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7小鼠下腔静脉狭窄法DVT模型的建立及PAR1、VCAM-1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C57小鼠下腔静脉狭窄法DVT模型的建立及PAR1、VCAM-1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1.下腔静脉狭窄法建立C57小鼠DVT模型,比较不同狭窄程度对血栓形成的影响2.C57小鼠造模后24小时取材下腔静脉及血栓组织,HE染色观察血栓形成,RT-PCR检测静脉壁组织中PAR1、VCAM-1的表达材料与方法1.C57小鼠60只,随机数字编号并分为两组:造模A组30只(29G型号针头,直径=0.33mm);造模B组30只(30G型号针头,直径=0.3mm)。两组分别采用29G和30G胰岛素针头进行小鼠下腔静脉狭窄法瘀滞造模。造模过程中分别测量记录两组小鼠体重及下腔静脉直径,下腔静脉直径(标记为D),半径则为D/2(标记为R),然后计算出C57小鼠下腔静脉原始管腔血流横截面积(标记为A,A=πR2);再根据两组针头不同直径(标记为d),针头半径为d/2(标记为r),算出造模后残余管腔横截面积(标记为B,B=πr2)。则造模后残余管腔面积比=造模后管腔横截面积/原始管腔横截面积=B/A*100%;狭窄率=(A-B)/A*100%。设定术后24小时为时间点(既小鼠DVT形成急性期),观察记录相同时间状态下两组模型死亡情况及肉眼观察成栓情况,并获取血栓长度及重量。结合以上数据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狭窄率在下腔静脉狭窄法瘀滞模型中血栓形成的稳定情况。2.12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40只、假手术组40只、下腔静脉狭窄组40只。正常组正常喂养,假手术组暴露下腔静脉后关腹,模型组通过上一部分选出成栓稳定的狭窄率针头进行下腔静脉狭窄法造模。造模后24小时获取的血栓及静脉壁组织切片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不同倍数所取材微观情况;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同样24小时取材下腔静脉进行组织切片及HE染色,光镜下与下腔静脉狭窄组进行对比。采用real-time PCR法,测量并比较各组间C57小鼠静脉壁组织中PAR1及VCAM-1的表达变化。结果1.造模A组(29G型号针头,直径=0.33mm)死亡率为6.67%,造模B组(30G型号针头,直径=0.3mm)死亡率为3.33%,两组间死亡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29G造模组成栓率为60.71%,30G造模组成栓率为86.67%,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29G造模组狭窄率为:88.82%,残余管腔横截面积比为11.18%;30G造模组狭窄率为90.67%,残余管腔横截面积比为9.33%;两组间狭窄率和参与后管腔横截面积比都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血栓重量在两个模型组中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血栓长度在两个模型组中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C57小鼠体重和下腔静脉直径之间呈正相关。2.C57小鼠下腔静脉狭窄法造模后24小时,双侧后肢青紫、肿胀,且活动明显受限;开腹后观察造模段下腔静脉管腔内出现黑色凝块物质;下腔静脉胀大明显;光镜下见:血栓充满整个管腔,血栓与大部分静脉壁粘连。静脉壁炎性细胞侵润,未现机化现象。正常组及假手术组HE染色可见静脉壁光滑,管腔无血栓形成。3.PAR1、VCAM-1在C57小鼠下腔静脉狭窄DVT模型静脉壁中的表达升高,且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及假手术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下腔静脉狭窄法可成功建立C57小鼠DVT模型2.PAR1、VCAM-1可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
【关键词】:DVT 动物模型下腔静脉 PAR1 VCAM-1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32;R543.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6
- 第一部分 下腔静脉狭窄法建立小鼠DVT模型及不同狭窄程度比较血栓形成情况16-31
- 材料和方法16-24
- 结果24-31
- 第二部分 C57小鼠DVT模型静脉内皮细胞中PAR1、VCAM-1的表达变化31-47
- 材料和方法31-41
- 结果41-47
- 讨论47-55
- 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59
- 文献综述59-63
- 参考文献62-63
- 在读期间基本情况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计勇,甄作均,苏树英,许卓明,陈焕伟;原位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狭窄的原因及防治[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2年02期
2 王国栋,陈规划,何晓顺,朱晓峰,陆敏强,黄洁夫;原位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狭窄的诊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3 ;下腔静脉内置自展式金属支架及门体分流术治疗伴下腔静脉狭窄的原发性布-加综合征[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8年03期
4 陈规划,王国栋,何晓顺,朱晓峰,陆敏强,杨扬,黄洁夫;原位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0年06期
5 王晓天,吴家照;布-加氏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解剖与临床;1997年01期
6 景在平;评论[J];外科理论与实践;1998年04期
7 雷振武;郭应兴;;介入治疗肝包虫术后胆道狭窄、胆漏、下腔静脉狭窄1例[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杨思福,王晓轩,王勇,苏亚星,李红伟,张黛维,于红光;肝尾状叶栓塞治疗肝段下腔静脉狭窄6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9 刘铁,祝明;后腹膜纤维化致下腔静脉狭窄1例报告[J];浙江医学;1994年02期
10 杨晓青;张秀辉;郭立新;;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一例[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扬;C57小鼠下腔静脉狭窄法DVT模型的建立及PAR1、VCAM-1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卜鹏飞;静脉内皮源性活性氧族上调核因子HIF-1α诱导VEGF表达参与DVT形成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周海波;两种方法DVT模型的建立与GP1b-α在DVT模型中表达变化及其意义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4 陈炜;犬下腔静脉狭窄扩张后管壁生物力学特征改变与再狭窄关系研究及影像学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C57小鼠下腔静脉狭窄法DVT模型的建立及PAR1、VCAM-1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94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