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模拟病毒”的分子设计及其在体诱发特异性CTL应答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22:59
【摘要】: 在机体抗肿瘤及胞内感染(包括HIV)的免疫应答中,已证明细胞毒 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介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是 一类重要的免疫效应机制。因此,有效地激发CTL就成为当今疫苗研制领 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发展新型预防性和治疗性抗肿瘤、抗胞内感染疫 苗的关键所在。新近的疫苗学研究表明,某种疫苗接种机体后能否有效激 发CTL的关键环节在于:这些疫苗抗原能否有效地被局部专职性抗原递呈 细胞(profession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pAPCs)[尤其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捕获、转运到邻近淋巴结,并进入这些pAPC的 MHCⅠ类抗原递呈途径,最终以“多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形式呈现 于细胞表面供特异性初始型CD8+T细胞(naive CD8~+ T cells)识别。有关 研究表明,颗粒性抗原递送系统(疫苗)常易于被外周的DC捕获并经交 叉递呈(cross-presentation)进入其MHCⅠ类抗原递呈途径,进而交叉激 活(cross-priming)特异性初始CD8~+T细胞,如免疫刺激复合物 (immune-stimulating complexes,ISCOMs)、含有CTL表位的病毒样颗粒 (virus-like particles,VLPs)、噬菌体或细菌颗粒、包被有抗原肽的微粒等 等。另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联合应用细胞因子等免疫调节分子的重组蛋 白或其表达质粒作为佐剂,常可明显增强疫苗激活CTL的效应;众多细胞 因子中,小鼠IL-12已被证明在体内常可明显促进CTL应答的发生,是一 种有效的Th1型佐剂。 目前,基于CTL表位的多肽疫苗已被用来进一步研制安全、高效性疫 苗,但研究表明:单纯合成多肽性疫苗在体内常难以有效地激发CTL应答。 本课题结合表位多肽疫苗设计和基因治疗领域中阳离子肽类DNA转运载 体(cationic peptides DNA delivery systems)的研究进展,提出一种新型颗 粒性CTL疫苗设计方案一“模拟病毒”(Mimovirus),它是一种病毒大 小的颗粒型疫苗。其中,阳离子肽类DNA转运载体为一些富含正电荷氨 基酸的多肽,如寡聚赖氨酸中,[K]*,它们可通过电性中和作用 与富含负电荷(磷酸根基团)的质粒DNA发生聚合、压缩,从而将直径 约数百纳米、松散的质粒DNA聚缩成为几十纳米的致密颗粒,使之易于 被真核细胞摄入并保护DNA免于核酸酶的降解,如此达到基因转染的目 的。 本研究采用分子设计的路线,,设计合成了一个由18个赖氨酸和一个 CTL表位(HBSAg28.39,H{叫制性)组成的富正电荷线形多肽。该多肽 与小鼠含 IL八 基因的质粒 pIL4 在适当的电荷比例,通过电性中和作用 可自组织形成一定大小的颗粒。该种颗粒直径与天然病毒相近:其众多重 复性抗原多肽“包装”一个质粒DNA的结构也与天然病毒衣壳蛋白包被 病毒核酸相似;而且该颗粒一定程度上可模拟天然病毒被pAPCS等免疫细 胞捕获的过程,甚至可通过其转染活性直接“感染” pAPCS等兔疫细胞, 进而在体内可能激发类似的兔疫效应,正是基于这些与天然病毒的类似之 处,我们将这种颗粒性巨分子抗原称为“模拟病毒’\mimovirus人本课题 通过DNA阻滞实验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负染法)鉴定了“模拟病毒”颗 粒的形成;用ELtSA证明“模拟病毒”在体外可以转染P815细胞,且当 多肽/DNA电荷比值N=4刀时出现较高的转染效率;用“模拟病毒”尾根 部皮下兔疫小鼠,然后用标准的’℃r释放法检测特异性 CTL应答,证明 “模拟病毒”在小鼠体内成功诱发了HBSAg 2s。39特异性CTL应答,进一 步分析表明“模拟病毒”的颗粒性质和 IL.12基因的转染活性是其有效诱 发CTL应答的必要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R39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玉章;免疫识别、分子设计与抗原工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10期

2 万瑛,吴玉章,边疆,王祥智,周伟,贾正才,唐燕,周丽芸;噬菌体呈现疫苗诱导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10期

3 吴玉章,朱锡华;分子设计及其在免疫学中的应用展望[J];免疫学杂志;1993年01期

4 吴玉章;CTL的免疫识别和效应机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2680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680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3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