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代测序的刚地弓形虫Chinese 1基因型不同毒力虫株的变异检测
本文关键词:基于二代测序的刚地弓形虫Chinese 1基因型不同毒力虫株的变异检测
更多相关文章: 刚地弓形虫 二代测序 变异检测 毒力效应分子
【摘要】:背景: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影响包括人类在内的温血动物,并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弓形虫垂直传播可导致流产,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并可导致畜牧业生产的巨大损失。中国流行弓形虫的种群结构与北美和欧洲明显不同,Chinese 1(Toxo DB#9)是国内的优势基因型。而Chinese 1基因型的Wh3和Wh6在小鼠中呈现不同的毒力。然而,少有关于二者在基因组水平的差异的报道。不同基因型虫株的致病机制和效应分子功能存在明显差异,称为基因型/虫株相关的致病机制(genotype/strain-associated pathogenesis)。深入研究同一基因型明显表型差异虫株的基因组差异,对探寻我国优势基因型虫株的致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探究我国优势Chinese 1基因型虫株Wh3和Wh6虫株在基因组水平的差异,寻找可能导致表型差异的关键性效应分子。方法:取Wh3和Wh6虫株急性感染小鼠腹水,经分离纯化提取基因组DNA,构建基因组测序文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检测Wh3和Wh6虫株与I型虫株GT1的差异,并特异性地检索位于相关的毒力效应分子的变异,利用q RT-PCR对相关的效应分子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我们成功地对Wh3和Wh6进行基因组的测序,平均测序深度分别为63.91×和63.61×,两分离虫株与I型GT1株进行比较,分别存在505,645个和505,856个SNP,30,658个和30,004个In Del,4,661个和2,320个SV以及1,942个和3,080个CNV。对弓形虫的部分效应分子进行了变异检索,发现致密颗粒蛋白3(GRA3)和棒状体颈部蛋白3(RON3)分别携带有35个SNP、2个In Del和89个SNP、6个In Del。GRA3和RON3均发现在弱毒的Wh6中存在显著的较高水平的表达。另外,Chinese 1基因型虫株与I、II、III型虫株相比兼具有GRA15II和ROP16I/III的多态性。结论:Chinese 1基因型虫株Wh3和Wh6虫株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GRA3和RON3可能为导致表型差异的效应分子,同时Chinese 1虫株兼具有GRA15II和ROP16I/III。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 二代测序 变异检测 毒力效应分子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82.5
【目录】: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5-7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1
- 1. 前言11-15
- 2. 材料与方法15-23
- 3. 结果23-40
- 4. 讨论40-43
- 5. 结论43-44
- 6. 参考文献44-50
- 附录50-60
- 附录一 个人简历50-51
- 附录二 致谢51-52
- 附录三 综述52-60
- 参考文献57-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Gross U ,李德发;欧洲的刚地弓形虫研究[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7年04期
2 张恩英;刚地弓形虫感染单核细胞后膜势能的变化[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2年04期
3 王晓黎,王冬冬,安春丽;刚地弓形虫与性别:是必要的还是随意选择[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4年03期
4 张洁;用小分子方法研究刚地弓形虫的入侵机制[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5年05期
5 李润花;郝海霞;王海龙;孟晓丽;申金雁;殷国荣;;刚地弓形虫肌动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3年05期
6 McLeod R ,程训佳;刚地弓形虫——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2年01期
7 徐大为;刚地弓形虫的嘧啶补救途径[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3年05期
8 毛佐华;刚地弓形虫肌动蛋白解聚因子的克隆及特性[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8年03期
9 王兆军;γ-射线对孢子化与未孢子化的刚地弓形虫的影响[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9年01期
10 申川军;阿联酋主要地区儿童刚地弓形虫病流行情况的血清学调查[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瑞;侯玉英;赵晋英;刘智深;饶华祥;张淑萍;徐秀文;祝寿芬;郭剑津;;刚地弓形虫感染对雄性小鼠性激素分泌和睾丸激素受体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机会性感染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侯玉英;杨瑞;赵晋英;刘智深;张淑萍;徐秀文;饶华祥;郭剑津;祝寿芬;;刚地弓形虫感染对小鼠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机会性感染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刘丽丽;;概述弓形虫病及其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4 张理航;邵国青;刘茂军;吕芳;李贺侠;吴叙苏;冯志新;;刚地弓形虫NT株P3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吴q;陈晓光;彭鸿娟;李华;;刚地弓形虫SAG1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初步表达[A];中国动物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张理航;刘茂军;吕芳;李贺侠;吴叙苏;冯志新;邵国青;;刚地弓形虫NT株P3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三届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葛以跃;NK细胞的TLR/MyD88信号通路在刚地弓形虫感染早期IFN-γ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2 付永锋;抗刚地弓形虫特异性人源抗体Fab片段的制备和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丹华;刚地弓形虫Prx体外抗氧化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2 程维晟;基于二代测序的刚地弓形虫Chinese 1基因型不同毒力虫株的变异检测[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3 孙敏;刚地弓形虫14-3-3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D];山东大学;2013年
4 王芬;刚地弓形虫磷酸甘油酸变位酶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岳红霞;长春地区孕妇弓形虫感染虫株的基因分型[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孔t,
本文编号:731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731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