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食源性致病菌诱导细胞凋亡机理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08-05 12:03

  本文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诱导细胞凋亡机理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食源性致病菌 细胞凋亡 毒力因子


【摘要】:细胞凋亡是机体为清理衰老、受损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确保机体健康而采取的一种有序性"自杀方式"。食源性致病菌进入机体后可通过诱导宿主细胞凋亡以逃离宿主的免疫清除,保证自身生存进而得以在机体内扩散的生存策略。近年来研究表明,食源性致病菌的毒力因子在致病菌诱导宿主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致病菌通过产生相应的毒力因子与凋亡调控因子相结合,引起细胞凋亡的级联反应。本文主要从致病菌毒力因子对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和调控方面来阐述食源性致病菌诱导细胞凋亡的机理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 细胞凋亡 毒力因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371776)
【分类号】:R378;TS201.3
【正文快照】: 流行病学监测显示,近十年来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疾病爆发率在不断上升,食源性致病菌已经被公认为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其中李斯特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等是最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1]。这些致病菌主要通过污染食物进入人体,轻者会造成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玉山;陈俭;;线粒体与细胞凋亡调控[J];生命科学;2008年04期

2 胡庆亮;李凌娟;王潇;;病原菌毒力因子诱导宿主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3年06期

3 赵怀龙;付留杰;唐功臣;;我国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J];医学动物防制;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忠;赵晋;马建秀;;棉酚的药理作用研究[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年01期

2 宋辉;陈宁;徐昶儒;;抗肿瘤线粒体靶向药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3年02期

3 肖爱娇;陈日新;康明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大脑皮质细胞色素C与Bax蛋白的表达[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2期

4 王玉鑫;刘万林;;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年S8期

5 张玉林;曹锦轩;黄鸿兵;廖国周;潘道东;;宰后细胞死亡方式和Caspases活化对肉品品质的潜在影响综述[J];核农学报;2013年09期

6 张海宇;马全瑞;张莲香;张焱;王登科;孙征;吴玉强;秦毅;;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凋亡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9年05期

7 贾红玲;赖新强;杨晓新;李丽萍;徐振;何桂卫;;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诱导K562和HeLa细胞凋亡程度存在明显差异[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8 刘丹;何明;易波;阙爱玲;徐江晶;张吉翔;;细胞色素C在Pim-3抗心肌急性损伤中的作用[J];天津医药;2009年11期

9 蒋时红;蔡小平;刘燕;;胃康舒宁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与Caspase-9、3及Bid的关系[J];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08期

10 赵静;孙海娟;冯叙桥;;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其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晓凤;亚油酸在分化状态不同的两株结肠癌细胞中的生物活性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漆正堂;骨骼肌线粒体对不同训练方式的适应及其基因应答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丽;胡桃醌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4 刘丹;Pim-3对抗心肌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5 卢薇娜;辛伐他汀和血脂康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曲相如;拟人参皂苷Rh2诱导人胃癌细胞SGC凋亡作用及其研究机制[D];吉林大学;2012年

7 王琪琳;抑制Hsp90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王海燕;9-甲氧基喜树碱(MCPT)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郑立卿;DTPP-光动力法制备小鼠肺癌疫苗及其成分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10 叶秀娣;丹酚酸A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顺太;高血糖对脑出血大鼠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0年

2 曹军;胡桃醌体外抗胰腺癌细胞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肖维;mPEG-CS纳米粒介导的livin和survivin双基因干扰对大肠癌细胞杀伤效率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李颖;铜绿假单胞菌上清液诱导J774细胞凋亡过程中凋亡诱导因子的表达[D];辽宁医学院;2011年

5 谢文学;他克林的肝损伤机制及人参皂苷对不同肝细胞活力影响[D];延边大学;2011年

6 张海宇;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凋亡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D];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

7 舒慕娅;抗菌肽Selysin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毒性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蔡玉亮;慢性高原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及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表达研究[D];青海大学;2011年

9 李霞;SPV干预下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黏膜病理形态学观察[D];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

10 王如景;三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升清;;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2 刘秀峰;江建真;林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研究进展[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3 梁景涛;谢翊;陈淑玲;林秋芬;卢振林;;佛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监测[J];中国热带医学;2010年06期

4 林海江;姜庆五;王伟炳;;霍乱的流行现状和防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7期

5 陈瑞英;鲁建章;苏意诚;刘承初;;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检测与预防控制[J];食品科学;2007年01期

6 王延勇;;食源性疾病的现状与控制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7 刘小红;沈阳;;艰难梭菌毒素A对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01期

8 金萍;叶艳华;王炜;;南京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年10期

9 杨保伟;张秀丽;曲东;席美丽;崔生辉;申进玲;赵彪;寄宝义;孟江洪;;2007-2008陕西部分零售畜禽肉沙门氏菌血清型和基因型[J];微生物学报;2010年05期

10 许文香;陈翠萍;曾明;;肠出血大肠埃希菌O157∶H7与食品安全[J];卫生研究;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兵;刘永松;赵明;;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2 周红雨;黄家兵;汪艳平;司徒谊萍;孙凤英;;宜昌市2002年~2005年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年08期

3 邵劲松;高芹;洪青;;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年06期

4 高雯洁,曹家穗,沈志英,王恒辉,燕勇;嘉兴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08期

5 侯永新;;乳及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危害及对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02期

6 刘心妍;;噬菌体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和潜在风险[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6期

7 谭海芳;丁丽娜;陈华;;4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8 徐晓可;吴清平;张菊梅;周艳红;;PCR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7年05期

9 孙力军;王雅玲;陈宏;;芽孢杆菌抗菌肽应用于海产品食源性病原菌控制研究展望[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年10期

10 董安珍;;PCR检测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J];大众标准化;2010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翁思聪;朱军莉;励建荣;;水产品中四种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陈珊珊;程书梅;齐哲;李英军;亢春雨;樊喜福;苏旭东;张伟;;PCR检测乳及乳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A];2007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国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钟瑞敏;肖仔君;刘健南;罗亦姬;;二种可食用精油的抗菌活性初步研究[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路春霞;刘源;孙晓红;潘迎捷;赵勇;;基于培养液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指纹区分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李兴峰;江波;潘蓓蕾;贾英民;;乳酸菌来源的苯乳酸及其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活性[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徐君怡;曹际娟;郑秋月;赵昕;闫平平;;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食品中致泻性大肠杆菌[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宋秀环;冯双;曾成鸣;;酚类化合物对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化的抑制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金明;;我国食品检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食品测试技术有新突破[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2 曹晓博;以老带新培养食品科研新生力量[N];中国食品报;2009年

3 朱玉;我国食品卫生检验能力显著提高[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4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陈锦屏;烟民常喝红酒能保肺[N];健康时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段佳;“制服”让牛初乳变质的微生物[N];大众科技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秦洋 实习生 徐媛;食品安全 农田到餐桌全程监测[N];山西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吴红月;谁来筑起食品安全最后的堡垒?[N];科技日报;2011年

8 记者 杨友艺;卫生部督察组来芜检查[N];芜湖日报;2010年

9 刘丽红;纳米微粒可对抗李斯特杆菌[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丹丹;菹草类胡萝卜素的结构鉴定、分类及生物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2 陈琳;Caspase-3在鸡肉成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calpain的交互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金莹;浓缩苹果汁中棒曲霉毒素的降解及苹果多酚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黄进;大豆活性成分的结构与功能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5 王耀;肉制品和乳制品中致病菌检测技术体系建立及李氏菌分型鉴定与溯源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6 段诺;食源性致病菌适配体的筛选及分析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7 刘良忠;天然红心蛋中红色类胡萝卜素的结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8 肖军霞;大豆皂甙的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9 叶若松;ε-聚赖氨酸抑制致病菌分子机理及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10 林慧敏;带鱼下脚料酶解小肽亚铁螯合物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海沧;食品中五种主要的致病性弧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2 张雅琪;基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的食源性致病菌的鉴别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陈艳;纳米材料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和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程晓艳;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张旭明;生物条形码信号放大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DNA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6 王如景;三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田聪;两种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诱导与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孙鸿燕;四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吉林大学;2011年

9 牛凯莉;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飞;包装饮用泉水食源性致病菌分布规律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24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624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e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