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盐对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调控及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丁酸盐对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调控及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丁酸盐(butyrate acid,Bu)作为最主要的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之一,是由食物中不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肠腔内经厌氧菌酵解生成,与肠道内微生物群共同形成肠道区域微环境,并且参与肠道免疫稳态的维护。到目前为止,有关SCFA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功能及机制方面尚缺乏研究,因此本研究观察了Bu对免疫系统的重要参与者-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和体外诱导性粘膜树突状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1.丁酸盐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1)取骨髓细胞,破红,计数,铺入6孔板。(2)培养至第七天,计数,铺入24孔板,LPS刺激其成熟及Bu处理,观察形态。(3)流式检测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表面CD80、CD86、MHC-Ⅱ及B7-DC的表达情况。(4)Q-PCR检测BMDCs的IL-6、IL-12的m RNA水平表达情况。(5)格里斯反应(Griess reaction)检测细胞上清中NO的浓度。(6)流式检测BMDCs诱导CD8+T细胞增殖的能力。(7)提蛋白,Westernblot检测Bu处理各时间点(0min、15min、30min、60min)BMDCs中p-ERK的表达。2.丁酸盐对RA诱导的小鼠骨髓源粘膜树突状细胞分化及功能的影响(1)取骨髓细胞,破红,计数,铺入6孔板。(2)培养至第七天,第3天时加维甲酸(retinoic acid,RA)和丁酸盐(Bu)处理,第七天时计数,铺入24孔板,LPS刺激其成熟,观察形态。(3)流式检测CD11b+CD11c+DC群体数。(4)荧光示踪染料CFSE标记后培养至第七天,流式检测FSC、SSC及CFSE的变化。(5)流式检测CCR9、α4β7、CD103及CD80、CD86、MHC-Ⅱ、B7-DC的表达情况。(6)流式检测细胞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ALDH)的活性。(7)Q-PCR检测细胞的IL-6、IL-12、TNF-α及Nos2的m RNA水平;ELISA检测上清中IL-12p70的含量。(8)流式检测各组DCs诱导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9)流式检测各组DCs诱导Foxp3+Treg的能力。结果:(1)丁酸盐可明显下调成熟BMDCs表面CD80、CD86、MHC-Ⅱ及B7-DC的表达,抑制细胞因子IL-6、IL-12及NO的分泌,并且抑制BMDCs对OVA257-264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增殖。Westernblot检测结果也显示丁酸盐抑制TLR4信号通路中ERK分子的磷酸化。(2)丁酸盐会显著下调粘膜DCs诱导过程中CD11c的表达,上调粘膜DCs表面CCR9、α4β7及CD103的表达,抑制粘膜DCs细胞ALDH的活性。经RA诱导的骨髓源粘膜DCs或是正常诱导的BMDCs其诱导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均会受到丁酸盐的抑制,且正常诱导的BMDC所受的抑制更明显。另外,RA诱导的骨髓源粘膜DCs更能促进诱导Tregs的分化,而丁酸盐对其的抑制效应并不明显。结论:对于BMDCs细胞,丁酸盐可通过抑制TLR4信号通路中ERK分子磷酸化来下调BMDCs细胞的免疫功能;对于RA诱导的粘膜DCs细胞,丁酸盐可下调其CD11c的表达且抑制其ALDH活性,而明显上调其肠道归巢受体及CD103的表达来促进其向肠道的归巢,由此可见丁酸盐在粘膜DCs细胞回归肠道定居中起重要作用;丁酸盐对粘膜DCs诱导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的抑制表明其可使T细胞呈现应答低反应性状态,对维持肠道免疫耐受发挥的重大作用;另外,RA对骨髓源DCs的诱导处理可明显上调Tregs的分化,然而丁酸盐的处理对粘膜DCs这一功能的影响并不明显。综上所述,丁酸盐可促进RA诱导的骨髓源粘膜DCs肠道归巢、免疫低应答性等特性的建立,因而能在维持肠道自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短链脂肪酸 丁酸盐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 维甲酸 粘膜树突状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英文缩写索引13-15
- 第一章 绪论15-25
- 1.1 丁酸盐15-19
- 1.1.1 丁酸盐的来源15
- 1.1.2 丁酸盐的功能15-18
- 1.1.3 丁酸盐的受体18-19
- 1.1.4 丁酸盐对树突状细胞调控的研究现状19
- 1.2 树突状细胞19-20
- 1.2.1 树突状细胞的分类19-20
- 1.2.2 树突状细胞的功能20
- 1.2.3 树突状细胞的表面分子20
- 1.3 肠道区域树突状细胞与肠道区域免疫稳态20-22
- 1.3.1 肠道区域免疫20-21
- 1.3.2 肠道区域树突状细胞的分类与表型21-22
- 1.3.3 肠道区域树突状细胞的功能22
- 1.4 本研究的目的、方案设计及意义22-25
- 1.4.1 研究目的22
- 1.4.2 研究方法22-23
- 1.4.3 实验设计23-24
- 1.4.4 研究意义24-25
- 第二章 丁酸盐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25-39
- 2.1 实验材料25-27
- 2.1.1 实验动物与试剂25-26
- 2.1.2 主要溶液的配置26
- 2.1.3 仪器与耗材26-27
- 2.2 实验方法27-31
- 2.2.1 小鼠骨髓细胞的制备及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27
- 2.2.2 细胞表面分子的标记与检测27-28
- 2.2.3 RNA的提取以及定量PCR检测28-29
- 2.2.4 培养上清的收集及Griess反应29
- 2.2.5 CD8+T细胞增殖实验(体外)29-30
- 2.2.6 蛋白质的提取30-31
- 2.2.7 Western Blotting31
- 2.2.8 统计学分析31
- 2.3 实验结果31-37
- 2.3.1 丁酸盐对BMDCs细胞的形态的影响31-32
- 2.3.2 丁酸盐上调BMDCs细胞膜表面共刺激分子和MHC-Ⅱ表达32-33
- 2.3.3 丁酸盐抑制BMDCs细胞IL-6、IL-12和NO的分泌33-34
- 2.3.4 丁酸盐抑制BMDCs激活的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增殖34-36
- 2.3.5 丁酸盐抑制BMDCs细胞MAPK信号通路中ERK分子的磷酸化36-37
- 2.4 讨论37-39
- 第三章 丁酸盐对RA诱导的小鼠骨髓源粘膜树突状细胞分化及功能的影响39-56
- 3.1 实验材料39-40
- 3.1.1 实验动物与试剂39
- 3.1.2 主要溶液的配置39
- 3.1.3 仪器与耗材39-40
- 3.2 实验方法40-43
- 3.2.1 小鼠骨髓细胞的制备及骨髓源粘膜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40
- 3.2.2 骨髓源粘膜树突状细胞分化效率的检测40
- 3.2.3 细胞表面分子的标记与检测40
- 3.2.4 RNA的提取以及定量PCR检测40-41
- 3.2.5 培养上清的收集及ELISA检测上清中蛋白41
- 3.2.6 ALDEFLUOR染色检测ALDH活性41-42
- 3.2.7 OVA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实验(体外)42
- 3.2.8 Foxp3+Treg诱导实验(体外)42
- 3.2.9 统计学分析42-43
- 3.3 实验结果43-53
- 3.3.1 丁酸盐对骨髓源粘膜DCs细胞分化后细胞数的影响43-44
- 3.3.2 丁酸盐上调骨髓源粘膜DCs细胞表面肠道归巢受体和CD103的表达44-45
- 3.3.3 丁酸盐对骨髓源粘膜DCs细胞形态、大小及增殖的影响45-47
- 3.3.4 丁酸盐下调骨髓源粘膜DCs细胞表面CD11c的表达47
- 3.3.5 丁酸盐对骨髓源粘膜DCs细胞表面分子的影响47-48
- 3.3.6 丁酸盐抑制骨髓源粘膜DCs细胞ALDH的活性48-49
- 3.3.7 丁酸盐对骨髓源粘膜DCs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49-51
- 3.3.8 丁酸盐抑制骨髓源粘膜DCs细胞激活的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的增殖51-52
- 3.3.9 丁酸盐对骨髓源粘膜DCs细胞诱导Foxp3~+Tregs功能的影响52-53
- 3.4 讨论53-56
- 第四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56-58
- 4.1 主要结论56-57
- 4.2 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5
- 综述:反式维甲酸(RA)诱导粘膜树突状细胞模型的研究65-73
- 参考文献71-73
- 致谢73-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平,刘妍,黄志勤;树突状细胞的特性与分化发育[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赵谨 ,王心;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J];日本医学介绍;2005年06期
3 张临友,郭松,杨宝峰;激素与树突状细胞[J];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2005年05期
4 吴萍萍;杜晓英;刘书逊;陈荣军;寿张飞;陈江华;;不同来源人树突状细胞的培养诱导及鉴定[J];浙江医学;2007年09期
5 ;封面图片——树突状细胞[J];中国厂矿医学;2009年04期
6 张锦X,陈海滨,谢庆东,王骏;人血树突状细胞形成细胞簇功能的体外观察[J];解剖学杂志;1997年02期
7 曹华,张锐,裴雪涛;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0年06期
8 王黎明,刘艳荣,李金兰,常艳,付家瑜,高晖,陈珊珊;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和鉴定[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9 夏青,张学军;真皮树突状细胞与皮肤病[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2期
10 刘青,金岩,吴织芬;树突状细胞与口腔疾病[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应明;万涛;陈国友;夏大静;周向阳;修方明;张意;曹雪涛;;树突状细胞来源的钙粘着相关蛋白新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王胜军;王丽莉;李坚;许化溪;;肺癌患者胸水中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和初步鉴定[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徐克成;牛立志;郭子倩;张德春;左建生;;树突状细胞及其在癌肿治疗中应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何广胜;邵宗鸿;和虹;刘鸿;施白;洁均;曹燕然;Q
本文编号:330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33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