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论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
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RDW)是一项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离散状态的指标,其比值升高能够准确的反映出红细胞大小不一的程度。最初,RDW 在临床上被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贫血的类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RDW 作为一项新的诊断指标,其升高与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晚期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这是由于RDW升高可能反映了机体内潜在的炎症状态。研究 显示,RDW 的升高与卒中的发病率相关,同时卒中人群中RDW升高预示着更高的心血管及全因病死率。在我国尚无RDW水平变化与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本研究通过研究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各项检测指标、不同人群RDW 水平及不同RDW 水平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探讨RDW 与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了解RDW作为一项新的反映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指标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9年1月至2011年l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50例(观察组)。其中男87例,女63例。年龄(67.2±7.9)岁。所有患者均由神经内科医生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和经头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扫描确诊,符合急性脑出血诊断标准。同时随机选取同期我院住院的非脑出血患者160例作为平行对照(对照组),其中男86例,女74例,年龄(64.9 4-6.3)岁。
对照组是随机选取的在我院同期治疗的非脑出血病患者,排除标准与观察组患者排除标准相同。
1.2 分组依据依据RDW的高低将脑出血患者分为4级(QI=0~12.75% ,Q2:12.75% 一13.30% ,Q2=13.30% ~13.90% ,Q4≥13.90%)。
1.3 排除标准既往有瓣膜性心脏病、血液病、贫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肿瘤、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脑动脉瘤、静脉窦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患者。
1.4 研究方法
1.4.1 一般情况采集入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现病史、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高脂血症等)及家族史等信息。
1.4.2 实验室检测指标所有入组患者的实验室资料取入院后最早实验室检测值。检测指标如下:血常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生化指标:肌酐(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主要描述频数分布、构成比及百分比等,不同组别患者之间的连续性变量的对比分析采用“检验,分类变量的对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人口学资料观察组中男性为86人(57.33%),对照组中男性为86人(53.75%);平均年龄分别为(63.08±9.73)岁及(62.45±10.08)岁;观察组中合并有高血压者98人(65.33%),对照组中合并有高血压者56人(35.00%);观察组中合并有糖尿病者37人(24.67%),对照组中合并有糖尿病者29人(18.13%);观察组中合并有高脂血症者31人(20.67%),对照组中合并有高脂血症者24人(15.00%);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基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急性脑出血患者合并高血压病者明显多于非脑出血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测指标对比 与非脑出血患者相比,急性脑出血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白细胞计数、肌酐、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它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RDW 与急性脑出血关系 入选的急性脑出血患者中,随着RDW水平的升高,反复发生脑出血的患者人数及住院病死率也相应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组间的年龄、性别、LDL、TG及Cr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论国内外多项研究报道 RDW 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预后相关联,但对于RDW 与急性脑出血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CHARM 研究(坎地沙坦治疗心衰减少其发病率及病死率的评价研究)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常规血液检测及其和慢性心力衰竭预后间的关系进行了评价,高RDW和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的相关性最高。高RDW是其强烈预测因素之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DW 升高的主要机制可能是骨髓造血功能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发生改变,导致了红细胞大小不一。而另一项 关于RDW 与卒中患者的预后关系的Coho~研究结果也表明,卒中人群的基线RDW水平明显高于非卒中人群。对入组卒中人群进行了l2年的临床随访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或死亡为临床研究终点,发现卒中人群的基础RDW水平是心血管事件及全因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同时在排除了种族及基础病等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发现卒中人群中高RDW 水平的患者比低RDW水平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及全因病死率的危险要高出2倍,这是第一次报道了RDW对卒中人群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DW作为一种临床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可能是一种关于心血管及卒中患者预后生存的有效预测指标。但是RDW 影响卒中患者预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其可能的机制是:(1)RDW水平的升高,预示着卒中患者发病时伴随着更为严重的前炎症状态,同时患者体内的一些促进血栓形成的细胞因子也明显增多;(2)卒中患者随着RDW水平的升高,其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风险也明显增高,而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直接影响了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3)更高的RDW水平预示着组织的损伤,也意味着红细胞的破坏增加。台湾的一项研究 也显示RDW水平更高的人群较低RDW水平人群的全因病死率要高出1.46倍,但是两类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血管事件导致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笔耕文化推荐期刊,在排除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后发现RDW 的水平与心血管因素导致的死亡率见相关度较差,而在那些高RDW水平人群中,其非心血管事件导致的病死率要高于那些低RDW水平的人群(P<0.01)。这项研究也发现,在研究期间去世的人群中,高RDW 水平人群的中位数生存年限要低于低RDW人群(8年/35 11年,P<0.05),说明RDW水平对患者的生存年限存在影响。研究也证实,贫血是心力衰竭、冠心病及卒中等患者不良预后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子,但也有研究指出RDW 的预测作用独立于血红蛋白水平,因此,RDW 增高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及不良预后的机制可能与贫血无关。本研究所入选患者基线水平时已排除了贫血,而红细胞、血红蛋白多在正常范围之内。通过回顾性研究我们发现,观察组RDW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用RDW水平不同分组发现,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住院病死率随RDW水平的增加而升高,而年龄、性别及生化指标未见明显不同。这些研究结果表明,RDW作为血常规中常用的一个检测项目,或可作为判断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一项预测因子。但本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论证强度较低,只统计了患者的全因病死率,且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问短,可能存在一定偏倚,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其结果。
本文是由整理发布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本文编号:4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