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氧化还原状态对HepG2细胞中脱碘酶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发布时间:2017-08-24 20:42

  本文关键词:氧化还原状态对HepG2细胞中脱碘酶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甲状腺激素 一型脱碘酶 氧化应激 硫辛酸


【摘要】:目的: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能够调节机体物质、能量代谢和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脱碘酶在几乎所有外周组织的甲状腺激素代谢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伴随多种急慢性疾病发生的非甲状腺激素综合征(nonthyroid illness syndrome,NTIS)临床表现为三碘甲状腺氨酸(3,5,3’-triiodothyronine,T3)水平降低,四碘甲状腺原氨酸(3,5,3’,5’-tetraiodothyronine,T4)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含量无显著改变,提示其T4脱碘生成T3过程受阻。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H_2O_2和硫辛酸(lipoic acid,LA)处理对HepG2细胞中一型脱碘酶(type 1 deiodinase,D1)的影响,并探讨甲状腺激素转化对细胞糖代谢的作用。方法:采用H_2O_2(100μM、200μM、300μM,2 h)诱导HepG2细胞建立氧化应激实验模型,随后将其分为:H_2O_2组,H_2O_2+T3组,H_2O_2+T4组,LA组和H_2O_2+T4+LA组。DCFH-DA法测定胞内ROS水平,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采用试剂盒测定相关氧化还原状态指标、细胞糖吸收水平和T3含量,qRT-PCR法测定目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放射性免疫法测定D1活性、rT3水平。结果:(1)各剂量T3显著改善了H_2O_2预处理HepG2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提高细胞存活率,包括显著降低了胞内ROS和MDA水平,升高T-AOC、GSH-Px活力和GSH/GSSG比值,上调Nrf2、NQO1、HO-1和抗凋亡基因Bcl-2 mRNA表达,下调促凋亡基因Bax和Caspase3 mRNA表达;然而,相对更高剂量的T4仅对胞内ROS、MDA水平、Bax和Caspase3 mRNA表达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并未显著改善其他指标。(2)H_2O_2(200μM、300μM)显著降低了细胞D1 mRNA表达及活性,并抑制了T3和T4对D1的诱导,减少T4转化生成T3,但rT3反而表现出升高的趋势;此外,H_2O_2诱导氧化应激显著上调细胞炎症关键基因NF-κB、AP-1、p38 MAPK mRNA表达,下调TRβ1、TRα1、SRC-1 mRNA表达。(3)LA干预显著恢复了氧化应激引起的D1 mRNA水平及活性降低,提高了T3含量,降低rT3水平,并下调炎症通路基因、上调甲状腺激素相关受体及SRC-1 mRNA表达。(4)在LA干预条件下,T4上调了HepG2细胞糖代谢相关基因HK、GS mRNA表达,下调GLUT2 mRNA水平,同时上调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INSR、PI3K、GLUT4 mRNA表达,提高细胞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吸收作用。结论:T3而非T4可以显著恢复氧化损伤HepG2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提高细胞存活率,氧化应激降低了D1基因表达及活性,抑制T4向T3转化可能是其原因;氧化应激对D1的影响可能通过调节炎症通路、甲状腺激素受体及SRC-1的转录水平实现;LA干预能够有效调节细胞D1功能和TH代谢转化,从而改善细胞糖代谢。
【关键词】:甲状腺激素 一型脱碘酶 氧化应激 硫辛酸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3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论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7-8
  • 1 绪论8-17
  • 1.1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8-10
  • 1.1.1 甲状腺激素调节代谢的基本途径8-9
  • 1.1.2 甲状腺激素对肝脏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9-10
  • 1.1.3 甲状腺激素对肝脏氧化还原状态的调节作用10
  • 1.2 脱碘酶调节甲状腺激素转化的研究进展10-14
  • 1.2.1 脱碘酶的种类及作用10-11
  • 1.2.2 D1介导的甲状腺激素转化与代谢疾病的关联11-12
  • 1.2.3 D1的转录与活性调节机制12-14
  • 1.3 硫辛酸的生物功能研究进展14-15
  • 1.3.1 硫辛酸简介14
  • 1.3.2 硫辛酸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14-15
  • 1.4 待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内容15
  • 1.5 立题意义和目的15-17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17-22
  • 2.1 材料与仪器17
  • 2.1.1 细胞株和试剂17
  • 2.1.2 设备与耗材17
  • 2.2 实验分组与给药方案17-18
  • 2.2.1 HepG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17
  • 2.2.2 脱碘酶活性和T3/rT3测定17-18
  • 2.2.3 甲状腺激素转化与细胞糖代谢的关系18
  • 2.3 实验方法18-22
  • 2.3.1 细胞培养18
  • 2.3.2 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18-19
  • 2.3.3 DCFH-DA法测定细胞内ROS水平19
  • 2.3.4 细胞抗氧化物/酶及MDA含量测定19
  • 2.3.5 细胞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19
  • 2.3.6 实时荧光定量PCR19-20
  • 2.3.7 放射免疫法(RIA)测定细胞D1活性20
  • 2.3.8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细胞T3含量20-21
  • 2.3.9 RIA测定细胞rT3含量21
  • 2.3.10 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细胞葡萄糖吸收水平21
  • 2.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21-22
  • 3 结果与讨论22-50
  • 3.1 T3和T4对氧化应激诱导HepG2细胞的恢复作用探究22-33
  • 3.1.1 HepG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22
  • 3.1.2 T3和T4对氧化应激细胞ROS水平的影响22-24
  • 3.1.3 T3和T4对氧化应激细胞存活率的影响24-25
  • 3.1.4 T3和T4对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25-28
  • 3.1.5 T3和T4对氧化损伤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28-30
  • 3.1.6 T3和T4对氧化损伤细胞抗氧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30-32
  • 3.1.7 小结32-33
  • 3.2 氧化应激对HepG2细胞D1功能和TH转化的影响33-40
  • 3.2.1 H_2O_2对细胞D1活性和mRNA表达的影响33
  • 3.2.2 H_2O_2对HepG2细胞中T3诱导D1作用的影响33-35
  • 3.2.3 H_2O_2对HepG2细胞中T4诱导D1作用的影响35-36
  • 3.2.4 H_2O_2对HepG2细胞T3和rT3生成的影响36-38
  • 3.2.5 H_2O_2对HepG2细胞TRβ1、TRα1、SRC-1 和炎症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38-40
  • 3.2.6 小结40
  • 3.3 LA对氧化应激HepG2细胞D1功能和TH转化的调节作用40-44
  • 3.3.1 LA对氧化应激HepG2细胞D1活性和mRNA表达的影响40-41
  • 3.3.2 LA对氧化应激HepG2细胞T3和rT3生成的影响41-42
  • 3.3.3 LA改善氧化应激HepG2细胞D1功能的机制探究42-44
  • 3.3.4 小结44
  • 3.4 LA提高TH转化对氧化应激HepG2细胞糖代谢的影响44-50
  • 3.4.1 TH转化对氧化应激HepG2细胞糖吸收的影响44-45
  • 3.4.2 TH转化对氧化应激HepG2细胞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45-46
  • 3.4.3 TH转化对氧化应激HepG2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46-47
  • 3.4.4 TH转化对氧化应激HepG2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47-49
  • 3.4.5 小结49-50
  • 主要结论与展望50-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59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培燕,邓祖国;胃肠道的细胞保护[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1999年04期

2 王志均;消化道的细胞保护[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3 陈亚红,刘志洪,蔡汝秀,林智信;细胞内NAD(P)H水平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4年06期

4 周建国;吕柏宁;孟刚;李坪恋;左茂盛;;热应激下热休克蛋白70对细胞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09年05期

5 ;胃肠道有哪些细胞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医生;1999年11期

6 王志均;细胞保护:调节肽的生理功能之一?[J];生理科学进展;1986年04期

7 朱文玉;胃肠肽的细胞保护作用[J];胃肠病学;1998年03期

8 徐萌,张积仁,许少珍;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细胞保护中的应用及其机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1年06期

9 范晓;徐杨;;前列腺素及胃细胞保护作用[J];中南药学;2006年06期

10 给娜,王玉芬;前列腺素的细胞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喜雨;丁玉琴;刘萍;;谈胃的细胞保护作用[A];中南地区第六届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郭一峰;周文丽;张建鹏;刘军华;冯伟华;焦炳华;;海螵蛸多糖对小鼠胃黏膜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A];2008年全国糖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8年

3 魏锡云;张锦;陈肃标;孙劲旅;;扶正中药对小鼠免疫细胞保护作用的形态定量分析[A];第五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初亮;邵荟竹;王帅;周琴;刘克辛;姚继红;;槲皮素对HepG2细胞二相酶的诱导及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吴迪;闵伟;骆丹;;黄芩苷对UV损伤皮肤细胞保护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谢建琼;方琴;王季石;胡秀英;崔欣;;人DNA修复基因MGMT导入NK细胞增强其抗药特性[A];贵州省2008年血液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范黎黎;尹蔚兰;唐小卿;;H2S对MPP~+损伤PC12细胞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A];Proceedings of 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C];2009年

8 陈晓宇;席加喜;;血栓通对顺铂损伤HK-2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年

9 曹莉;尹鸿操;周礼;王拥军;;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致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A];全国第三届心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闵伟;骆丹;;黄芩苷对紫外线辐射损伤人表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王丹;在围术期心脑保护领域书写历史[N];健康报;2012年

2 王建高;留学长才干报国正当时[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晓磊;甲基牛扁亭对阿尔茨海默氏病细胞模型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赵然尊;Nrf2对缺氧预处理内皮祖细胞成血管作用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陈亚红;细胞内NAD水平分析及多酶氧化体系抑制效应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陈雪梅;细胞应激适应中HSP90的作用和应激适应保护蛋白的初步筛选[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5 冯惠茹;~(32)Pβ射线持续低剂量率照射肿瘤细胞的放射生物学机制及端粒酶的治疗监控和放射增敏价值基础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6 杨绍楠;丁内酯衍生物对阿尔茨海默氏病细胞模型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宫智勇;热休克蛋白70在苯并(a)芘致细胞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徐益苗;热休克蛋白27及其磷酸化对p53的调控及介导MCF-7细胞多柔比星耐受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新毅;雌激素对Aβ所致PC12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何志松;GATA-4加强MSCs细胞对梗死后缺血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东东;SchB对UVA损伤HaCat细胞和鼠皮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魏菀怡;IGF-1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细胞稳转模型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明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细胞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涂立英;魔芋多糖及其降解产物生物活性的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5 王宏心;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其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观察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6 冯英同;内质网应激介导紫檀芪抗食管癌细胞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7 其曼古丽·吐尔洪;蜂胶黄酮PB3A对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戴沛娟;Hsp90α抑制与HepG2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变化及cyclinB1蓄积相关的G2/M期阻滞关系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9 欧广利;核因子Nrf2负向调节肺炎支原体LAMPs诱导人THP-1细胞产生炎症物质[D];南华大学;2015年

10 马月瑭;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对HaCaT细胞光损伤的ROS、p53调控机制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33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733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8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