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沙门菌sufC基因及t460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本文关键词:伤寒沙门菌sufC基因及t460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伤寒沙门菌suf C及t4606基因的表达受两个重要的调节因子Rpo E和Rpo S的双重调控,推测其可能在伤寒沙门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uf C在其他肠道致病菌中对铁离子的转运至关重要,参与细菌对抗宿主细胞的氧化应激;伤寒沙门菌t4606基因编码一未知功能的蛋白质,对其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具有Patatin-like phospholipase的功能基序,本研究旨在对suf C基因及t4606基因在伤寒沙门菌中的功能进行鉴定,揭示两者在伤寒沙门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一、伤寒沙门菌suf C功能研究(1)suf C基因缺陷变异株的制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带有suf C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片段,将其电转至含p KD46的伤寒沙门菌野生株,利用λ-Red系统制备suf C的基因缺陷株。(2)suf C基因缺陷回补株的制备:构建重组质粒p ACYC184-suf C,将其及p ACYC184空质粒导入suf C基因缺陷株,制备suf C基因的缺陷回补株及空质粒回补对照株。(3)生长曲线的测定:分别测定S.Typhi野生株、suf C基因缺陷株、suf C基因缺陷回补株和空质粒回补对照株在正常条件、高渗应激、酸和氧应激条件下的生长曲线,比较各菌株的生长差异。(4)suf C基因缺陷株的上皮细胞侵袭实验:将伤寒沙门菌野生株、suf C基因缺陷变异株及其回补株和空质粒回补对照株培养至对数生长期(OD600 0.4),分别感染He La细胞(MOI均为10),分析各菌株对上皮细胞侵袭力的差异。(5)suf C基因缺陷株在巨噬细胞内的生存实验:将伤寒沙门菌野生株、suf C基因缺陷变异株及其回补株和空质粒回补对照株培养至对数生长期(OD600 0.4),分别感染THP-1巨噬细胞(MOI均为10),比较各菌株在巨噬细胞内的生存能力差异,同时在细菌感染巨噬细胞的不同时间点测定上清液中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二、伤寒沙门菌t4606基因功能研究(1)t4606基因缺陷变异株的制备:构建t4606基因缺损型同源核苷酸片段,采用自杀质粒p GMB151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制备伤寒沙门菌t4606缺陷变异株。(2)t4606基因缺陷回补株的制备:构建重组质粒p BAD-t4606,将其及空质粒p BAD分别导入t4606基因缺陷变异株,制备suf C基因缺陷回补株和空质粒回补对照株。(3)生长曲线测定:测定S.Typhi野生株、t4606基因缺陷株、t4606基因缺陷回补株、空质粒回补对照株在普通条件、高渗应激、酸应激和氧应激条件下的生长曲线,比较各菌株的生长差异。(4)t4606基因缺陷株的上皮细胞侵袭实验,方法同上述伤寒沙门菌t4606基因缺陷株的上皮细胞侵袭实验。(5)t4606基因缺陷株在巨噬细胞内生存实验,方法同上述伤寒沙门菌t4606基因缺陷株的胞内生存实验。结果:(1)经PCR及序列分析验证,成功制备了伤寒沙门菌suf C、t4606基因缺陷株及其回补株和空质粒回补对照株。(2)生长曲线表明,suf C缺陷株在普通条件和高渗应激条件下与野生株的生存能力无明显差异,而在氧应激条件下,suf C缺陷株的生长明显迟缓于野生株,回补suf C基因至suf C缺陷株后,回补株的生长恢复至野生株水平。(3)与野生株相比,suf C缺陷株对上皮细胞的侵袭力明显减弱。(4)与野生株相比,suf C缺陷株在巨噬细胞内的生存能力明显减弱;野生株与suf C缺陷株感染巨噬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中均有细胞因子TNF和IL-6的表达,但在suf C缺陷株中TNF和IL-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野生株。(5)在普通生长条件和氧应激条件下,t4606的缺失对伤寒沙门菌的生长无影响,但在高渗应激条件下,t4606缺陷株的生长明显迟缓于野生株,回补t4606基因至t4606缺陷株后,回补株的生长恢复至野生株水平。(6)与野生株相比,t4606缺陷株在巨噬细胞内的生存能力及其对hela细胞的侵袭力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两种细菌基因缺失制备系统,我们成功制备了伤寒沙门菌suf C和t4606基因缺陷株及其回补株和空质粒回补对照株。本研究表明,suf C基因有助于伤寒沙门菌在氧应激环境下的生长,促进伤寒沙门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且明显增强伤寒沙门菌对上皮细胞的侵袭力,提示suf C基因对于伤寒沙门菌在致病过程中的侵袭和胞内生存两个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t4606基因促进伤寒沙门菌在高渗应激环境下的生长,而对伤寒沙门菌的侵袭力及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能力无明显影响,说明t4606基因可能在伤寒沙门菌感染过程中主要发挥抵抗肠道高渗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伤寒沙门菌 sufC t4606 功能 侵袭 胞内生存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78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5
- 第一章 伤寒沙门菌sufC基因功能研究15-38
- 1.1 材料15-17
- 1.2 方法17-26
- 1.3 结果26-37
- 1.4 讨论37-38
- 第二章 伤寒沙门菌t4606 基因功能研究38-56
- 2.1 材料38
- 2.2 实验方法38-45
- 2.3 结果45-54
- 2.4 讨论54-56
- 结论与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0
- 综述:沙门菌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60-70
- 参考文献65-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0-71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71-72
- 致谢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荣标,钱绩虎,刘玲;伤寒沙门菌生化特性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马越,陈鸿波;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感染[J];中国药事;2002年03期
3 王长奇,单鲁琴,陈燕萍,朱金萍,耿娜;伤寒沙门菌L型感染10例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2003年06期
4 金春光,徐景野,章丹阳;伤寒沙门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10期
5 刘丹红;薄志坚;洪梅;万强;王敏;吕作芝;;大连市伤寒沙门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1期
6 陈春霞;赵英伟;崔志刚;刁保卫;阚飙;;中国六省伤寒沙门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及数据库的建立[J];疾病监测;2009年08期
7 邵荣标;;1株类伤寒沙门菌的分离鉴定[J];江苏预防医学;2011年02期
8 沈隽卿;曹钟艺;;在1例患者血液中检出典型伤寒沙门菌的报告[J];职业与健康;2011年10期
9 周翌婧;吴高林;郑东宇;甄世祺;;江苏省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疾病负担[J];江苏预防医学;2012年06期
10 韦亦成;占利;叶菊莲;;多重PCR法鉴定伤寒沙门菌的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曾明;;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基因组及毒力基因[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2 刘婷婷;马丽娜;李凤云;;短链脂肪酸作用下伤寒沙门菌对巨噬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柯碧霞;邓小玲;柯昌文;谭海玲;李柏生;刘美真;陈经雕;;广东省109株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及PFGE分析[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4 王长奇;陈燕萍;叶柳;朱金萍;程利;陈昱利;;L型伤寒沙门菌兔感染实验[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第九次优秀论文评选[C];2006年
5 李国涛;鲁猛厚;;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伤寒沙门菌的防突变浓度测定[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章晓联;;伤寒沙门菌分子致病及感染免疫机制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林一曼;李迎慧;扈庆华;邱亚群;石晓路;;2004-2011年42株伤寒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夏秋风;张海方;生秀梅;黄新祥;;伤寒沙门菌mig-14基因作为调节因子的功能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段友红;李凤云;;氧化应激下伤寒沙门菌对THP-1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杜鸿;邹昕;生秀梅;张海方;黄新祥;;RpoE与伤寒沙门菌高渗应激下的基因表达调节[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acrAB主动外排系统致伤寒沙门菌耐药[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刘树林 整理 衣晓峰 乔蕤琳 包红霞;细菌何时要变异 “遗传开关”说了算[N];健康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力;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全菌蛋白质组学比较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2 胡勇;伤寒沙门菌体内诱导表达基因的筛选鉴定[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3 杜鸿;RpoE在伤寒沙门菌克服环境高渗应激中的基因表达调节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4 韦莉;伤寒沙门菌质粒对DC成熟及其自噬过程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年
5 龚明玉;伤寒沙门菌malS-5'UTR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6 Isaac Dadzie;[D];江苏大学;2013年
7 何培彦;伤寒沙门菌质粒pR_(ST98)和毒力基因spv对巨噬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伤寒沙门菌sufC基因及t460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2 陈建才;伤寒沙门菌SNPs分子分型分析和鼠伤寒沙门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廖莉;伤寒沙门菌质粒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陈春霞;我国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PFGE的分型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汪皓秋;杭州地区伤寒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菌株分子特征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杨燕茹;伤寒沙门菌质粒对巨噬细胞自噬通量的影响和作用时相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肖燕;STY及SPA的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佳木斯大学;2013年
8 夏秋风;伤寒沙门菌mig-14基因功能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9 邹昕;伤寒沙门菌fljA样基因的功能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10 高宇琳;PmrA对伤寒沙门菌高渗应激后期基因表达调节作用[D];江苏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伤寒沙门菌sufC基因及t460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330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