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例登革热患者的中药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7-03-31 18:10
本文关键词:160例登革热患者的中药疗效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登革热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中药治疗普通型登革热的临床疗效,以期缩短退热时间、病程等,缓解临床症状,观察其疗效、适用范围及安全性,以便为以后制定规范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诊疗方案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提高中医药整体救治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普通型登革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解热镇痛、液体疗法等),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经过辨证,予以相应的中药治疗,其中中医证型及所用方药均由我院登革热专家组制定。观察两组患者在退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病程、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中医症状体征改善等方面的差异,并监测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等。结果:中医证型分布主要以湿热阻遏证(77例)、卫气同病证(69例)为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等方面,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平均热退时间、住院时间、病程、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等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体征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体征评分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比较,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中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其中白细胞最低者为0.88×10e9/L,血小板最低者为11×10e9/L;11例患者出现轻度肾功能损伤,4例患者出现心酶异常;患者中约有一半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88例),仅次于血液系统损害,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比较,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同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普通型登革热患者中中医证型分布主要以湿热阻遏证和卫气同病证为主,为指导中医药治疗提供了辨证依据。中药治疗在减少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缩短病程,缓解临床症状及促进血常规恢复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组(P0.05),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中药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说明中药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临床中值得推广。部分患者合并有肝肾、心酶等异常,肾功能、心酶异常者经治疗,出院时基本恢复;肝损害者出院时大多未恢复,可能与患者在病程中服用解热镇痛药、病毒直接损失肝细胞及病毒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导致的变态反应等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登革热 重症登革热 西医综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清热化湿健脾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28
- 1.1 西医对登革热的研究现状11-22
- 1.1.1 病原学11
- 1.1.2 流行病学资料11-13
- 1.1.3 发病机制13-15
- 1.1.4 临床表现15-17
- 1.1.5 重症登革热17-18
- 1.1.6 诊断18-19
- 1.1.7 西医治疗19-22
- 1.2 中医药对登革热的研究进展22-28
- 1.2.1 登革热的命名22-23
- 1.2.2 登革热的病因病机23-25
- 1.2.3 辨证论治25-28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28-39
- 2.1 研究对象28-29
- 2.1.1 病例来源28
- 2.1.2 病例选择标准28-29
- 2.1.3 病例纳入标准29
- 2.1.4 病例排除标准29
- 2.1.5 剔除标准29
- 2.2 研究方法29-30
- 2.2.1 研究方案29
- 2.2.2 分组方法29-30
- 2.2.3 治疗方法30
- 2.3 观察指标30-31
- 2.3.1 主要疗效指标30
- 2.3.2 次要疗效指标30-31
- 2.3.3 安全性检测指标31
- 2.3.4 疗效标准31
- 2.4 统计处理31
- 2.5 结果31-33
- 2.5.1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比较31-32
- 2.5.2 治疗后两组患者客观指标比较32-33
- 2.5.3 主要安全性指标比较33
- 2.6 分析与讨论33-39
- 2.6.1 岭南温病与登革热33-35
- 2.6.2 结果分析35-36
- 2.6.3 中药分析36-38
- 2.6.4 结论38
- 2.6.5 不足与展望38-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5
- 附录45-46
- 致谢46-47
- 详细摘要47-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平和,陈邦仕,邓丽;揭阳市登革热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附52例临床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年03期
2 吴德仁;谢平;;我国亚热带地区登革热流行概况[J];应用预防医学;2009年03期
3 曹蓉;朱玲玲;龙玲;罗成宇;贺又舜;谭周进;;甘露消毒丹抗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4年10期
4 蒙中秋;全球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的流行态势及我国口岸监测管理[J];中国热带医学;2005年07期
5 廖红舞;黄俊琪;吴长有;;登革病毒感染与信号转导[J];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11期
6 李惠德;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的中医辨治[J];新中医;1992年06期
7 丁雨生;毛家荣;蒋丽梅;李品银;何永强;储云艳;换英;桂依;杨兰芬;孟丽珠;;登革热47例临床治疗分析及策略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年07期
8 陈燕清,张复春;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登革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9 郭汝宁;何剑峰;梁文佳;钟豪杰;杨芬;;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9期
10 李俊;梅广源教授治疗登革热经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2期
本文关键词:160例登革热患者的中药疗效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799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