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抗生素对小鼠菌群失调腹泻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06 19:15

  本文关键词:抗生素对小鼠菌群失调腹泻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抗生素 肠道菌群 多样性 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混合抗生素建立小鼠菌群失调腹泻模型,采集肠道内容物,提取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通过特定引物PCR扩增后进行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探讨其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和模型组细菌的OTUs数为6、5,乳酸杆菌的OTUs数为6、4;模型组细菌和乳酸杆菌的多样性同正常组比较分别为59.91%、40.00%。结论抗生素造模使得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被破坏,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
【作者单位】: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关键词】抗生素 肠道菌群 多样性 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214)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3A068)
【分类号】:R378
【正文快照】: 抗生素于20世纪40年代首次现身时,被人们惊呼为“神药”,是现代医学的奇迹。情况也确实如此,曾经,每年夺取数百万人生命的感染性疾病,因为抗生素而得以治愈。人类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极大的好转,期望寿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1]。随着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晓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科学使用抗生素[J];当代医学;2012年24期

2 程佳月;张宁波;彭克美;靳二辉;王云;;微生态系统和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8年S1期

3 王茂贵;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临床应用的评价[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03期

4 唐由凯;尹文仲;;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07期

5 谭周进;吴海;刘富林;蔡莹;蔡光先;张华玲;曾奥;;超微七味白术散对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21期

6 李兰娟,吴仲文,马伟杭,俞云松,陈亚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年06期

7 华静,,李继强,曾民德,张达荣,董晓旭;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年02期

8 高云;;浅谈抗生素的滥用及使用误区[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18期

9 张思璐;刘云霄;张浩琪;CHIN James;吴希阳;;属特异性T-RFLP技术用于乳酸杆菌的群落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2年08期

10 吴海;周赛男;郭纯;谭周进;蔡光先;曾奥;张华玲;;一种基于PCR分析多样性的小鼠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提取方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楼宏亮;陈俊安;;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7年11期

2 原庆,王惠吉;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并发症的治疗作用[J];北京医学;2005年02期

3 梅爱敏,李宝群,王瑞婷,张淑慧;双歧三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内毒素水平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陶林;陈东风;;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的机制及干预方法[J];重庆医学;2011年14期

5 曹武奎;张先军;;体内、外血液净化治疗重型肝炎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9年05期

6 李连彩;;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09年09期

7 彭孟华;谭超;;生大黄纳络酮奥曲肽在肝昏迷中的治疗作用[J];当代医学;2010年12期

8 石霖,胡祥英;微生态调节剂与小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J];儿科药学杂志;2003年06期

9 麦志慧;陈怡禄;;2119例次儿童消化性疾病应用微生态制剂的处方评价[J];儿科药学杂志;2008年05期

10 张捷;金峰;余英豪;张志坚;文晓冬;吴秋萍;;金双歧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耀才;陈小萍;伍思国;杨静;何国锋;;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研究[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张艳;;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及防治[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赵海英;王惠吉;;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A];2002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刘铁军;侯丽颖;周志益;;“通因通用”与“肠肝循环”的关系及在治疗慢性肝病泄泻证中的应用[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刘铁军;侯丽颖;周志益;;“通因通用”法为主治疗慢乙肝腹泻100例临床观察[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胡振斌;毛德文;黄古叶;王振常;刘茵;邱华;刘洁;;重视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理生理的研究[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葛声;马可;;肠道菌群与肝硬化[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三十九期):肠道微生态与健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仲文;肠道微生态变化与移植肝CGD的相关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唐欢;抗生素所致肠道菌群失衡及乳杆菌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3 张七斤;L.casei Zhang抗感染及免疫协同作用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4 陆定波;乳黄制剂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5 刘社兰;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后肠道细菌分子生态结构与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樊志奇;电针治疗严重功能性便秘的系统评价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王晓枫;抑制肠源性内毒素改善大鼠极限肝切除术预后的三重作用及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8 王凤林;清下法治疗肝硬化并感染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及其抗内毒素性肝损伤机制探讨[D];中山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峰;鸡肠道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其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鹤群;健脾润肠饮结合天枢穴按压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王旭晨;抗内毒素血症疗法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4 朱坚胜;急性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血症及思密达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5 梅爱敏;双歧三联活菌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浆中内毒素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6 韩宇斌;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舌苔微生态的关系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胡锦华;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实验性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D];青岛大学;2004年

8 徐凯进;肝硬化病人肠道细菌易位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任贵强;乳杆菌抗感染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10 王慧;TOLL样受体4在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D];山东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华,赖旭龙,魏荣平,刘中来;一种从大熊猫粪便中提取DNA的改进方法[J];动物学报;2003年05期

2 赵伟;;微生态养猪益处多[J];北方牧业;2008年01期

3 杨晓燕;李辉;苏鸿雁;;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的制备[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4 赵琦;张军武;;连香草治疗小鼠腹泻的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王茂贵;小儿腹泻病的微生态疗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年03期

6 ;活菌制剂治疗感染性腹泻的异议[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年02期

7 吴斌,陈晓冰;儿科循证医学[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1年03期

8 张素萍;胡能;;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生产中应用探讨[J];贵州化工;2008年03期

9 王美秀;张爱荣;郝永清;;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微生态制剂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年01期

10 汪立平;马相杰;赵勇;;罗非鱼幼鱼肠道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J];湖南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瑞君;抗生素诱导的菌群失调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于培菲康疗效的评价[D];西南大学;2006年

2 王晓强;七味白术散对脾虚泄泻幼鼠免疫机能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廷涛;曾本华;袁静;唐欢;魏泓;;PCR-DGGE法评价连续培养模型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年02期

2 尚楠;刘丽莎;旭日花;武瑞峗;;双歧杆菌RH菌株不同处理物修复肠道菌群平衡失调的研究[J];食品科学;2010年23期

3 陈春雷,李兰娟;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年05期

4 武庆斌;;肠道菌群与腹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年07期

5 李晓芳;刘洋;唐立;;肠道菌群与分泌性IgA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年04期

6 管远志;;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09年11期

7 朱乃军,项建梅,陈祖培,费伟华,金孟珏,刘凤勇;棉耳型狨猴肠道菌群的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8年02期

8 罗予,孟林敏,赵国新,蔡访勤;双歧杆菌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吕苏成,蒙昌金,莫炳强,田明照,冯桂湘;小鼠限量对小鼠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及寿命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9年03期

10 高云,梁尚栋,穆松牛,张玉珍,许宝华,刘征宇,姜建梅;调节肠道菌群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美玲;张梦晖;杜惠敏;庞小燕;张延;赵立平;;轮状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海峰;刘伟;张力增;郭小青;秦雪梅;;大鼠肠道菌群基因组DNA提取及其多态性分析[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兰娟;;感染微生态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对机体代谢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高延玲;陈杖榴;刘健华;曾振灵;;人体肠道菌群的离体恒化器模型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与摘要集[C];2006年

5 李兰娟;;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进展[A];第一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张敏;范小兵;杨虹;李X宝;奚万艳;王一鸣;;人体肠道菌群构成及重要代谢产物的研究[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李兰娟;;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8 严梅桢;叶文华;宋红月;张粒民;伍迎红;周钟鸣;;白矾对小鼠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A];1999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0年

9 潘劲草;蒋培余;;细菌遗传元件水平转移与抗生素抗性[A];2005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高云;梁尚栋;穆松牛;张玉珍;许宝华;刘征宇;姜建梅;;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德荣;人体肠道菌群成功植入猪体内[N];健康报;2007年

2 徐敏;中外科学家在肠道菌群中找出健康“调控者”[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与抗生素和化疗抗性有关蛋白MsbA被破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4 顾雪冬;病毒为何不怕抗生素[N];保健时报;2003年

5 徐敏;在菌群中找出人体健康“调控者”[N];解放日报;2008年

6 许锦东;面对病毒感染:抗生素怎无能为力?[N];医药经济报;2002年

7 海空;病原体的“抵抗”行为[N];保健时报;2006年

8 贾源隆;炎症≠感染[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9 ;非洲人更会“吃苦”,全靠基因惊人多样性[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超级细菌以抗生素为食,尚未攻击人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青;丁酸梭菌培养与发酵动力学以及调节腹泻小鼠肠道菌群平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曾本华;建立IHFA小鼠模型研究阿莫西林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3 郑晓皎;肠道菌—宿主代谢物组的分析平台的建立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程巧梅;绿脓杆菌外膜蛋白与耐药性关系及其基因的克隆与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5 邱景富;基于DNA芯片技术鼠疫耶尔森氏菌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录组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6 郭壮;应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不同人群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7 黄晶;2004-2006年长春市医院内细菌耐药监测及产超广谱β内酰氨酶基因型特征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安莉莉;造血细胞产生的活性蛋白LL-37/hCAP-18和EDAG功能和临床意义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9 张美玲;两种肠道疾病中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余利岩;Actinobacteria的FISH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分类学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小鼠肠道菌群失衡模型建立及菌群失衡对肠道Toll样受体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2 谢彩虹;嗜酸乳杆菌对抗生素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3 马婧嘉;沙门氏菌耐药质粒及其耐药基因的筛查[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解婷;抗生素预处理对口服Derp2重组耻垢分枝杆菌调节BALB/c小鼠Th1/Th2平衡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5 宗自卫;铜绿假单胞菌中RND外排泵基因调节及功能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李岩;人体肠道内产雌马酚菌的分离及其性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王庆福;氟苯尼考残留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D];西南民族大学;2006年

8 吴辉绪;O_(139)霍乱冻干口服疫苗(rBS-WC)的现场试验及评价[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9 赵琴丽;胆管结扎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梁歌宏;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物被膜的鉴定和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845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9845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