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发布时间:2021-06-30 23:14
目的探究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的构建方法,考察其可行性并对该模型进行初步评价,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SD大鼠,采用不可预知的反复慢性应激刺激(声、光、电、夹尾刺激)法及输卵管手术注菌操作来构建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症模型,并通过症候评价、表征与病理学观察及血流变学各项指标检测,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症动物模型的建立进行初步评价。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复合模型组症候总积分显著上升(P<0. 01),组织形态观察中输卵管80%出现严重血管肿胀,60%出现严重管壁增厚;病理学形态分析中发现复合模型组输卵管管腔内较多炎细胞浸润,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并伴有输卵管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血流变学检测中得到复合模型组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与聚集指数升高极为显著(P<0. 01)。结论综合评价分析发现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基本上符合血瘀证候的变化特点及慢性炎症病理表现,与人类在该病中的发病临床表现相似,造模方法可行。
【文章来源】: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9,29(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菌种培养与菌液配制
1.3.2 分组与模型构建[2-3]
1.3.3 大鼠体重、摄食量
1.3.4 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
1.3.5 大鼠症候积分
1.3.6 肉眼观察输卵管形态
1.3.7 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
1.3.8 血流变学检测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体重和摄食量变化
2.2 一般行为学观察结果
2.3 症候积分评价结果
2.4 肉眼观察输卵管形态结果
2.5 病理学改变
2.6 血流变学检测结果
2.6.1 对大鼠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在切变率3.0/s、30/s、50/s、100/s、180/s下的影响
2.6.2 对大鼠的还原黏度3.0/s、30/s、50/s、100/s、180/s的影响
2.6.3 对大鼠的红细胞刚性指数、聚集指数、电泳时间、变形指数, 血沉方程K值的影响
3 讨论
本文编号:3258677
【文章来源】: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9,29(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菌种培养与菌液配制
1.3.2 分组与模型构建[2-3]
1.3.3 大鼠体重、摄食量
1.3.4 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
1.3.5 大鼠症候积分
1.3.6 肉眼观察输卵管形态
1.3.7 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
1.3.8 血流变学检测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体重和摄食量变化
2.2 一般行为学观察结果
2.3 症候积分评价结果
2.4 肉眼观察输卵管形态结果
2.5 病理学改变
2.6 血流变学检测结果
2.6.1 对大鼠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在切变率3.0/s、30/s、50/s、100/s、180/s下的影响
2.6.2 对大鼠的还原黏度3.0/s、30/s、50/s、100/s、180/s的影响
2.6.3 对大鼠的红细胞刚性指数、聚集指数、电泳时间、变形指数, 血沉方程K值的影响
3 讨论
本文编号:3258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325867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