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移植治疗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AD)样小鼠模型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脂肪移植治疗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AD)样小鼠模型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脂肪移植 特应性皮炎(AD) Th1/Th2 Treg/Th17
【摘要】:目的:探究脂肪移植能否改善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AD)样小鼠模型的症状及其可能机制,为寻找治疗AD的新方法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7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模型组)50只、正常对照组10只和脂肪供体组10只。DNCB外涂小鼠皮肤制备AD模型,正常对照组外涂等量丙酮,造模结束后将随机抽取的实验组小鼠10只及正常对照组小鼠处死,通过组织病理表现、血清及皮损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明确小鼠AD样模型构建成功[1]。实验组剩余40只小鼠随机分为脂肪移植治疗组、假手术治疗组、药物治疗阳性对照组、模型自然修复组,每组各10只。2周后处死小鼠,取血及背部皮损处全层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的皮肤组织病理改变;ELISA检测血清中Ig E及IL-4水平;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皮损中L-10、IL-17、IFN-γ表达水平[2]。结果:模型组小鼠的背部皮肤均出现红斑、增厚、渗出、糜烂及明显结痂现象,呈典型AD临床表现,外涂丙酮的正常对照组小鼠皮肤与实验前无明显改变,根据组织病理表现、细胞因子变化表明成功构建出AD样模型。脂肪移植术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脂肪移植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均可以观察到相比模型表皮厚度恢复正常,角质层明显变薄,假手术治疗组及自然修复组未见明显改变;与模型组比较,脂肪移植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血清中Ig E、IL-4水平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22、10.403、5.783、6.358,p均0.05);假手术组及自然修复组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8、1.839、0.822、1.540,p均0.05)。脂肪移植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皮肤组织中IL-10表达水平明显较低,IFN-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9、7.328、-5.071、2.585、3.713、-3.051,p均0.05),而假手术组及自然修复组较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7、2.017、1.248、0.982、-0.894、-0.494,p均0.05)。结论:1.DNCB致敏BALB/c小鼠模型可构建出类似人类特应性皮炎;2.脂肪移植可显著降低小鼠AD样模型血清中Ig E、IL-4,减少皮损中IL-10、IL-17表达,促进IFN-γ的产生,减轻皮损炎症,促进小鼠模型皮损的恢复;3.脂肪移植可能是通过调控Th1/Th2、Treg/Th17细胞失衡发挥治疗AD的作用。
【关键词】:脂肪移植 特应性皮炎(AD) Th1/Th2 Treg/Th17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58.2;R-33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第一章 前言10-13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13-24
- 2.1 材料13-15
- 2.1.1 主要试剂及药品13
- 2.1.2 主要试剂及药品13
- 2.1.3 主要实验仪器及器械13-15
- 2.2 实验方法15-23
- 2.2.1 建立AD样小鼠模型15
- 2.2.2 分组及处理15-16
- 2.2.3 小鼠血标本收集16
- 2.2.4 皮肤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16-18
- 2.2.5 血清Ig E、IL-4 水平测定方法18-19
- 2.2.6 皮肤组织IL-10、IL-17、IFN-γ表达测方法19-23
- 2.3 统计学分析23-24
- 第三章 结果24-37
- 3.1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4-27
- 3.1.1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皮损比较24
- 3.1.2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HE染色组织病理改变比较24-25
- 3.1.3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gE、IL-4 比较25-26
- 3.1.4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皮肤组织中IL-10、IL-17、IFN-γ表达比较26-27
- 3.2 脂肪移植治疗组、假手术治疗组、药物治疗阳性对照组、自然修复组与模型组比较27-37
- 3.2.1 脂肪移植治疗组、假手术治疗组、药物治疗阳性对照组、自然修复组与模型组皮损比较27-30
- 3.2.2 脂肪移植治疗组、假手术治疗组、药物治疗阳性对照组、自然修复组与模型组HE染色组织病理改变比较30-32
- 3.2.3 脂肪移植治疗组、假手术治疗组、药物治疗阳性对照组、自然修复组与模型组血清IgE、IL-4 比较32-34
- 3.2.4 脂肪移植治疗组、假手术治疗组、药物治疗阳性对照组、自然修复组与模型组皮肤组织中IL-10、IL-17、IFN-γ表达比较34-37
- 第四章 讨论37-42
- 第五章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9
- 综述49-60
- 参考文献56-60
- 英文缩写词表60-61
- 致谢61-63
-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戌春;黄月珍;雷淑贤;俞婉芳;;二硝基氯苯(DNCB)免疫疗法的临床研究[J];新疆医学院学报;1982年Z1期
2 ;Patho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a reacUon in mous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ssociated with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4年15期
3 吕燮余;;二硝基氯苯(DNCB)治疗黑素瘤获效[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1975年02期
4 强能贤;;未治麻风对二硝基氯苯(DNCB)应答性的变化:无反应性的有益作用的证据[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1年03期
5 黄凤心;周莉;梅蔚德;;356例患者DNCB皮肤试验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6 林志新;;自家抗体及致敏途径对DNCB治疗圆形脱发的影响[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3年01期
7 朱光斗;;DNCB对全身性和局限性硬皮病的外用疗效[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0年03期
8 高会真;李继孝;尹惠珠;居同妹;;DNCB皮肤致敏试验与头颈部恶性肿瘤预后的关系[J];上海医学;1986年09期
9 杨志山,李厚文,马富锦,胡永校,赵惠儒,曲家祺,陈东义;DNCB皮试对肺癌免疫状态的予测[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1年04期
10 ;一种简便的细胞免疫测定方法——DNCB试验[J];海南卫生;197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保华;陈德宇;肖顺汉;;消风胶囊对小鼠DTH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英文)[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伍博;脂肪移植治疗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AD)样小鼠模型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韩艳;电场强化厌氧还原2,4-二硝基氯苯(DNCB)的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3 周宗远;2,4-二硝基氯苯(DNCB)催化铁内电解还原/生物强化集成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95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69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