∶1混合液;M3、M9组:2mlBCG原液与0.5g P407混合液;M4、M10组:破壁的灵芝孢子粉溶液(0.2g+1mlPBS); M5、M11组:未破壁的灵芝孢子粉溶液(0.2g+2mlPBS);M8组:前4周同M1组, 4周时以相同剂量在原部位加强一次。各模型组在肝内造模后,均以相同药物,相同剂量在右前肢皮下注射。术后4周,将C1、C2、C3和M1、M2、M3、M4、M5组大鼠脱颈处死;术后8周,将C4、C5、C6和M6、M7、M8、M9、M10、M11组大鼠脱颈处死。处死大鼠取肝右叶,观察肝右叶的形态学变化,重点取材结节形成部位及与周围肝组织交界处。同时取右前肢原注射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 WP=4 织。取材组织常规石蜡切片,行HE染色与抗溶菌酶和CD2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肉芽肿性炎抗肿瘤的初步观察 取断奶Wistar雄性大鼠1只,体重50g,将Walker-256瘤株直接注入大鼠腹腔。一周后大鼠出现癌性腹水后,抽出癌性腹水。取体重150-200gWistar大鼠48只分成8组,每组大鼠右前肢皮下注射癌性腹水0.1ml造成皮下肿瘤模型。于造模后第3天分别在肿瘤内注射药物0.1ml,注射药物分别为T1、T5组:同M1组;T2、T6组:同M2组;T3、T7组:同M3组;T4、T8组:不给任何药物。 造模后7天,将T1、T2、T3、T4组大鼠脱颈处死;造模后14天,将T5、T6、T7、T8组大鼠脱颈处死。处死的大鼠取新鲜胸腺组织,行胸腺细胞增殖和凋亡的FCM检测,并取皮下肿瘤常规制备石蜡切片行HE染色,光镜观察肿瘤内的形态变化。 结果:在造模期间,大鼠体重正常增长,大鼠的行为、活动及食欲也无明显异常。 1.病理形态学观察 各正常对照组肝内和皮下均无明显形态学改变,各模型组肝内和皮下均有结节形成。M1、M2、M3、M6、M7、M8和M9组形成的是结核样肉芽肿性炎,结节内可见到多少不等的上皮样细胞和Langhans巨细胞及炎细胞,并可见到少量干酪样坏死,结节周围伴有程度不等的纤维化。M4、M5、M10和M11组形成的异物肉芽肿性炎,且炎症内坏死多,范围大。就持久性而言,,不管是在肝内还是皮下,BCG结合P407刺激机体产生的慢性肉芽肿性炎8周后纤维化程度仍 WP=5 然较低,显示良好的持久性。 T1、T3组可见到肿瘤细胞坏死和炎细胞浸润。T5组仍可见到肿瘤细胞坏死及炎细胞,与T1组相比,肿瘤周围可见到纤维组织增生并包裹肿瘤。T7组与T3组相比,肿瘤边缘可见明显纤维化及多量炎细胞。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各模型组溶菌酶染色均为阳性。M9组的阳性部位面积大于M3组,平均灰度无显著差异。阳性部位面积M2、M3、M4、M5组均大于M1组,M5组大于M4组,M9组大于M6及M7组,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而平均灰度除了M1组大于M2、M4组外,其余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各模型组CD20染色均为阳性,各组之间的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 3.流式细胞定量检测 FCM检测造模后7天时,胸腺细胞凋亡率 T2组最高,T3组最低,T1组、T4组无显著差异,而增殖指数T1组最高,T3组次之,T2组、T4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造模后14天时,胸腺细胞凋亡率T6组最高,T7组最低,T5组高于T8组,而增殖指数T7组最高,T8组最低,T6组高于T5组。 结论 1.各模型组均成功建立了慢性肉芽肿性炎模型。 2.在本研究所选各模型组中持久性最好的是BCG与P407结合组。 3.P407与细菌结合,不影响细菌的功能,是很好的缓释剂。 4.各组慢性肉芽中性炎模型中,B细胞的表达无明显差异。 5.BCG所致慢性肉芽肿性炎有抗肿瘤作用。 WP=6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3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自科,梅骅,戴宇平,陈小君,陈巧伦,邓春华,黄奕俊,万德森;BCG细胞壁骨架加IL-2膀胱灌注对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影响[J];癌症;1999年03期

2 汪东亚,夏术阶;卡介苗腔内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J];世界临床药物;2003年06期

3 郑春福;基因重组卡介苗[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9年05期

4 任黎刚;卡介苗治疗膀胱肿瘤机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年02期

5 杨旭,李巍,郭丽娟,沈建中,龚静蓉;喉癌患者颈淋巴结中溶菌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年02期

6 刘新卷,樊燕蓉,汪振诚,徐江英;双歧杆菌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现状[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7 潘浩,史俊华,阮国瑞,赵宇,张雪萍;双歧杆菌及其细胞壁对荷瘤小鼠干扰素的体内诱导[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曾星,杨明,黄羽,章国来;重组人白介素2卡介苗的构建及表达[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9 傅勤,董永兰,夏凤琴,张键,于鸿,任林广;BCG—CW对荷瘤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及胸腺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9年03期

10 王立生,潘令嘉,郑跃杰,孙勇,张亚历,周殿元;双歧杆菌对实验性大肠癌PCNA和bcl-2表达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2652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652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7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