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应用COI基因对我国旋毛虫四个地理株的鉴定及虫体抗原的免疫组分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26 18:09

  本文关键词:应用COI基因对我国旋毛虫四个地理株的鉴定及虫体抗原的免疫组分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一种因食用生的或未煮熟肉类感染旋毛虫而引起的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我国存在旋毛形线虫(T. spiral is)和乡土旋毛虫(T. native),其中旋毛形线虫是引起人体旋毛虫病的主要病原体。因感染的旋毛虫虫种不同、摄入虫体的量、感染程度及个体的免疫反应不同,旋毛虫病患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腹泻、恶心、发热、乏力,眶周浮肿、弥漫性肌痛、瘫痪样症状,甚至脑炎、心肌炎,其中心肌炎是导致病人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因旋毛虫病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其确诊常通过实验室辅助检查。活组织检查作为旋毛虫病的诊断金标准被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推荐使用,但这种方法是损伤性检查,病人依从性低。该方法在畜牧业和屠宰业中使用较广,常因为感染早期假阴性率高、受取材部位、感染程度影响所致假阴性等导致漏诊。目前用于检测抗旋毛虫抗体的血清学方法以ELISA的敏感性最高,具有经济、检测方法标准化、特异性和敏感性比较稳定以及检测结果可信度高等优点,已被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列为推荐应用的方法。旋毛虫病有效抗原成分的研究是免疫诊断研究的基础,本研究以旋毛虫云南地理株、湖北地理株、河南地理株和东北地理株为材料,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和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WB)对各地理株的虫体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进行研究,以期了解不同地理株抗原组分及免疫效果的差异。本研究以4个旋毛虫地理株为研究材料,以旋毛虫感染昆明小鼠(约500条/只)建立动物模型,感染后45 d解剖小鼠,通过人工消化法获得旋毛虫肌幼虫。对获得的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工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gene,COI)进行虫种鉴定。体外培养收集排泄-分泌抗原(excretory-secretory antigens, ESA),以冻融匀浆法制备虫体抗原(crude muscle larvae antigens, CLA)。通过ELISA试验观察不同地区来源旋毛虫肌幼虫抗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其与其他寄生虫感染血清的交叉反应。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分析虫体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的组分及有效免疫反应组分。结果,各地理株获得虫体均达40 000条,包囊在显微镜下呈梭形,虫体卷曲状,洗涤后虫体呈“C”形或卷曲运动,表皮光滑,两端钝圆,无突起和附器,杆状体约占虫体前2/3。4个旋毛虫地理株COI基因扩增产物均在约400bp处出现明显条带,序列测定并拼接后,云南株380bp、湖北株380bp、河南株380bp、东北株380bp,经BLAST与旋毛虫ISS413株AF129486.1基因比对,同源性均为99%,在第269位存在一个T-C转位位点;4个虫株该部分序列相似性为100%,均与旋毛形线虫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是同一虫种。以制备的4个地理株虫体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进行ELISA试验,检测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敏感性100%,特异性100%。与血吸虫病、棘球蚴虫病、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存在交叉反应,与华支睾吸虫病、裂头蚴病、钩虫病患者血清未见交叉反应。虫体抗原与血吸虫病人血清反应中,湖北地理株阳性率2.85%,东北地理株阳性率11.4%;虫体抗原与棘球蚴病人血清反应中,云南地理株阳性率11.7%,河南地理株阳性率5.8%;虫体抗原与囊尾蚴病人血清反应中,云南地理株阳性率为12%,湖北地理株阳性率16%,河南地理株阳性率32%,东北地理株阳性率12%。排泄-分泌抗原与血吸虫病人血清反应中,云南地理株阳性率2.85%,东北地理株阳性率11%;与囊尾蚴病人血清反应中,云南地理株阳性率为12%,湖北地理株阳性率8%,河南地理株阳性率24%,东北地理株阳性率12%。SDS-PAGE分析4个旋毛虫地理株虫体可溶性抗原抗原条带分子量范围为100000-10000,均含有8条主带,Mr为100000、66000、49000、45000、43000、30000、18000、12000;3条次带,Mr为82000、80000、53000。排泄-分泌抗原Mr范围为70000~10000,有8条主带,Mr为66000、53000、49000、43000、40000、34000、30000、16000。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旋毛虫肌幼虫虫体可溶性抗原可与旋毛虫病患者和感染小鼠血清的反应,条带以Mr95000、72000、53000、49000、43000为主,排泄-分泌抗原反应条带以Mr 53000、49000、43000、40000为主。云南地理株虫体抗原与血吸虫病患者、裂头蚴病患者、鞭虫病患者、囊尾蚴病患者、钩虫病患者血清在Mr约95000处有可疑阳性反应条带。东北地理株排泄-分泌抗原与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在Mr约45 000处可见可疑反应条带。综上所述,4个旋毛虫地理株经COI基因检测,鉴定为同一虫种。制备各地理株虫体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建立的ELISA方法对于旋毛虫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效果,SDS-PAGE 和 Western blot分析发现肌幼虫虫体可溶性抗原的95 000、72 000成分和排泄-分泌抗原的40 000成分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旋毛虫 肌幼虫 COI ELISA Western blo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92
【目录】:
  • 中英文全称及缩写对照4-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7
  • 技术路线17-18
  • 第一部分 应用COI基因鉴定四个旋毛虫地理株虫种18-28
  • 引言18
  • 1. 材料与方法18-21
  • 2. 结果21-26
  • 3. 讨论26-28
  • 第二部分 四个旋毛虫地理株肌幼虫虫体蛋白和排泌蛋白的免疫诊断学效果观察28-39
  • 引言28
  • 1. 材料与方法28-31
  • 2. 结果31-37
  • 2.1 获得4个旋毛虫地理株不同抗原浓度31-34
  • 2.2 不同抗原做ELISA免疫检测的效果34-37
  • 3. 讨论37-39
  • 第三部分 四个旋毛虫地理株肌幼虫虫体抗原的蛋白组分和免疫抗原组分分析39-47
  • 引言39
  • 1. 材料与方法39-42
  • 2. 结果42-45
  • 3. 讨论45-47
  • 第四部分 四个旋毛虫地理株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的蛋白组分和免疫组分分析47-54
  • 引言47
  • 1. 材料与方法47-50
  • 2. 结果50-53
  • 3. 讨论53-54
  • 全文小结54-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图59-61
  • 致谢61-63
  • 附录163-64
  • 附件64-69
  • 综述69-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永唐,汪剑平,刘广杰;HIVp24抗原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年03期

2 刘风霖,牛余正,宋华,张金婷,刘捷;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粪便抗原检测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年09期

3 张晓楠;张延凤;程司X;陈南春;;快速检测转移在同一张膜上的不同抗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年23期

4 刘学芳;兰建国;;前S1抗原检测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08年09期

5 苏文锦;;开展前S1抗原检测的重要性[J];医学信息;2009年06期

6 李晓敏;邹先琼;;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与核心抗原检测的比较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年04期

7 管晓虹;循环抗原检测进一步研究的初步设想[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3年05期

8 曾超;576份HBsAg阳性者e抗原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1999年11期

9 顾桂兰;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02年07期

10 韩咏梅,季峰,厉有名;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的意义[J];浙江医学;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琳琳;任君;刘利;史新辉;;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2 向尹;;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吴勤动;朱永良;钱可大;许凯声;刘建爱;夏明星;;唾液中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A];首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吴业红;陈子杨;张健峰;常军亮;王莹;迟春萍;时成波;徐军;贾媛;郭立君;郭凤云;;HEV抗原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A];2011中国生物制品年会暨第十一次全国生物制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梁桂珍;候穗波;单衍梅;;深圳特区变应性疾病患者体内外检测抗原的比较[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邓郁青;张征峥;王平;张坤娟;张红中;苏彦辉;王蕙芬;王润田;;多种单抗联合检测HIV抗原[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俊;许玲鸽;袁爱素;;乙型肝炎病毒前S_1抗原检测及临床意义探讨[A];200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姚春红;陈艳铭;邓建平;;乙肝患者血清前S1抗原和乙肝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意义[A];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吴娟;曾卫;;98例HBsAg阳性患者血清前S1抗原测定结果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汪洪亮;徐建平;于倩;李雪琳;汪洁;臧一美;;不孕不育患者分泌物溶脲脲原体抗原检测法与培养法结果比较[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菊 文;内地冷藏鸭恢复供港[N];中国质量报;2004年

2 杨超;验尿可查肺炎[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北京兽药研究所 中青;牛瘟诊断技术[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冬梅;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循环登革病毒NS1抗原和抗体的动力学分析以及非标记技术对NS1单克隆抗体亲和力的测定[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简莎娜;应用COI基因对我国旋毛虫四个地理株的鉴定及虫体抗原的免疫组分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2 骆淑雅;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血缘传播的慢性HBV感染之间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陈帅;抗原的磁分离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D];苏州大学;2011年

4 郭永利;HCV core抗原检测系统的初步建立[D];厦门大学;2007年

5 刘静;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病原体抗原联合检测方法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6 孙燕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与乙肝病毒感染外周单个核细胞的关系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D];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

7 王素洁;斑点酶免疫渗滤法检测脑膜炎球菌、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新型隐球菌抗原实验方法的建立[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8 肖玲;不同来源抗原的抗RA33/36抗体检测研究[D];汕头大学;2002年

9 薛寒;210例肝移植受体HBV活动性复制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鞠兴东;人疱疹病毒8型基因工程抗原的制备和应用[D];青岛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应用COI基因对我国旋毛虫四个地理株的鉴定及虫体抗原的免疫组分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328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b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