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非接触式共培养下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影响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15:12

  本文关键词:非接触式共培养下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影响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接触式共培养 同源间充质干细胞 退变髓核细胞 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同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退变髓核细胞(NPCs),两种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髓核细胞在Tanswell 6孔板中进行非接触式共培养,与ADSCs共培养的NPCs为A组,与BMSCs共培养的NPCs为B组,以单独培养的NPCs为对照组。共培养7d后,提取3组髓核细胞总RNA,进行反转录后,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其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非接触式共培养7d后,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对照组分别是1.03±0.28、1.21±0.40和0.94±0.34,A组分别是3.49±0.55、3.88±2.11和2.41±0.91,B组分别是7.60±1.89、6.26±2.96和4.55±1.88。与对照组相比,A、B组髓核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显著增加(P0.05);A、B两组间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均有一定的激活效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的激活效应更强,可能更加适合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临床医学院骨科;
【关键词】非接触式共培养 同源间充质干细胞 退变髓核细胞 比较研究
【基金】:基金支持项目国家科学自然基金(编号:81250019)
【分类号】:R329
【正文快照】: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传统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疼痛症状而非退变的椎间盘。随着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的发展,以细胞为基础的生物学治疗修复退变的椎间盘逐渐成为脊柱外科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1、2]。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蕊;陈伯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在延缓和逆转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09年01期

2 赵庆华;田纪伟;;椎间盘再生基于细胞的治疗策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流;;联合细胞培养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马凯歌;邵增务;;椎间盘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研究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2011年04期

3 曹鹏飞;吴小涛;王运涛;;抗细胞老化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病变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4期

4 冯旭;禹宝庆;刘莉;李承;陈安民;;胶原酶优化消化法对退变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分离培养的作用[J];颈腰痛杂志;2013年05期

5 王德芳;乔广艳;刘莉;;软骨细胞与复合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11期

6 康健;侯洋;周许辉;杨立利;陈华江;唐先业;袁文;;全骨髓贴壁法获取组织工程髓核种子细胞的相关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4年01期

7 苏志德;周海燕;赵雪;刘加法;裴美艳;;人退变椎间盘软骨终板干细胞多向分化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年04期

8 方忠;李锋;游洪波;李光辉;熊伟;;共同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对髓核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28期

9 陈元贵;侯铁胜;;椎间盘退变的基因治疗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42期

10 徐远;俞兴;徐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的体外共培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q,

本文编号:651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651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d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