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细菌黑色素的合成途径及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08-18 20:26

  本文关键词:细菌黑色素的合成途径及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黑色素 细菌酪氨酸酶 HGA途径 生理功能


【摘要】:黑色素的合成是生物界从细菌到人类都普遍存在的现象。黑色素在生物体中具有抗紫外辐射、清除自由基等功能,对于生物的生长发育虽非必需,却能极大提高生物体的生存竞争能力。此外,黑色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类如酪氨酸酶能代谢不少酚类物质,在化工等领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重点从细菌黑色素的种类、生物合成途径、黑色素的生物学功能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黑色素 细菌酪氨酸酶 HGA途径 生理功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31070077)
【分类号】:R371
【正文快照】: 黑色素(Melanin)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天然色素家族[1],根据其来源可分为植物源黑色素、动物源黑色素以及微生物源黑色素。虽然对于黑色素的研究已经开展了一个多世纪,但由于其结 构上为非均质的多聚物,它们的组成可因组成单元与聚合过程的不同而出现极大差异,因此这类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汪建明;赵博;乔长晟;;响应面法对出芽短梗霉黑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2 汤敬谦;李挺;杨维东;刘洁生;李宏业;;利玛原甲藻中聚酮合酶基因克隆与分析[J];生态学报;2009年05期

3 熊青;谢晶;高志立;施建兵;张利平;钱楙芳;;不同生物保鲜剂对冷藏南美白对虾的保鲜效果[J];食品工业科技;2014年01期

4 邹宇;马X;胡文忠;姜爱丽;刘程惠;顾振新;;黑木耳酪氨酸酶的分离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年23期

5 郭婷;梁伶;;双相性真菌色素与毒力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年10期

6 张洪梅;耿杰;周泉城;;文冠果壳黄酮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3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邹宇;发酵法制备黑木耳色素及其功能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丽萍;希金斯刺盘孢致病缺陷型突变体的筛选及其T-DNA插入基因的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班宜辉;铅锌矿区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提高植物耐Pb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4 覃春霞;两种新型报告基因:雌激素受体配体结合域和酪氨酸酶的分子显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璇;利玛原甲藻产毒特征与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李挺;几种典型赤潮藻中PKS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表达情况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钟娜;不同氮源和磷源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生长和产毒影响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魏力;一株海洋细菌的初步鉴定和相关功能基因(簇)的克隆[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5 汤敬谦;利玛原甲藻中聚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6 郭婷;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细胞黑素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的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7 刘琨;茶叶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及红外对其活力与构象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3年

8 李军委;米曲霉转化蔗糖及糖蜜生产曲酸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9 冉欣欣;双孢蘑菇PPO基因家族的鉴定和部分基因功能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10 孔璐璐;嗜热菌蛋白酶降解家蚕血清蛋白的机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益陶;;猕猴神经节细胞内脂褐素与黑色素的研究[J];解剖学报;1965年04期

2 柯冠群;淳泽;万波;;链霉菌产胞外黑色素结构的初步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年05期

3 彭方,,王伟,彭珍荣;高产黑色素微生物资源的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6年04期

4 王戈林,宁华,沈萍,彭珍荣;酪氨酸酶基因工程菌产黑色素的发酵条件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年04期

5 熊雄;单连海;;天然植物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剂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3期

6 蔡信之,周秋华,刘兴宽;苏云金杆菌酪氨酸酶基因转化子黑色素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03期

7 徐亚玲;李文楚;;昆虫酚氧化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8 胡思勤;;两个有趣的鱼类生理实验[J];生物学通报;1987年12期

9 ;有色人种的皮肤具有抗菌性[J];兰州科技情报;2002年01期

10 顾敏舟;汤建才;黄敏;;一株高产黑色素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霞;陈向东;彭珍荣;沈萍;;三种细菌来源黑色素性质及光保护作用的研究比较[A];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耿晶;贺明慧;王菲;陈向东;;黑色素对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紫外诱导性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建波;唐文竹;宋欣;曲音波;;粗糙脉孢菌所产黑色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A];山东微生物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4 彭珍荣;;微生物产L-多巴黑色素的研究[A];廿一世纪微生物学发展前沿与应用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杨亚军;蒋跃民;;西北地区六个民族群体皮肤反射系数的比较分析[A];2012年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会议文集[C];2012年

6 阮丽芳;沈萍;;Mel基因在苏云金杆菌中的克隆、表达及高温诱导产黑色素的研究[A];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叶明;;Lachmum sp.YM-223胞外黑色素总酚浓度及其抗氧化活性[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伟;潘志针;胡泳华;刘凤娇;杨美花;陈清西;;烷基3,4-二羟基苯酚烷酸酯对酪氨酸酶的效应[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师科荣;王爱国;李宁;;哺乳动物毛色基因研究进展[A];第六届动物遗传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师科荣;王爱国;李宁;;哺乳动物毛色基因研究进展[A];第六届动物遗传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琼;手掌为什么晒不黑[N];山西科技报;2000年

2 天色;人类肤色为什么有深浅[N];中国商报;2002年

3 本版撰文/张田勘;人类肤色越变越白[N];北京科技报;2004年

4 编译 王金元;欧洲人皮肤白色源于基因变异[N];北京科技报;2007年

5 国斌;日本专家发现决定毛发颜色的色素干细胞[N];北京科技报;2002年

6 曹丽敏;白发和智慧没有任何关系[N];大众科技报;2009年

7 记者 齐芳;鸟类起源于恐龙有了新证据 恐龙时代可能色彩斑斓[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甘勃;中华龙鸟有条橙白相间的尾巴[N];大众科技报;2010年

9 记者 许琦敏;红黄灰褐,恐龙外表也斑斓[N];文汇报;2010年

10 记者 陈磊;外科学家首次证明古鸟类和带毛恐龙可能“色彩斑斓”[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薇;丝羽乌骨鸡BAC文库的构建和黑色素相关基因TYRP1和ID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刘楠;苏云金芽孢杆菌酪氨酸酶纯化、性质研究及其mel基因的克隆和表达[D];武汉大学;2004年

3 刘国生;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微量热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张晓玲;东南景天古银矿生态型超积累镉的生理机制与调控[D];浙江大学;2008年

5 阿萨斯;嗜麦芽假单胞菌启动子的克隆,应用及其微量量热化学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6 朱冬青;A因子依赖蛋白AdpA对链霉菌形态分化和次生代谢的调节[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林正红;BAMBI蛋白在TGF-β和Wnt信号通路中的作用[D];清华大学;2008年

8 王勇;M-CSFr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9 赵明沂;黄粉虫黑化相关蛋白MAP-5的纯化、cDNA克隆和生物学功能鉴定[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10 湛方栋;嗜鱼外瓶霉(Exophiala pisciphila ACCC32496)镉耐性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赓艺;粒毛盘菌YM404黑色素的纯化、结构及抗紫外辐射活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2 谭炜;粒毛盘菌属物种多样性及其色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3 朱立;一株暗盘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及其黑色素性质与结构[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柯冠群;高产黑色素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与黑色素结构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5年

5 胡永刚;黑色素和尿酸盐在家蚕体壁中对紫外线-A的防御作用[D];西南大学;2012年

6 李晗;茁芽短梗霉的复合诱变和发酵条件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玉洁;mel基因在酿酒酵母菌中的克隆、表达及安琪干酵母的检测[D];武汉大学;2003年

8 顾敏舟;一株高产黑色素菌的筛选培养及黑色素的初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丽娟;苯甲酸衍生物对酪氨酸酶的效应及其抑菌作用[D];厦门大学;2006年

10 袁成福;稳定表达人MCHR2基因CHO细胞系的建立及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96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696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2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