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提取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囊泡的方法比较
本文关键词:两种提取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囊泡的方法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铜绿假单胞菌 外膜囊泡 超滤浓缩 密度梯度离心 外毒素A IL-
【摘要】:目的对两种方法提取的铜绿假单胞菌(PA)的外膜囊泡(OMV)的纯度、产量及外毒素A(ETA)含量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采取超滤浓缩法和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PA的OMV,负染电镜检测形态及纯度;BCA法检测两种方法提取的OMV产量并用Western blotting对OMV中所含ETA进行比较;建立OMV感染人肺癌上皮细胞A549模型并检测IL-8表达水平。结果超滤浓缩法提取的OMV中存在明显的细胞碎片、鞭毛等杂质,产量为21.3μg/1010个细菌,密度梯度离心提取的OMV无明显杂质存在,产量为48.7μg/1010个细菌;相比于超滤浓缩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的OMV中含有更高浓度的ETA且诱导A549细胞产生更高水平的IL-8。结论 Optiripe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的PA的OMV的产量和纯度和ETA含量以及激活宿主细胞炎性应答的能量均高于超滤浓缩法。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市儿童发育重大疾病诊治与预防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疾病研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外膜囊泡 超滤浓缩 密度梯度离心 外毒素A IL-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417/H2002)~~
【分类号】:R378.991
【正文快照】: 细菌的外膜囊泡(out membrane vesicle,OMV)是细菌表面分泌的双层球形结构[1],早在20世纪60年代,OMV就被发现存在于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都只是把它当作细菌的一个正常的代谢产物,直到最近,OMV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才逐渐成为了热点[2]。细菌通过释放膜囊泡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吉振;杨杰;袁文常;胡珍;尚伟龙;张霞;朱军民;胡启文;周人杰;饶贤才;;金黄色葡萄球菌agr基因敲除及其对膜泡毒力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斐,胡文斌;细胞信号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年06期
2 胡晓梅,胡福泉;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4年03期
3 杨维青;石磊;尹晓琳;李心晖;谢轶;程曦;曾蔚;殷长甫;贾文祥;;不同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子和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分布[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01期
4 乐军;蒋晓飞;梁莉;吕元;;蛋白质组学分析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08期
5 余琼;高良俊;;某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变迁[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年02期
6 温翠玲;张志华;张秀珑;;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型研究[J];山东医药;2007年13期
7 甘晓玲;刘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机制[J];重庆医学;2008年16期
8 曾燕丽;兰小鹏;江丽;刘丰伟;李卫滨;;灭活铜绿假单胞菌适体的筛选[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年01期
9 张芸;宋英华;刘明涛;李玉;;铜绿假单胞菌RND型外排系统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0年01期
10 程小平;沈定霞;罗燕萍;周光;陈荣;权秋宁;;铜绿假单胞菌mexA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凯舜;潘发愤;;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研究进展[A];第十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陈一强;陈海荣;;生物膜形成相关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孙卫忠;胡晓梅;贾鸣;胡福泉;;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多糖水解酶的克隆表达及活性分析[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李翔;陈辉;漆涌;徐令清;伍勇;;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及整合子在碳氢酶烯类耐药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5 容冰;张文池;涂敏;;233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调查[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任海涛;韩春茂;张嵘;徐志江;孟智启;翁宏飚;牛宝龙;;抗菌肽Cecropin B在小鼠创面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作用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7 秦玲;糜祖煌;;铜绿假单胞菌质粒型AmpC酶基因的发现[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宋世会;田德英;陈安群;吴会玲;倪明;;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粘液表型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机会性感染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范晓艳;D6R:抵御细菌感染的“多面手”[N];医药经济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薛原;生物波和生物波调控因子:为人类抗衰老开辟新领域(下)[N];健康报;2010年
3 早报记者 李yN 实习生 刘笑;“泛耐药菌早就存在于周围”[N];东方早报;2010年
4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 蔡fg东;超级细菌为何接连出现[N];健康报;2010年
5 特约记者 晓嘉;超级细菌:来势凶猛 并非无敌[N];医药经济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俏;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抑制剂及喹诺酮信号分子介导的调节途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徐洋洋;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受信号分子调控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3 陈一强;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体内外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俞莺;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对小鼠伤口定植绿脓杆菌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雪涵;铜绿假单胞菌dsbM基因相关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6 叶露;pvdQ基因在人肠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作用以及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丽丽;铜绿假单胞菌pvdQ基因对群集运动中抗生素抗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龚凤云;siRNA分子干扰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外排泵MexB基因表达的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李学如;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张连波;密度感应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良;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与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段佳丽;铜绿假单胞菌中影响RsmA调节基因的筛选及调节途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章喻军;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耐药和保护原功能蛋白组学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王媛;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调节抑制物检测筛选系统的构建[D];西北大学;2007年
5 谢芬;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宗自卫;铜绿假单胞菌中RND外排泵基因调节及功能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孙玮洁;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物筛选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09年
8 王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9 陈海荣;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10 王s,
本文编号:984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984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