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基于CD4立体构型设计的小分子免疫抑制剂的生物学评价

发布时间:2020-08-26 17:55
【摘要】:国外在八十多年前已开始研究免疫抑制剂,但因为特异性差,有明显副作用, 所以临床效果不甚理想。李松教授根据CD4的立体构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方法,获得了一些小分子非肽类免疫抑制剂,可以特异性阻断CD4与MHC-Ⅱ 类分子β2的结合,但其体内外生物学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先从李松教授提供的51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中,初步筛选出3种具 有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继而分别在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 基因水平上探讨它们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上防治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提供有效手段。 一.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合物的确定 应用MTT法和3H-TdR掺入法,分别通过细胞系和人外周血,观察这51种 化合物对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影响,初步评价它们是否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结果 70%的化合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从中挑选3种具有明显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合物 D2、 J2和N2,对其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研究。 二.小分子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1. 对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 利用肖鹤博士建立的HEK293/CD4细胞(表达CD4膜蛋白,并含有绿色荧 光蛋白)和本室现有的高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Daudi细胞(用红色荧 光染料染色),使这两种细胞相互作用,在体外模拟CD4与MHC-Ⅱ类分子的相 互作用,结果3种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明显抑制两种细胞间的黏附。 2. 对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CD4+T细胞受到刺激后活化,产生IL-2和IFN-γ等细胞因子,鉴于此, 用PMA和ionomycin刺激人PBMC活化,使其产生IL-2和IFN-γ,经流式细 硕士论文 中文摘要 胞仪分析表明,3种小分子化合物普遍抑制了几一2的产生,而对正N一Y的产生 影响不大。 3.对NF沪汀核因子表达的影响 T细胞激活后,IL一2转录升高,而几一2增强子含有多个N下一AT结合位点, 提示NF一AT的表达与IL一2的表达呈正相关。为了进一步证明T细胞激活,将人 PBMC用PMA和ionomyCin刺激的同时加入3种小分子化合物,将提取到的核 蛋白与合成的NF一AT探针结合,进行凝胶阻滞电泳分析,检测小分子化合物对 NF一AT核因子的影响,结果它们对NF一AT核因子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本文的研究初步表明,基于CD4立体构型设计的小分子免疫抑制剂具有一 定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可能为临床上防治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 型治疗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392
【图文】:

示意图,相互作用,示意图,抑制剂


CD4与MHC·n类分子相互作用示意图

示意图,有机化合物,表面,示意图


CD4表面袋子结构与有机化合物结合示意图

细胞发生,细胞,玫瑰花结


与MHC一11类分子的直接相互作用早已有研究,主要是通过观(rosetteformation)[34一,7〕。玫瑰花结,顾名思义,即呈玫瑰花附分子的贴壁细胞周围,结合有5个以上表达另一种勃附分子为一个玫瑰花结。本部分研究通过将CD4基因(已克隆到含EGFP入1表达载体)转染入HEK293细胞(一种贴壁细胞),再与异硫氰酸罗丹明)红色荧光染料染色的表达MHC一n类分子的D37’C,lh,在镜下观察玫瑰花结的形成,若加入药物后玫瑰花说明药物能够抑制两种分子之间的砧附作用。同时加入阳性药物对照产以此证明细胞勃附模型的可行性。此实验中,小分子化细胞豁附模型中的终浓度是100“mo比。以下各图,发绿色细胞,发红色荧光者是Daudi细胞。通过统计5个视野下形成计算药物对细胞豁附的抑制率。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金文;万勇;余为一;;CD14分子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2 王静;余为一;李林;舒文祥;周丽莎;;小鼠CD19基因部分片段的克隆及其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3 惠琦;付博;刘宏伟;孙敖;王锴;孙平辉;;狂犬病疫苗与干扰素α2b联合应用对小鼠的保护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4 石春红;姚卫蓉;孙秀兰;纪丽君;;兔抗双酚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5 王荣邦;张秀海;吴忠义;黄丛林;;菊花染色体倍性鉴定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6 朱静文;余为一;;1株抗鸡CD8α链单克隆抗体的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7 韦明宇;陆建明;赵武;何颖;陈忠伟;梁保忠;苏乾莲;梁家幸;金锋;胡旭;孙志勇;赖胜基;胡庭俊;;NS复合乳酸菌制剂对母猪生产性能和免疫水平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8 史艳侠;张晓实;夏建川;李永强;徐瑞华;韩文杰;张景航;管忠震;姜文奇;;B-NHL患者NK细胞中CD16ζ表达及利妥昔单抗与LAK细胞的联合抗瘤作用[J];癌症;2007年08期

9 贾海泉;金宏;李培兵;吴健全;南文考;王永辉;邓炳楠;高兰兴;;大豆异黄酮对电离辐射小鼠淋巴细胞的防护作用[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9年04期

10 谢国化;鲍鸣;仲大莲;余为一;李槿年;;编码鸡CD8α链无信号肽基因片段的克隆与表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祁振强;胡广大;杨照华;张福恩;;一种基于免疫反馈原理的新型控制算法[A];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马雪云;牛钟相;;不同动物血清补体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A];山东农业微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田刚;陈代文;;免疫调节肽研究进展[A];饲料营养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沈笑君;刘元晖;陈清如;;黄芪超微粉体药效学实验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5 才琳;张甄;钱丽丽;张园园;裴世春;;黄曲霉毒素B1检测ELISA条件的优化[A];2009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孔庆波;;两种转移因子对犬免疫应答相关细胞因子IL-2和IL-12分泌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犬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春玲;黄瑞华;孙钦伟;李延森;吴宝江;邢军;杨晓静;陈军;赵茹茜;;梅山猪母体极端低蛋白对后代猪脾脏生长发育及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回盛生物”杯全国养猪技术论文大赛论文集[C];2009年

8 李健;宋军科;战美娜;林青;于三科;;应用ELISA检测紫外线减毒柔嫩艾美耳球虫YL株虫苗抗体[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锋;贺福元;罗杰英;邱云;邹欢;刘文龙;;鱼腥草注射液和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小鼠免疫毒性的评价[A];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栋;畜禽补体C3d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和重组鸡C3d免疫佐剂效果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先伟;定喘穴埋针对哮喘大鼠STAT6 EOTAXIN C-FOS蛋白mRNA表达及相关因子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皓;针刺镇痛机制中内源性SS与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吴达;甘肃棘豆生物碱抗肝癌活性及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黄桂锋;培土生金法治疗脾气虚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白轶;口腔癌脉管浸润及eNOS、ICAM-1、E-selectin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王茂叶;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焦泽龙;重组Sap2蛋白接种对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感染白念珠菌的保护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9 马铭;超顺磁性氧化铁和LSMO/BCFO复合多铁薄膜的制备及其物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陆晔斌;低氧诱导胰腺癌免疫逃逸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付伟;猪Ⅲ型干扰素IFN-λ1的克隆、表达和抗病毒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艳伟;PRRSV感染激活RANTES产生的信号通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白家媛;樱桃谷鸭CD8α胞外区多肽的原核表达、抗体制备及初步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辛英豪;DHV-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丁彪;小鼠IFRG15基因在植入前胚胎及原核表达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6 陈锋;鱼腥草注射剂对小鼠的免疫毒性影响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余莹;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4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陈昌飞;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FN-r 含量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王建立;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对猪肺泡巨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转录水平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倪金龙;外阴硬化性苔藓与HLA-DQ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05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805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3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