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大鼠颌下腺腺病毒介导荧光素酶基因转导后基因表达及组织结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0 07:41
【摘要】: 基因治疗是将外源性基因导入目的细胞并有效表达来补充或替代体内基因缺陷或不足治疗人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基因转导是基因治疗成败的关键。涎腺的基因转导研究是当今涎腺研究领域中的高、新、尖研究内容。通过基因转导到唾液腺具有治疗唾液腺本身疾病、口腔疾病及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前景。有关涎腺基因转导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国内尚未开展此项研究。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将腺病毒介导的荧光素酶基因转导至Wistar大鼠颌下腺,建立涎腺基因转导的方法并探讨基因表达规律及转导后腺体组织结构的变化,从而为今后涎腺疾病的基因治疗打基础。 本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1.基因转导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取正常健康纯系、8~10周的Wistar大鼠40只。所有的动物通过肌注3%戊巴比妥(1mg/kg)麻醉。在病毒感染前肌注阿托品(0.5mg/kg)目的是减少唾液的流率。病毒悬浮于稀释的缓冲液,用塑料软管插入颌下腺导管约5mm深,按转导荧光素酶基因后3天、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将40只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每组中3只导入10~8pfu的AdCMVLuc/50ul/腺体,同时肌注地塞米松,按1mg/每只/天,连续注射3天;3只导入10~8pfu AdCMVLuc/50ul/腺体,不肌注地塞米松;2只导入病毒稀释缓冲液50ul作为对照组。 山西医科大学祠眨士庵开究生毕3匕论文 在不同时点取大鼠领下腺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大鼠领下腺有明显 荧光素酶基因表达,基因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至1周时表达接 近本底。在转基因后3天一1周,地塞米松组其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未注 射地塞米松组,在其他时间点两者无显著差异性,,表明地塞米松在1 周之内能增加转基因在领下腺表达。 2.基因转导后腺体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变化。 材料和方法:同前一部分大鼠,基因转导后在取领下腺检测荧光素 酶的同时取领下腺进行组织病理及超微病理观察。结果:两周内腺体炎 症反应较重,小叶内、小叶间导管旁淋巴细胞呈灶状浸润。2周以后炎 症反应减轻,仅在小叶间、小叶内血管旁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 嗜酸细胞,腺泡分泌管未见异常改变。4周左右腺体逐渐恢复正常。超 微结构变化:注入基因后3天,腺泡和导管细胞内可见大量粗面内质 网,粘液腺泡中粘液滴增多,融合成片。腺腔内的微绒毛较少,腺腔 内有中等电子密度块状物。1周后,导管腔的微绒毛突起减少,胞浆内 可见线粒体显著增多。腺腔表面缺乏微绒毛突起。细胞间隙加宽。间 质中血管扩张。2周,腺泡腔可见少量的微绒毛突起及细丝网状物。粘 液腺泡中可见粘液滴。基底部可见粗面内质网,基底膜增厚,有的部 位为双层。4周,腺泡腔面可见微绒毛突起,细胞的微绒毛突起减少。 结论:腺病毒介导的荧光素酶基因能成功转导至Wistar大鼠领下 腺并表达,其转导表达随时间而逐渐减弱,地塞米松能增加腺病毒介 导涎腺短期基因表达。腺病毒介导的荧光素酶基因转导引起腺体明显 炎症反应,基因转导后腺体炎症反应在两周内最重,4周左右恢复正 常。腺病毒介导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与腺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本研 究首次研究了大鼠领下腺基因转导后超微病理变化,发现细胞内粗面 内质网明显增多,提示可能与基因转导后蛋白合成较旺盛有关。
【图文】:

淋巴细胞,基因转导,小叶间导管


基因转导后2周,见淋巴细胞呈灶性浸润(HE10x40)

小叶间导管,淋巴细胞


导入2周,小叶内、小叶间导管旁淋巴细胞呈灶状浸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R346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家乔;腹腔巨噬细胞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程演变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56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656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3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