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功能与疾病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功能与疾病研究进展
【摘要】:嗜酸性粒细胞可以调节局部免疫和炎症应答,它们在血液和组织中的聚集与许多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相关。本文对嗜酸性粒细胞的发生与调节、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炎症的机制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 功能 炎症机制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836、81261160324) 国家“973”计划(2010CB530004)
【分类号】:R392
【正文快照】: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人体固有的免疫细胞,具有多种功能,见于多种疾病,如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感染性疾病(细菌、真菌、病毒)、结缔组织病、肉芽肿和肿瘤等。还有一些疾病,也伴有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发病机制不明,如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嗜酸性粒细胞相关性疾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媛;高永雄;;气道上皮细胞P2Y嘌呤受体:从离子转运到免疫功能(英文)[J];生理学报;2014年01期
2 苏华平;徐会荣;;黄葵胶囊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干预研究及机制探讨[J];职业与健康;2013年2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付维;变应性鼻炎的血清蛋白质组学中细胞骨架重塑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向忠,方芳,陈则;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不同区域的作用[J];生命科学研究;2005年S1期
2 郭振昌;陈海军;;西宁地区正常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3 谢谦;张帆;胡小平;;脂联素-一种负性脂肪因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年08期
4 郑俊敏;;染色体的保护者——端粒与端粒酶[J];海峡科学;2010年03期
5 尹保国,张荣汉,唐甫斌,胡芳丽,张洁;环甲肌形态与功能的实验研究(摘要)[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1996年01期
6 于芳;运铁蛋白受体调节因素的研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0年03期
7 皮光环;CD30/CD30L的功能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1年02期
8 吴祖芳,翁佩芳,陈坚;辅酶Q_(10)的功能研究进展[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年02期
9 洪燕;脑内金属硫蛋白表达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2年01期
10 谭丽娜;黄进华;;结合珠蛋白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建美;王宇;王燕;王培育;刘艳艳;杨永清;;Cyclophilin A的功能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学术研讨会参考文献汇编[C];2006年
2 杜肖娜;张海林;;Kir功能的调节和Kir通道与PIP2(channel-PIP2)结合力有关[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嘉 何新乡;硒的神奇功能[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铮;白念珠菌基因芯片的制备和应用及两个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2 吴军;钙离子载体在树突状细胞诱导分化中的作用及其信号机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3 张圆;小鼠免疫抑制性受体LAIR-1分子的分布及功能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4 庄严;中国人群HIV-1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免疫优势表位的筛选鉴定[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5 谢立新;SNAP29在人类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表达、亚细胞定位与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何智;小鼠PGRP-L分子的克隆、表达、体内分布及其功能的初步探索[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7 黄荣国;脉动低切应力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金鹏锋;RA联合IL-5和/或IL-6对DC表型及功能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高强;双峰驼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形态学特征及其抗寄生虫感染能力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3 唐萍;用噬菌体展示方法研究抗原结合对抗体效应子构象与功能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4 陈飞;动物oddi括约肌电测量的新方法[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5 周霞;噬菌体展示技术对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系列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6 王志东;FK506对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分泌NO及IL-1β、IL-2、IL-8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661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66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