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种新型蛋白质芯片建立,用于梅毒和莱姆病免疫血清学筛查
本文关键词:基于一种新型蛋白质芯片建立,用于梅毒和莱姆病免疫血清学筛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新型蛋白质芯片技术,用于检测梅毒患者血清抗苍白螺旋体Ig G和Ig M抗体。方法:收集286例梅毒患者和270例无梅毒史健康者血清样本,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二硫双(琥珀酰亚氨基十一酸酯)[dithiobis(succinimidyl undecanoate),DSU]修饰金平面芯片,并对芯片进行物理表征,包括原子力电子显微镜实验(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DSU修饰芯片进行可重复性实验,并对各项试验参数优化。用已建立蛋白质芯片方法、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TPPA)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进行检测。并对比观察该芯片检测结果与TRUST和TPPA方法的差异。结果:建立了一种DSU修饰芯片方法,并用于梅毒血清样本检测。该实验建立的蛋白质芯片平台有较高的敏感性,抗苍白螺旋体Ig G抗体检测线是0.39μg/ml;有较高的实验可重复性,芯片检测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范围从4.55%到5.36%;实验特异性较强,蛋白质芯片、TPPA和TRUST方法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Ig G和Ig M抗体的特异性分别是100%,100%和97%;血样检测阳性率分别是99.0%,97.9%,76.2%。蛋白质芯片方法分别与TPPA和TRUST方法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χ2检验,结果分别是P0.05和P0.01。因此该蛋白质芯片方法与TPPA方法没有统计学差异,而与TRUST方法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建立的蛋白质芯片可以实现同步快速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Ig G和Ig M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该蛋白芯片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替代TPPA和TRUST方法检测梅毒感染。目的:建立一种蛋白质组合芯片检测技术,用于联合检测莱姆病患者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螺旋体Ig G和Ig M抗体,并评估患者感染的状况。方法:收集56例神经莱姆病患者血清和114例健康者血清样本,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二硫双(琥珀酰亚氨基十一酸酯)[dithiobis(succinimidyl undecanoate),DSU]修饰芯片,然后用包被有Vls E、flagellin、Osp C、三种IR6多肽(P1、P2和P3)抗原的组合蛋白质芯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进行Ig M抗体和Ig G抗体联合检测。并把抗Flagellin抗原Ig M抗体芯片检测结果与传统的ELISA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莱姆病患者血清中Ig G和Ig M抗体的特异性分别是100%,抗Vls E、Flagellin、Osp C Ig M抗体阳性率分别是60.71%,69.64%,46.43%。抗Vls E、Flagellin、Osp C Ig G抗体阳性率分别是75.00%,50.00%,35.71%。抗Vls E、Flagellin、Osp CIg M或者Ig G抗体阳性率分别增加到89.29%,82.14%,66.07%。此外,而Flagellin或Vls E或Osp C或P1或P2或P3阳性率增加到92.9%。同样的,实验结果表明,抗单一Vls E IR6多肽P1,P2,及P3的Ig M和Ig G阳性率分别是75.00%,71.43%,76.79%,抗二种同时出现的Vls E IR6多肽Ig G和Ig M抗体阳性率分别是28-48%和23-41%;抗三种同时出现的Vls E IR6多肽(P1,P2和P3)Ig G和Ig M抗体阳性率分别是25.00%和19.64%。蛋白芯片方法分别与ELISA方法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χ2检验,得结果分别是P0.05,此两种方法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1)蛋白质芯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莱姆病诊断阳性率;2)莱姆病患者可以出现不同菌株的重复感染;3)本课题建立的莱姆病病源体组合蛋白质芯片可以替代ELISA方法,用于检测莱姆病诊断。
【关键词】:蛋白芯片 梅毒 苍白螺旋体 二硫双(琥珀酰亚氨基十一酸酯)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蛋白质芯片 伯氏疏螺旋体抗原 神经莱姆病 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59.1
【目录】:
- 一、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7-8
- 第一部分:一种基于二硫双(琥珀酰亚氨基十一酸酯)修饰、用于梅毒螺旋体IgG和IgM抗体血清学检测新型蛋白芯片制作工艺及方法学建立8-38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1
- 1 前言11-12
- 2 材料与方法12-21
- 2.1 研究对象12-13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13-15
- 2.2.1 金箔芯片的清洗试剂及仪器13
- 2.2.2 金箔芯片化学修饰的试剂及仪器13-14
- 2.2.3 芯片表征检测试剂和仪器14
- 2.2.4 质控实验的试剂及仪器14-15
- 2.2.5 样本检测的试剂和仪器15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15-20
- 2.3.1 载体的选择及表面化学处理15-16
- 2.3.2 PBS溶液和PBST-BSA溶液配制16
- 2.3.3 金箔芯片的化学修饰及表征16
- 2.3.4 抗原孵育温度-时间质控实验16-17
- 2.3.5 梅毒螺旋体重组rTpN151747 抗原质控实验17
- 2.3.6 多克隆兔抗梅毒抗原IgG抗体浓度梯度孵育质控实验17-18
- 2.3.7 Cy3标记山羊抗兔IgG抗体浓度梯度孵育质控实验18
- 2.3.8 金箔芯片的可重复性实验18-19
- 2.3.9 血清稀释度实验19
- 2.3.10 血清样本抗梅毒螺旋体rTpN151747 抗原抗体检测19-20
- 2.4 TRUST和TPPA实验方法20-21
- 2.5 统计学分析21
- 3 结果21-30
- 3.1 金箔芯片的化学修饰及表征21-22
- 3.2 抗原孵育温度-时间质控实验结果22-23
- 3.3 梅毒螺旋体rTpN151747 抗原浓度梯度孵育质控实验结果23-24
- 3.4 多克隆兔抗梅毒抗原IgG抗体浓度梯度孵育质控实验结果24-25
- 3.5 Cy3标记山羊抗兔IgG抗体浓度梯度孵育质控实验结果25-26
- 3.6 可重复性实验结果26-27
- 3.7 血清稀释度实验结果27-28
- 3.8 梅毒患者血清样本检测结果28-30
- 4 讨论30-32
- 5 结论32
- 6 对本课题的进一步设想32-33
- 参考文献33-38
- 第二部分:一种基于二硫双(琥珀酰亚氨基十一酸酯)修饰、用于莱姆病病源微生物感染抗体联合检测组合蛋白质芯片方法学建立38-59
- 中文摘要38-40
- Abstract40-42
- 1 前言42-44
- 2 材料与方法44-48
- 2.1 研究对象44-46
- 2.1.1 金箔芯片的清洗试剂及仪器44-45
- 2.1.2 金箔芯片化学修饰的试剂及仪器45
- 2.1.3 质控实验的试剂及仪器45-46
- 2.1.4 样本检测的试剂和仪器46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46-48
- 2.2.1 金箔芯片的清洗及修饰46-47
- 2.2.2 伯氏疏螺旋体重组Vls E、Flagellin、Osp C抗原浓度梯度孵育质控实验47
- 2.2.3 兔抗Vls E、Flagellin、Osp C抗原IgG抗体浓度梯度孵育质控实验47-48
- 2.2.4 莱姆病患者血清样本检测48
- 2.3 统计学分析48
- 3 结果48-54
- 3.1 伯氏疏螺旋体重组Vls E、Flagellin、Osp C抗原浓度孵育质控实验结果48-50
- 3.2 兔抗Vls E、Flagellin、Osp C抗原IgG抗体浓度梯度孵育质控实验50-51
- 3.3 莱姆病患者血清样本检测结果51-53
- 3.4 芯片方法与ELISA方法相关性分析53-54
- 4 讨论54-55
- 5 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59
- 三、附录59-60
- 四、致谢60-61
- 五、综述61-69
- 参考文献65-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知德,万康林;中国莱姆病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11期
2 梁红,杨德林,洪培昆,林清爽;晋江市首次发现莱姆病2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2000年S1期
3 刘东海;莱姆病1例报道[J];罕少疾病杂志;2000年01期
4 王瑞;莱姆病6例报告[J];宁夏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5 苏泼曼;;移居可再次唤醒莱姆病[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8期
6 渠战芬,甘丽虹,李英,王磊;34例莱姆病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1期
7 刘敏;莱姆病研究进展[J];广西预防医学;2001年05期
8 李金贵,肖益民,杨贵琴,李长春;莱姆病1例报告[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年02期
9 郭志儒;过去10年中莱姆病在美国的发病率增高1倍[J];中国兽医学报;2002年02期
10 荆素卿;莱姆病及其治疗和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张晓光;王静;王雁;;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莱姆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郝琴;侯学霞;耿震;万康林;;我国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万康林;;中国莱姆病的研究进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刘鹏;戚晓昆;;伴有脑梗死样表现的莱姆病1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孙俊;章进宝;石健峰;倪培红;王志平;孙建平;;江苏省莱姆病生物媒介生态及防制的研究(摘要)[A];纪念六足学会创建八十周年、江苏省昆虫学会四十周年论文集粹[C];2000年
6 窦桂兰;杨振;;全沟硬蜱传播莱姆病的研究[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7 蔡宝祥;;莱姆病[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8 屈勇刚;朱启;杨志军;王东;王远志;万康林;;新疆地区牛羊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何凡;;以关节炎伴皮肤红斑为首发表现的莱姆病一例[A];2011年华东六省一市风湿病学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黎伟明;朱颖俐;王丽娜;王春生;姚来顺;黄飚;徐长喜;张未寒;;莱姆病流行病学研究近况[A];吉林省预防医学学术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友谊医院 吴静;郊游须防莱姆病[N];健康报;2002年
2 平平;春夏出游须防“莱姆病”[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1年
3 王雪飞;莱姆病“钟情”林草丰美之地[N];健康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孙燕明;莱姆病 一旦误诊致残率可高达60%[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5 ;当心莱姆病[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6 木子;旅游谨防莱姆病[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7 龚震宇;莱姆病的发现和流行[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2年
8 陆志城;选择应用 才有优势[N];医药经济报;2002年
9 姚博;危险的田园风光[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10 记者 刘道安 通讯员 苏晓华 程伟;蜱虫在天津惹祸[N];健康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东冬;莱姆病分子生物学和诊断新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HUI LI(李蕙);莱姆病中医症、证分布特点及其病因病机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钱红;布鲁氏菌病、莱姆病胶体金诊断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黄娜丽;基于一种新型蛋白质芯片建立,用于梅毒和莱姆病免疫血清学筛查[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3 刘敏;广西莱姆病病原分离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D];广西医科大学;2001年
4 林成虎;长白山区(二道白河)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延边大学;2005年
5 李霞;莱姆病病例分析及诊疗进展(附40例分析)[D];山东大学;2013年
6 倪雪冰;基于哨点医院的莱姆病临床及病原特征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7 于东冬;吉林地区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刘志云;中国莱姆病阿弗西尼基因型感染蛋白免疫印迹法诊断方法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9 赵民;新疆地区蚊类携带西尼罗病毒、甲病毒调查及莱姆病血清学初步调查[D];石河子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一种新型蛋白质芯片建立,用于梅毒和莱姆病免疫血清学筛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91922.html