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TK6和TK6-E6细胞TK、HPRT基因突变实验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21:42
   相对于细菌和动物细胞,人的细胞用于基因突变实验有更大的意义,其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人体的情况,可避免从细菌和动物细胞所得的结果外推到人类可能产生的误差。在哺乳类细胞基因突变实验中,以TK基因突变实验和HPRT实验使用最为广泛。目前已经发展了数种可用于TK基因突变实验的TK~(+/-)杂合型人细胞,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从WI-L2类淋巴母细胞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细胞,包括TK6,TK6-E6,WTK1等。这几种细胞p53基因的状态各不相同,TK6是p53野生性,TK6-E6是p53缺失型,WTK1是p53突变型。WI-L2家族细胞目前多用于辐照的致突变实验,用以研究p53功能,在遗传毒性评价方面的应用还不广泛。 本研究选取了四种不同结构和致突变类型化学物EMS(甲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MMS(甲磺酸甲酯,methyl methanesulfonate),GLY(乙二醛,glyoxal),OPD(邻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做受试物,实验方法采用MLA实验非常成熟的微孔培养板法。系统比较TK6,TK6-E6两种不同p53状态细胞在TK和HPRT两个位点的基因突变实验。为WK-L2家族的人淋巴母细胞在遗传毒性检测和评价中的应用积累资料。实验结果如下: TK6和TK6-E6细胞对四种受试物的毒性耐受力不同,TK6-E6比TK6对受试物毒性较为耐受,RS(相对存活率)是较好的能真实反映毒性水平指标,但RSG(相对悬浮生长率)测定所用时间短,在剂量设计时RSG是方便和有效的选择。TK自发突变率:TK6细胞为5.48~10.72×10-6,TK6-E6为15.09~19.75×10-6,HPRT自发突变率:TK6细胞为5.33~9.55×10-6,TK6-E6细胞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R346
【部分图文】:

细胞,增长率,研究生学位论文,效率指标


研究生学位论文TK6和TK6一E6细胞TK、HPTR基因突变实验比较研究2.2细胞生长和接种效率指标比较:受试物的细胞毒性用受试物处理后不同时间细胞增殖情况如CG(细胞增角率),RSG(相对悬浮增长率),RS(相对存活率),RPE(相对接种效率)来反映。2.2.1TK6,TK6一E6两种细胞增殖率(RsG)的比较:处理后第一个3天和第二个3天细胞相对悬浮增长率分别用RSG3和RSG6表示,RSG3和RSG6在两种细胞中比较见图l。TK6细胞的致突变实验中,RSG3小于RSG6;但是在TK6一E6细胞致突变实验中,是RSG3大于RSG6。

细胞,研究生学位论文,基因突变,中都


研究生学位论文TK6和TK6一E6细胞TK、HPTR基因突变实验比较研究PRE6来表示。两种细胞不同时间的相对接种效率(RPEn)比较见图2。RPEO同即E3,RPE6t匕,在TK6,TK6一E6中都是最低。即E3和RPE6的情况在两种细胞中的情况不同,在TK6细胞中,即E3t匕RPE6高;在TK6一E6细胞中,RPE6t匕即E3高。

突变集,细胞,研究生学位论文,基因突变


研究生学位论文TK6和TK6一E6细胞TK、HP盯基因突变实验比较研究2.4慢生长突变集落比例RSC比较。表11.两种细胞自发和诱发的相对慢生长突变集落(RSC)比较TK6TK6一E6EMSMMSGLYOPOGl万OPD0707gR︸,n︸O八︶.…000UnO八︶00︸勺O八︸990八︸.…000000,jo‘J44,J000八U00︸、︶﹃、︼4气j,、︼,‘000042423530on︶00Rn八︸O了n︸33:20000溶剂对照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EMSMMS0‘850.840.800.800‘810.910.850.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男;帅培强;丁晓琴;张立实;;长春花碱和秋水酰胺诱导TK6和TK6-E6细胞TK基因突变比较研究[J];卫生研究;2006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帅培强;TK基因突变试验—三种人类淋巴母细胞的比较及两类突变集落形成的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王亚男;长春花碱和秋水酰胺诱导TK基因突变的比较研究及两类突变集落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勇;TK6和TK6-E6细胞TK、HPRT基因突变实验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55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855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5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