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核苷类药物长期治疗过程中HBsAg的动态变化

发布时间:2017-04-02 08:19

  本文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核苷类药物长期治疗过程中HBsAg的动态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与目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范围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大约有3.5亿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可能会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包括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及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等,而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与持续病毒复制有关。因此,CHB的治疗是通过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并最终实现延缓出现终末期肝病,延长CHB患者的生存期。来自不同地区的临床实践指南均推荐干扰素或者核苷类药物(Nucleos(t)ide Analogs, NUCs)用于治疗CHB,包括干扰素(interferon alfa, IFNa),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 PEG-IFN),拉米夫定(lamivudine, LAM),阿德福韦(adefovir dipivoxil, ADV),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以及替诺福韦(tenovofir, TDF).抗病毒治疗的终点包括基本治疗终点、满意治疗终点和理想的治疗终点。基本治疗终点即长期抗病毒治疗期间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满意治疗终点即抗病毒治疗诱导的停药后持久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理想的治疗终点即停药后持久的HBsAg清除。然而,在大部分CHB患者中取得HBsAg消失甚至血清学转换这一目的难以实现。目前有研究显示,基于PEG-IFN的治疗方案,HBsAg清除发生率相当低,治疗48周及随访24周,HBeAg阳性CHB患者HBsAg清除率仅2.95%,HBeAg阴性CHB患者HBsAg清除率为3.3%。一项研究纳入322例患者接受10年以上单药LAM治疗,其HBsAg清除的每年发生率仅约1%。研究表明,血清HBsAg滴度与肝细胞内HBV-DNA及共价闭合环状DNA (covalent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有关。近几年,随着HBsAg商业检测试剂的普及和广泛使用,HBsAg定量被用于监测PEG-IFN治疗患者的抗病毒应答。目前多个研究表明,PEG-IFN治疗的患者,其治疗过程中HBsAg的下降与治疗后HBsAg清除有关,另外,治疗过程中血清HBsAg的动态改变可预测PEG-IFN治疗患者的持久病毒学应答。然而,目前关于长期口服核苷类药物对血清HBsAg定量的影响,不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HBsAg动态改变是否有不同影响仍未被充分阐明。过去的研究多为比较某两种药物对HBsAg动态的影响,而多种核苷类药物治疗对HBsAg动态改变的对比则少有报道。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CHB患者接受不同的核苷类药物治疗对]HBsAg动态变化的影响以及评估预期发生HBsAg清除所需要的时间。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293例于2005年1月-2011年6月在南方医院门诊接受3年以上单药NUCs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在治疗前HBsAg阳性至少6个月以上。入选标准:在持续的单药核苷类药物(LAM, ADV, LdT或ETV)治疗期间血清HBV-DNA持续不可测,排除标准如下:NUCs或基于IFN治疗策略的经治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病毒学突破,因为病毒学应答欠佳而选择换药或者加药,依从性欠佳,肝细胞肝癌,肝移植,合并丙型肝炎或丁型肝炎感染以及任何非HBV所致的肝脏疾病。血清样本被储藏在-30℃。所有患者接受以下其中一种药物治疗:LAM (100mg/日),ADV(10mg/日),LdT (600mg/日)或ETV (0.5mg/日)治疗,血清HBsAg及HBV-DNA会在治疗基线,治疗后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进行检测。该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并依照南方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所有入组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二、实验室检查血清ALT水平通过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HBV-DNA载量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HBV病毒标志物包括HBsAb和HBeAg/HBeAb,通过雅培Archietect I2000检测平台,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定量通过Elecsys HBsAg Ⅱ定量测定(德国罗氏诊断),其线性检测范围为0.05-52000 IU/ml。三、数据统计所有数据用SPSS 19.0软件分析。对于描述性统计,连续型偏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分类变量以频率和构成比表示。所有的数据使用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偏态分布资料使用Kruska-Wallis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发生HBsAg清除所需要的治疗时间使用由每个单一药物随治疗时间其中位对数下降值差值计算得出的线性方程进行估计。结果一、基线特征从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南方医院门诊就诊患者有358例患者开始LAM 100mg/日,ADV 10mg/日,LdT 600mg/日或ETV 0.5mg/日单药治疗至少3年以上。一共有65例患者被排除,包括10例既往有抗病毒治疗史,8例有合并丙型肝炎或者丁型肝炎,2例在抗病毒治疗期间诊断为HCC,3例依从性欠佳,19例失代偿患者以及23例无足够的库存血清用于检测。最终符合入选标准,纳入分析的一共有293例患者。HBeAg阳性患者143例,其中LAM单药治疗的有18例,ADV有11例,LdT有40例,ETV有74例。中位年龄为33岁(IQR 28-39),中位血清DNA定量为6.9 log10 IU/mL (IQR 5.8-7.9),中位血清ALT 139U/L (IQR 78-259),中位HBsAg滴度3.7 log10 IU/mL (IQR 3.2-4.4)。HBeAg阴性患者150例,其中LAM单药治疗的有23例,ADV有37例,LdT有27例,ETV有63例。中位年龄为40岁(IQR 34-48),中位血清DNA定量为5.4 log10 IU/mL (IQR 4.0-6.2),中位血清ALT78U/L (IQR 49-181),中位HBsAg滴度3.2 log10 IU/mL (IQR 2.9-3.6).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血清HBV DNA持续测不出。HBeAg阳性患者人群中,基线变量包括性别比例、肝硬化的发生率、血清ALT水平和血清HBsAg滴度,在不同药物治疗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除了血清HBV DNA及年龄。在HBeAg阴性患者人群中,基线变量,包括性别比例、肝硬化的发生率、血清HBsAg滴度在不同药物治疗组中没有统计学差异,除了血清HBV DNA、年龄及血清ALT水平。二、血清HBsAg滴度动态改变HBeAg阳性患者,LAM组、ADV组、LdT组、ETV组基线HBsAg中位血清滴度分别为3.6 log10 IU/mL、3.7 log10 IU/mL、3.9 log10 IU/mL和3.6 logloIU/mL,基线血清HBsAg水平在四组治疗药物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926)。经过3年抗病毒治疗后的HBsAg滴度,在所有药物治疗组,对比基线HBsAg滴度,均有显著性下降(LAM组P=0.010;ADV组P=0.033;LdT组P= 0.002; ETV组P=0.00)。我们观察到,从基线到治疗第一年结束时血清HBsAg滴度的中位下降值分别是LAM组0.27 log10 IU/mL、ADV组0.30log10 IU/mL、LdT组0.10 log10 IU/mL、ETV组0.24 log10 IU/mL (P=0.686);经过两年的治疗后,血清HBsAg滴度的中位下降值分别是LAM组0.34 logloIU/mL、ADV组0.36 log10 IU/mL、LdT组0.30 log10 IU/mL、ETV组0.41 log10IU/mL (P=0.602);从基线到治疗第三年结束时血清HBsAg滴度的中位下降值分别是LAM组0.47 log10 IU/mL、ADV组0.42 log10 IU/mL、LdT组0.37 log10IU/mL、ETV组0.62 log10 IU/mL (P= 0.759);我们观察到,在三年治疗期间,血清HBsAg滴度的中位下降速度分别是:LAM组0.16 log10 IU/mL/年、ADV组0.14 log10 IU/mL/年、LdT组0.12 log10 IU/mL/年、ETV组0.21 log10 IU/mL/年。四组药物间血清HBsAg滴度的中位下降速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759)。HBeAg阴性患者,LAM组、ADV组、LdT组和ETV组基线HBsAg中位血清滴度分别为3.2 log10 IU/mL、3.3 log10 IU/mL、3.3 log10 IU/mL和3.3 logloIU/mL,基线血清HBsAg水平在四组治疗药物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183)。经过3年抗病毒治疗后的HBsAg滴度,在所有药物治疗组,对比基线HBsAg滴度,均有显著性下降。(LAM组P= 0.031; ADV组P=0.000;LdT组P= 0.010; ETV组P=0.001)我们观察到,从基线到治疗第一年结束时血清HBsAg滴度的中位下降值分别是LAM组0.01 log10 IU/mL、ADV组0.02log10 IU/mL、LdT组0.01 log10 IU/mL、ETV组0.05 log10 IU/mL (P=0.595);经过两年的治疗后,血清HBsAg滴度的中位下降值分别是LAM组0.13 logloIU/mL、ADV组0.14 log10 IU/mL、LdT组0.07 log10 IU/mL、ETV组0.11 log1oIU/mL (P= 0.949);从基线到治疗第三年结束时血清HBsAg滴度的中位下降值分别是LAM组0.21 log10 IU/mL、ADV组0.30 log10 IU/mL、LdT组0.16 logloIU/mL、ETV组0.24 log10 IU/mL (P=0.373);我们观察到,在三年治疗期间,血清HBsAg滴度的中位下降速度分别是:LAM组0.07 log10 IU/mL/年、ADV组0.10 log10 IU/mL/年、LdT组0.05 log10 IU/mL/年、ETV组0.08 logloIU/mL/年。四组药物间血清HBsAg滴度的中位下降速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373)。三、治疗期间HBsAg清除的预估时间ETV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3年抗病毒治疗期间发生HBsAg清除,其中HBeAg阳性患者1例(1/74),HBeAg阴性患者1例(1/63)。HBeAg阳性患者,线性回归方程分别是LAM治疗组Y=-0.138x+3.499(R2=0.6799),ADV治疗组Y=-0.1084x+3.625 (R2=0.9027), LdT治疗组Y=-0.134x+3.830(R2=0.6722), ETV治疗组Y=-0.131x+3.553(R2=0.7694)。据此推算的预期发生HBsAg清除的时间分别是LAM组患者大约需要35年,ADV组需要36年,LdT组需要38年,ETV组需要37年(P=0.873)。HBeAg阴性患者,线性回归方程分别是LAM治疗组Y=-0.074x+3.216(R2=0.9428),ADV治疗组Y=-0.080x+3.304(R2=0.9390), LdT治疗组Y=-0.081x+3.284(R2=0.9352),ETV治疗组Y=-0.071x+3.289(R2=0.9715).据此推算的预期发生HBsAg清除的时间分别是LAM组患者大约需要61年,ADV组需要58年,LdT组需要57年,ETV组需要64年(P=0.432)结论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不同治疗组患者血清HBsAg滴度均有连续而缓慢的下降,但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可能获得HBsAg清除。2.无论是HBeAg阴性,还是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滴度下降速度以及预期发生HBsAg清除所需要的时间在不同药物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只要治疗期间获得持续的病毒学抑制,不同效能的抗病毒药物对血清HBsAg滴度下降的影响相近。3.对比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性患者似乎需要更长的时间获得HBsAg清除,即使其基线HBsAg滴度更低。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定量 核苷类药物 表面抗原清除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 替比夫定 替诺福韦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62
【目录】:
  • 摘要3-9
  • ABSTRACT9-17
  • 研究背景17-31
  • 第一章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长期口服核苷类药物其HBsAg的动态改变的对比31-60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31-35
  • 2. 结果35-38
  • 3. 讨论38-40
  • 4. 结论40-48
  • 参考文献48-60
  • 第二章 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60-70
  • 1. 背景60-61
  • 2. HBsAg的生成机制61
  • 3. HBsAg与HBV DNA的关系61-62
  • 4. HBsAg定量在HBV感染自然史中的作用62-63
  • 5. HBsAg定量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作用63-65
  • 6. HBsAg预测NAs治疗应答65
  • 7. 总结与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0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70-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71-72
  • 致谢72-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振辉;施伟斌;;核苷类药物必须长期应用[J];肝博士;2010年05期

2 杨薇薇;庞素秋;;2008~2010年我院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的应用分析[J];北方药学;2011年02期

3 刘细玲;朱计芬;李文莉;许瑞荣;吴茂盛;;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J];当代医学;2013年11期

4 牟太琴;陈雅;;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药业;2007年09期

5 蔡fg东,马秀云,崔振宇;新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年01期

6 甄永苏,彭泽,薛玉川;潘生丁降低核苷类药物的毒性[J];生理科学;1984年Z1期

7 武文慧;李晓军;曾峥;;核苷类药物抗乙肝病毒耐药性研究现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27期

8 朱玉成;高玉金;闫家徽;;不恰当停用核苷类药物后导致重型肝炎的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年06期

9 马青;许青云;郭银燕;华琳;俞海英;;核苷类药物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肝脏;2013年07期

10 刘传苗;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的耐药机制[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苏爱国;;关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A];第十四届全国感染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朱晓虹;;2005-2010年我院抗HBV核苷类药物应用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感染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李聪智;陈莉;孟秀娟;康信通;李铁刚;;核苷类药物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效干扰素治疗[A];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3年

4 汤茂刚;张兆勤;;核苷类药物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观察[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文正燕;孙传俊;;核苷类药物对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分析[A];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苏英;高广甫;李广明;凌宇;高鹏;;乙肝病毒突变与核苷类药物耐药的研究进展[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姜小毛;L-核苷类药物关键技术通过验收[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北京地坛医院 蔡fg东;核苷类药物治疗成功者如何停药[N];中国医药报;2013年

3 辽宁锦州市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 王振坤;核苷类药物该吃多久[N];健康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于丽;基层治乙肝,不妨用好核苷类药物[N];医药经济报;2011年

5 记者 宋茜 实习生 周庆亮;两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通过论证[N];江西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贾岩;核苷类药物迈入强效时代[N];医药经济报;2012年

7 北京地坛医院 蔡fg东;核苷类药物知多少[N];健康报;2007年

8 辽宁 主任医师 王振坤;乙肝患者服用 核苷类药物四注意[N];家庭医生报;2009年

9 闫丽新;国产阿德福韦酯上市[N];健康报;2005年

10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 赵宁;老药病毒灵,到底灵不灵?[N];中国医药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志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核苷类药物长期治疗过程中HBsAg的动态变化[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孙晓峰;核苷类药物的酶促改性和衍生化[D];浙江大学;2005年

3 刘瑶;肿瘤患者化疗时乙肝病毒的再激活及核苷类药物的预防作用[D];青岛大学;2013年

4 侯熙彦;4'-硫代腺苷的设计与合成[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小舟;预防性应用核苷类药物对恶性肿瘤化疗后HBV再激活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6 余望舒;计算机辅助研究核苷类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吕国涛;经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慢乙肝患者RT基因和S基因序列特点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8 张凯;慢性HBV感染的核苷类药物联合抗病毒治疗及相关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核苷类药物长期治疗过程中HBsAg的动态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82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9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